文明門

廣東信宜文明門

文明門又稱為紅樓,原是古城南門,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東、西、南、北城樓四座,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紳士梁貽嘉等呈請移南門於學宮正門,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后形成習俗,凡官宦履職調任,民間婚嫁喜慶都經此門出入。

目錄

正文


文明門最初為廟宇式建築。民國36年(1947年)改建,建築仿宮殿樓台式,分兩層,底層為瓮城,中開拱門,門高4.73米,寬4.4米,深10.55米。城門上還曾設置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現在所見的文明門,建築體寬24米,深14米,高30多米,裝修式樣屬“遮殿頂”的樓台結構,大屋頂,高台基,鼓磴式的柱礎,抬梁式的屋架,屋檐下有蓮花托拱頭,飛檐翹角襯以紅牆綠瓦。雄偉壯觀。現存,文明門是信宜古城惟一保存下來的城門。
1983年12月16日,信宜縣人民政府公布“文明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2月12日,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文明門”為市(地廳級)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