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跳蛛的結果 展開
- 蜘蛛目跳蛛科動物
- 蠅虎科
跳蛛
蜘蛛目跳蛛科動物
跳蛛,Salticidae,蜘蛛目的1科,通稱跳蛛。體長多數不超過15毫米。體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強壯,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約有3000種。分佈於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種類較多。分佈在中國南方的種類和數量都多於北方。跳蛛科8新種,提供了詳細的描述。模式標本現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跳蛛
跳蛛
跳蛛
蜘蛛目(Araneida)跳蛛科(Salticidae)動物,已知約有5,000種。多數小到中型。在熱帶最常見,但亦見於北方和北極。體多毛,色澤常鮮明或圖案醒目。其視覺在蜘蛛類中最為敏銳。白天活躍,常見於陽光下。夜間隱蔽在樹皮、石塊或葉下的緻密窩內。同種數個個體的窩常在一起。Oonopidae科的種稱為小跳蛛,分佈於熱帶落葉層及建築物內。
跳蛛
跳蛛的體色絢麗多彩,在陽光下常呈現金屬光澤。雌、雄蛛的體形和大小差別不大,但色彩和斑紋常有明顯的差異。雄蛛遇雌蛛時,揮舞其艷麗的第1足,體左右搖晃,向雌蛛求偶。如雌蛛為同種,則用足作出回答的訊號(見圖)。跳蛛常在樹皮下、葉下、落葉叢或牆縫等處結兩端開口的薄囊狀巢,在其中產卵,守候卵的孵化,並在巢內越冬或隱蔽。
跳蛛科常見的種類有:蠅虎善捕食蠅類,在田間與室內的牆和窗上徘徊;蟻蛛體細長,頭胸部的前部隆起,像蟻的頭部,第1對步足向前舉起,像蟻的觸角,腹柄延長而明顯,如螞蟻的腰,是蜘蛛目中擬態的典型例子。
Salticidae;jumping spider
Salticus scenicus,跳蛛的一種
體長多數不超過15毫米。體多短粗而稍扁平。8個眼分3列,均在頭胸部,第一列4眼,中間兩眼(前中眼)特別大,兩旁的眼(前側眼)較小,均有磁質光澤。第二列眼(后中眼)、第三列眼(后側眼)相當小。
跳蛛的體色絢麗多彩,雌、雄蛛色彩和斑紋常有明顯的差異。跳蛛常在樹皮下、落葉叢或牆縫等處結兩端開口的薄囊狀巢,在其中產卵,守候卵的孵化,並在巢內越冬或隱蔽。
跳蛛
跳蛛天生觀察力敏銳,它不單會像名字暗示的那樣,“跳”到獵物上,其能耐遠不只如此。首先它們會在30倍於體長的距離外看到並且辨認出獵物,然後悄悄地追蹤,其間爬行、等待、跳躍並舉。
跳蛛的主眼像貓眼一樣精良,但是構造迥異。我們從外面看到的是靜止的,有著長焦距的角膜晶體。在每個凸面晶體之後都有一根長眼管通向複雜的視網膜。光通過視網膜表面錐形凹陷處時發生折射,這就像望遠鏡的鏡片一樣,產生了放大圖像的效果。對於光譜中從紫外線到綠光都很敏感的感光體分佈在四層中。人們認為,跳蛛之所以可以辨別顏色就在於這種分層的排列以及光的不同波長聚焦深淺有異。
此外,感光體在最底層分級式的排列使得蜘蛛在沒有調節晶體的情況下,可以從遠到近一直都對準物體。在最底層的中間區域有一個小凹坑,感受體非常緊密地排在裡面。凹坑很小,只有大約100個感受體,形成大約2度的視角。然而,為了彌補這個窄角視界,跳蛛有六塊肌肉附著在眼管上,這樣就可以自如旋轉、來回移動。一盯上目標獵物,眼部晶體就會在凹坑中投下巨大的圖像,跳蛛就會通過移動凹坑對它進行監視。
