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愛洛伊絲

法國盧梭創作小說

盧梭(1712~1778),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激進的雅各賓派的理論嚮導。但他的成就遠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思想藝術原則在後世得到了持續發展。盧梭的高祖原是法國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於16世紀中期來到瑞士。盧梭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他生而喪母,但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10歲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裡,兩年內學會了拉丁文。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聖普樂當了貴族小姐朱麗和她的表妹克萊爾的家庭教師。不久,朱麗和聖普樂相愛了,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因為他已經將她許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聖普樂被迫與朱麗分離。朱麗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得關係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沃爾瑪的理解,他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聖普樂周遊了世界,6年後重新見到朱麗,他雖然想同朱麗鴛夢重溫,但朱麗沒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兒子,染病不起,臨死時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一家,並與克萊爾結婚。聖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卻拒絕和克萊爾結婚。

人物介紹


朱麗:朱麗溫柔軟弱,但她的軟弱曾使她在婚姻上改變初衷,她的“軟弱”不是懼怕父親的暴虐,她曾勇敢反抗,她對封建家長發出了憤慨的控訴:“我的父親把我出賣了,他把自己的女兒當作商品和奴隸,野蠻的父親,喪失人性的父親啊!”,然而她受舊道德影響較深,沒有勇氣對抗父親“抱著女兒的兩膝”的苦苦懇求,便決定犧牲自己以盡人子的“天職”,她的“溫柔”和最愛美德的特點又使她成為可以協調個人,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中心人物。
新愛洛伊絲
新愛洛伊絲
聖普樂:他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其性格熱烈、英勇、堅強。
在作品前半部:他主要扮演狂熱戀人的角色,他帶動朱麗共同反抗貴族偏見的言行熱烈動人,他的“退讓”並非妥協,而是想以這種方式挽救朱麗免受專制家長的迫害。
在作品後半部:他戀情雖如初,但由於朱麗夫妻對他的真誠和友誼,他便也真誠地成為他們的朋友。
他知識淵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曾被人推薦去做軍官,但他熱愛獨立自由,只願作學術研究,在漫遊歐洲期間通過他的見聞,批判了貴族上流社會的種種習俗風尚並對華萊山區人民純樸的思想感情、道德風俗進行讚美,形成鮮明的對照。承擔了社會批判者的角色。
沃爾瑪:他也是新人中的一員,他原是俄國接近宮廷的大貴族,但他背叛了其階級及傳統信仰,酷愛根據理性重新觀察生活。他性格理智、沉著、善解人意、心懷坦蕩。

作品鑒賞


藝術特色

盧梭曾指出《新愛洛伊絲》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題材的簡單和中心思想的連貫。”
這部作品主要用五個朋友相互間的通信這一單純的手法構成,緊緊圍繞朱麗、聖普樂、沃爾瑪三個人物的友誼和婚戀這一中心主題來展開情節,竟將全部內容有機的糅進主人公們的故事中去,故能多側面多層次的刻畫人物,又讓讀者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運上,懸念迭出,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梭的文藝創作強調歌頌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純潔感情的特點。在《新愛洛伊絲》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
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
古典主義文學描寫感情是為了譴責感情,而這裡卻是為了肯定它、抒發它、謳歌它。
它具有反封建意義,它是一曲爭取不到愛情自由、被封建門第觀念葬送的愛情理想的悲歌。
盧梭對愛情的熱烈謳歌,也是以往的小說中不曾有過的。盧梭認為愛情和道德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調和、可以相容的。兩位主人公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愛美德,這是一種嶄新的道德,與違反人行的舊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愛,自尊而又愛他人,尊重他人。
對自然的讚頌是《新愛洛伊絲》的又一個重大特點,也是對文學創作的一大貢獻。盧梭寫出了大自然對人們心靈產生的影響。
《新愛洛伊絲》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還是一部哲理小說,其中包含了盧梭的重要思想,無論是教育觀點、文藝觀點、農村經濟、社會平等的思想、宗教觀點,還是園藝、決鬥、自殺,小說都有多觸及,甚至進行長篇議論。

作者簡介


13歲至15歲時他在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遭受很多磨難。兩年後他終於棄職離鄉,來到法國,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這裡,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個港灣,也是他過於豐富而略嫌病態的愛情生活中鍾情的第一個女性;在這兒,盧梭度過了近10年的浪漫而穩定的生活。1749年,盧梭的應徵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獲獎。這雖使他一舉成名,卻也逐漸顯示出他同其他啟蒙主義者在思想立場上的分歧和差異。其後,他漸漸地與百科派決裂了。在法國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過的幾年是他文藝創作生涯中碩果累累的階段,他的四大名篇《新愛洛綺絲》、《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中的三篇問世於此時。因《愛彌兒》同時激怒了當局和百科派,盧梭避難逃至瑞士等地,最後回到法國仍不得安寧。他晚年時在巴黎離群索居,《懺悔錄》一書於此時完稿。1778年,盧梭死在一個侯爵的莊園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他的遺體於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