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與關節結核

骨與關節結核

骨與關節結核是結核菌進入人體後繼發在骨與關節部位的感染性疾病。兒童與青少年患者居多,但老年患者有逐年增多趨勢。發病機製為結核菌播散到骨關節部位潛伏起來,當人體抵抗力低下或營養缺乏時引起感染髮病。臨床表現為乏力、食慾減退、午後低熱及關節疼痛、腫脹。一般病程緩慢,偶有急性發作。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結核藥物治療以及局部手術治療,可以減輕疼痛,縮短病程,防止複發。本病常併發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喪失,甚至嚴重者可致殘疾和截肢。治療后大多數骨關節結核病人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感染科或內科。

病因


● 主要病因是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
● 骨與關節結核多繼發於肺或腸結核。當結核桿菌經血液循環到達骨關節血管豐富的部位並潛伏起來,在免疫力低下、營養缺乏或十分勞累等不良因素的影響下而發病。

癥狀


● 本病主要為全身癥狀如乏力、低熱、盜汗等,局部癥狀如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
● 全身癥狀
● ● 起病緩慢,患者可有乏力、食慾減退、午後低熱、盜汗等癥狀。
● 局部癥狀
● ● 骨結核發生後會出現疼痛、腫脹,伴隨關節活動受限,關節腫脹呈梭形,甚至畸形。

檢查


● X線檢查
● ● X線片是骨關節結核的常規檢查方法,主要表現為骨質疏鬆、骨質破壞和局部軟組織腫脹。
● CT及磁共振檢查
● ● CT及磁共振檢查,可見骨質破壞邊緣有增生硬化,周圍軟組織腫脹。
● 血沉檢查
● ● 紅細胞沉降率(ESR)在病變活動期明顯增快,靜止期一般正常,是用來檢測病變是否靜止和有無複發的重要指標。
● 結核菌素試驗
● ● 一般結核桿菌培養強陽性者對成年人有助於支持結核病的診斷,對兒童特別是1歲以下幼兒可作為結核診斷的依據。
● 組織學檢查
● ● 通過穿刺活檢及術后病理診斷髮現典型的類上皮樣細胞和朗罕氏巨噬細胞,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結核桿菌培養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同時進行可以提高確診率。

診斷


● 病史
● ● 有結核病史或結核接觸史。
● 臨床癥狀
● ● 全身癥狀如乏力、低熱、盜汗等,局部癥狀如疼痛、關節障礙等。
● X線、 CT及磁共振檢查
● ● 早期X光片無明顯改變,之後有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等病變。CT及磁共振可發現X線不易查到的寒性膿腫。
● 血液、結核菌素試驗及組織學檢查
● ● 血沉增速,結核菌素試驗及穿刺活檢陽性。

鑒別診斷


● 骨與關節結核單純從癥狀來看很難診斷,容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等疾病混淆,在進行相關檢查后明確診斷。
● 如果出現乏力、食慾減退、午後低熱、關節疼痛等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X線檢查以及細菌學和病理學檢查做出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本病治療方法有全身支持療法、藥物治療、局部治療以及手術治療。

全身支持治療

● 全身支持治療即讓患者增進營養、多呼吸新鮮空氣,適當戶外活動。

藥物治療

● 聯合使用抗結核藥物,常用的有異煙肼﹑鏈黴素﹑吡嗪醯胺、利福平、對氨基水楊酸等,通常聯合應用2種或3種,以避免耐葯菌株產生。

局部治療

● 關節局部採用石膏繃帶制動和牽引等方法。
● 制動可減少病區活動,免除負重,緩解疼痛,有利於修復。
● 牽引還可以糾正攣縮畸形及緩解痙攣。

手術治療

● 根據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患者情況選擇使用病灶清除術、關節融合術、截骨術、截肢等手術方法。可以縮短療程,預防或矯正畸形,減少殘廢和複發。

危害


● 骨與關節結核會引起食慾減退、乏力、低熱及疼痛,長此以往可引起貧血、營養缺乏、抵抗力降低等,可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影響。
● 如果病變發生在膝關節,可出現腿部肌肉萎縮,關節腫脹,造成功能障礙。如果病變發生在脊柱,可壓迫神經,可能造成下肢癱瘓。
● 長期骨結核不愈,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會使患者失去信心,喪失生活動力。

預后


● 經過積極正確的治療,大多數骨關節結核病人預后良好。

預防


● 注重營養均衡,充分休息及適當的戶外活動,增強身體抗病能力。
● 常規接種卡介苗,抵抗結核菌的感染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