通常跳蛛誘捕獵物不靠結網,視力高度進化的它們不像其他蜘蛛那樣生活於洞穴的黑暗處,它們會在白天活躍地獵食昆蟲。
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八眼跳蛛擁有360度視覺範圍,同時,它還對人類和自然視頻“念念不忘”。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皇家生物學會快報》上,詳細描述了跳蛛的每一對眼睛的工作方式。
跳蛛
她強調稱,網路上大量錯誤信息顯示跳蛛的蜇咬具有很大的危險性,事實上跳蛛很少蜇咬人類,即使出現這種情況也是極個別現象,被跳蛛蜇咬后出現的紅斑會很快消失。
在這項研究中伊麗莎白與同事勞倫-斯帕諾和斯凱-隆拍攝了跳蛛視頻,進行其它測試更好地分析這種蛛形綱生物視覺系統的工作方式。一些蜘蛛僅有兩隻眼睛,但是跳蛛卻有4對眼睛。伊麗莎白說:“你注視跳蛛,當它回視時你會注意到在跳蛛頭部前端有一對非常大的主眼,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結構,它們擁有較大的固定晶體和微小的迴旋棒狀視網膜,能夠在彩色和紫外線下呈現高解析度圖像。”
伊麗莎白進一步解釋稱,每一個主眼視網膜後面有一個較長的可移動管狀結構,位於跳蛛頭部之中。跳蛛可以移動這些管狀結構,用於掃描周圍環境。這就如同跳蛛使用“手電筒”掃視周圍一樣。
其它三對眼睛叫做次眼,它們也具有較好的視覺,尤其擅長探測移動目標。其中一對眼睛朝向前方,一對眼睛非常小位於兩側,還有一對眼睛位於頭部後方。
跳蛛不僅擁有敏銳的視力,還具有群居生活習性,對人類和接近的任何事物都非常感興趣。伊麗莎白說:“如果有蜘蛛轉身看你,這一定是跳蛛。”此外,跳蛛還能識別自己的鏡像圖像,觀看視頻中自然界的昆蟲。
當研究人員向跳蛛展示活蟋蟀的視頻時,這些跳蛛會對屏幕進行攻擊。伊利莎白說:“你能聽得到跳蛛尖牙碰撞屏幕的聲音,它們試圖咀嚼這些虛擬昆蟲,在野生環境下,它們會悄然潛行至獵物附近,像貓捉老鼠一樣跟蹤著然後進行獵捕。”
英國坎特伯雷大學生物科學分院資深講師西梅娜-尼爾遜稱,這項最新發現是非常令人興奮的!目前,伊利莎白和她的研究小組計劃建造一個眼睛追蹤器,使他們能夠跟蹤跳蛛主眼所探測到的圖像,這將使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開通往跳蛛大腦空間的一扇窗戶。
跳蛛的前中眼有著銳利的視覺,能夠分辨敵人、配偶和捕食它的動物,並能區分顏色。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前中眼的活動視網膜具有極強的紫外線感光能力。
到了求偶期,跳蛛就會走出巢穴,找一個寬大的植物,在花草的頂部來個“太陽浴”,依靠紫外光使自己變得更“性感”。
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學實驗證實,此跳蛛必須靠這兩種顏色進行兩性的識別和交流。如果我們遮住任一性別的紫外光,大多數跳蛛的求偶行為就無法完成。研究人員還發現,未成年的跳蛛不會反射紫外線,只有當他們成熟后才具備這種能力。
