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其未血管化的視網膜發生纖維血管瘤增生、收縮,並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和失明。主要是由於未完全血管化的視網膜對氧產生血管收縮和血管增殖而引起。如果早產兒又有吸氧史,需要常規進行眼底檢查排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部分患兒由於瞳孔發白來就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分為5期,根據不同時期需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會引起不同程度視力下降,如不及時治療還會併發視網膜脫離、玻璃體出血甚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終導致視力喪失。本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會出現角膜混濁、廢用性斜視。應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分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早產後,新生兒常常需要進行吸氧治療。
● 由於36周以下的新生兒視網膜還未完全血管化,此時暴露在高濃度氧中,可引起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管閉塞,刺激纖維血管組織增生。

癥狀


● 由於新生兒不會表達,因此需要家長進行干預,如果早產兒又有吸氧史,需要常規進行眼底檢查排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 部分患兒由於瞳孔發白來就診,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檢查


● 確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需進行眼底檢查,常在全麻下進行。
● 眼底檢查:根據病變程度可以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分為5期。

診斷


● 醫生根據詢問病史及眼底檢查可以診斷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詢問病史

● 有早產史,胎齡常在36周以下;出生后吸氧。

眼底檢查

● 1期:分界線位於後部已血管化的視網膜和前部無血管的視網膜之間;
● 2期:分界線有一定高度、寬度和體積(嵴形成);
● 3期:嵴處視網膜纖維血管增生;
● 4期:部分牽拉性視網膜脫離;
● 5期:視網膜全脫離,常為漏斗狀。

鑒別診斷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需要與其他常見的兒童性眼底病變相鑒別,如
● 家族性滲出性視網膜病變(FEVR):眼底表現難以鑒別,主要根據病史,FEVR無早產史,有家族史。
● Coats病:多單眼發病,視力下降出現時間較ROP晚,有深層視網膜滲出,血管異常處可見血管瘤。
● 視網膜母細胞瘤(RB):常為足月嬰兒,超聲檢查可以發現鈣化點。
● 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症(PHPV):無早產史,常表現為白瞳症,可有小角膜、小眼球等表現。

治療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旦發現應儘快治療,對於不同分期的ROP治療有所不同。
● 對孕周<28w或出生體重<1500g的早產兒,或者出生體重>1500g,但病情不穩定的ROP高危患兒進行常規觀察。
● 1期和2期:只需觀察,若2區視網膜血管不成熟,但無ROP表現,則2-4周隨訪一次,直至血管長入2區;若在1區視網膜發現不成熟的血管或有ROP病變,則需每1-2周檢查一次,直至正常血管長入。
● 3期閾值病變且同時合併附加病變時:需立即性視網膜光凝,目前研究發現也可行抗VEGF治療,促進血管生長。
● 4期以上者:行手術治療。

危害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會引起不同程度視力下降。
● 如不及時治療還會併發視網膜脫離、玻璃體出血甚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終導致視力喪失
● 本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會出現角膜混濁、廢用性斜視。

預后


● 在大多數嬰兒中,視網膜病變只是個暫時性病變,會自行消退。
● 如果及時發現早期治療,大部分患兒能夠得到比較滿意的視力。
● 一旦發現時已經發生了視網膜脫離或新生血管,即使手術后視力也很難恢復。

預防


● 控制用氧:對早產兒尤其是極低體重兒用氧時一定要謹慎,同時告知家長有發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風險需要進行規律的眼底檢查。
● 定期檢查:首次檢查時間應在出生后4~6周,或矯正胎齡3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