而且身體狀況的好壞影響它們反射紫外線和發出熒光的能力,不同的跳蛛就根據這些條件來擇偶。很多跳蛛喜歡生活在花草和矮樹叢中,這樣就可以曬太陽,依靠紫外光使自己變得更“性感”。到了求偶期,它們就會走出巢穴,找一個寬大的植物,在花草的頂部來個“太陽浴”。他們通過紫外光來確認合適的種類、年齡、性別和最佳配偶。
在非求偶期間,他們就躲藏在樹葉底下,花朵里或者巢穴中,以避免鳥、昆蟲等有紫外視覺的肉食動物通過紫外線而捕食它們。如果未來能研究出納米結構的紫外線過濾材料並應用于軍事和建築,肯定有助於降低紫外線對人體的危害。
跳蛛新種記錄
跳蛛新種記錄
跳蛛新種記錄
新種Plexippoides regiusoides Peng et Li,sp.nov.正模♀,湖北武當南岩,1983年8月25日。正模體長11.8。頭胸部長5.5,寬4.4;腹部長6.3,寬4.4。前眼列寬2.9,后眼列寬2.0,前中眼直徑0.95,前側眼直徑0.45,后側眼直徑0.45,額高0.35。背甲褐色,被白色及褐色毛;眼域色深,呈黑褐色,兩側及前緣有褐色長毛;中窩長條狀,赤褐色,頸溝、放射溝色深,胸區中央及背甲兩側為深褐色縱帶。胸甲盾形,褐色,邊緣有深色塊斑與各步足基節相對;毛稀少,褐色。額淺褐色,被白色短毛及稀疏的淺褐色長毛。螯肢淺褐色,被淺褐色長毛,前齒堤2齒,后齒堤1齒。顎葉、下唇褐色,端部色淺,有灰褐色絨毛。步足褐色,基部3節色稍淺,被均勻的黑褐色細毛,足刺短而多,脛節Ⅰ腹面3對,脛節Ⅱ腹面前側2根,后側3根,后跗節Ⅰ、Ⅱ腹面各具2對。各步足量度如下:Ⅰ9.5(3.0,4.0.1.5.1.0),Ⅱ8.9(3.0,3.6,1.4,0.9),Ⅲ9.8(3.2,3.5,2.0,1.1),Ⅳ10.7(3.2,4.0,2.3,1.2)。足式:4.3,1.2。腹部深赤褐色,被褐色短毛;肌痕1對,赤褐色;心臟斑短,細條狀;腹部正中有1寬的黃褐色縱帶,兩側有4對小的淺黃褐斑。腹面正中有1寬的黑色縱帶,由黑色毛覆蓋而成,其上有2列淺色小點;兩側黃褐色,散生少許褐色不規則斑。紡器淺黃褐色,被灰黑色細毛。本種與P.regius Wesolowska,1981相似,但交媾腔寬而短,後者的約呈圓形;交媾管的走向差異明顯,腹部背面的斑紋也明顯不同。詞源:新種因與P.regius Wesolowska,1981相似,故名類王擬蠅虎。分佈:湖北。
跳蛛新種記錄
新種Synagelides hubeiensis Peng et Li,sp.nov。正模♂,P-295,湖北,地點不詳。正模體長2.70。頭胸部長1.3,寬0.95;腹部長1.4,寬0.95。后眼列寬0.95,后眼列寬1.00,眼域長0.75,前中眼直徑0.33,前側跟直徑0.18,后側眼直徑0.2,額高0.07。背甲褐色,覆蓋有均勻的顆粒狀小突起;毛稀少,僅各眼基部、眼域前部及兩側有白色細毛;背甲兩側幾乎平行;背甲邊緣、各眼基部、眼域兩側及前半黑色;中窩暗褐色,U字狀,凹陷深;頸溝、放射溝色深,顆粒狀突起沿頸溝、放射溝呈輻射狀排列。胸甲心形,前緣平截狀、遠寬於后緣,淺褐色,前半色稍深,後半邊緣隱約可見5條深色放射狀條紋。額褐色,前緣黑色,被稀疏的褐色及白色毛。螯肢細弱,灰褐色,前齒堤2小齒,后齒堤1齒。顎葉刀狀,灰褐色。內緣淺黃褐色,被細的淺褐色毛。下唇寬大於長,深褐色,端部淺黃褐色,有褐色毛。步足淺黃色,前側具有灰色縱條紋,毛稀少、短而細;脛節Ⅰ腹面有3對長刺,后跗節Ⅰ腹面有2對長刺,步足其餘各節均無刺。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2.9(0.9,1.3,0.45,0.25),步足Ⅱ2.1(0.65,0.75,0.45,0.25),步足Ⅲ2.1(0.65,0.75,0.5,0.2),步足Ⅳ2.15(1.0,1.1,0.75,0.3)。足式:1.4,3.2。腹部長卵形,毛極少而短。背面淺黃褐色,前端有3對淺色斑圍以來黑邊,中部有2條灰黑色弧形橫紋;後端灰褐色,其上有5條細的淺色弧形橫紋。腹部腹面黃白色,中央有2條寬的灰褐色縱帶。紡器黃白色,圍以黑色環紋,毛稀少而短。新種與S.agvriformis trand,1906相似,但觸肢器結構有以下區別:1)與插入器相伴的骨板結構複雜,腹面觀可見多個角狀突起,後者的未見明顯的角狀突;2)背面觀新種跗舟背面中央有1錐狀突;後者無;3)腹部背面的斑紋明顯不同。詞源:新種的種名來自模式標本產地。分佈:湖北。
跳蛛新種記錄
跳蛛新種記錄
跳蛛新種記錄
新種Synagelides zonatus Peng et Li,sp.nov。正模♀,P-296,湖北應山溪叢,1984年7月1日。正模體長4.6。頭胸部長1.6,寬1.1;腹部長2.8,寬1.55。前眼列寬1.1,后眼列寬1.2,前中眼直徑0.37,前側眼直徑0.2,后側眼直徑0.2,眼域長0.9,額高0.03。背甲褐色,邊緣、各眼基部及眼域前緣黑色,眼域後部及中央淺褐色,布滿褐色小顆粒狀突起,被白色及褐色短毛;中窩黑褐色,弧狀;頸溝、放射溝上覆蓋有顆粒狀突起及白色短毛。胸甲盾形,前緣寬而呈平截狀;淺黃褐色,邊緣深褐色;褐色毛稀少而短。額褐色,前緣色深;被稀疏的深褐色粗毛,前眼列寬、下方有白色短毛。螯肢淺褐色,前側灰褐色;前齒堤2齒,后齒堤1齒,齒小而細弱。顎葉、下唇淺褐色,端部色淺有絨毛。觸肢、步足褐色,前側有灰黑色縱條紋;脛節Ⅰ腹面有4對長刺,后跗節Ⅰ腹面有2對長刺,步足其餘各節均無刺。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3.75(1.05,1.6,0.4,0.25),步足Ⅱ2.35(0.7,0.9,0.45,0.30),步足Ⅲ2.5(0.7,0.9,0.6,0.3),步足Ⅳ3.7(1.0,1.4,0.9,0.4)。足式:1,4,3,2。腹部長卵形,毛稀少而短。背面淺黃白色,斑紋灰黑色,肌痕2對;心臟斑長棒狀;兩側灰黑色。紡器褐色,被褐色細毛。新種與S.cavaleriei(Schenkel,1963)相似,二者區別如下:1)納精囊較狹;2)交媾管較短,纏繞簡單,呈飄帶狀;3)生殖厴的中隔遠短於後者。詞源:新種雌蛛交媾管較短,纏繞簡單,呈飄帶狀,故名帶狀合跳蛛。分佈:湖北。
跳蛛新種記錄
蜘蛛的種類數目繁多,自然界中蜘蛛有四萬多種。這些蜘蛛大致可分為遊獵蜘蛛、結網蜘蛛及洞穴蜘蛛三種。第一類會四處覓食,第二類則結網后守株待兔。而人們作為寵物飼養的大多是第三類:洞穴蜘蛛。它們喜歡躲在沙堆或洞里,在洞口結網,網本身沒有黏性,純粹用來感應獵物大小,並加以捕食。
海拔最高的蜘蛛: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蜘蛛喜馬拉雅跳蛛,其在尼泊爾珠穆朗瑪峰海拔6700米的地方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