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德
曾任農商部武昌林業試驗場場長
尹明德(1894—1971年),他於1894年出生在雲南騰衝縣,7歲入私塾,1911年到昆明求學,1915年畢業於省立第一中學,1916年回鄉任教,1917年東渡日本留學,正好碰上段祺瑞政府與日本訂立賣國密約,悲憤之下,尹明德棄學回國。
1936年5月起至1947年,尹明德均在外交部專員任上,一直辦理著中緬界務工作。1941年6月,參與中緬南界換文的全過程及奉命擬定中方所提方案。這次談判,中國爭回了班洪、西盟、猛梭及猛角、猛董西面的猛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冬,中英兩國政府按照換文,準備赴南界勘划,樹立界樁。他又被任命為中國劃界委員,后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劃界工作被迫停止。
尹明德,字澤新,騰衝縣河西勐連村人(今屬德宏州梁河縣)。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生。李根源先生之妹婿。7歲入私塾讀書,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到昆明省立第一中學就讀,畢業后回鄉任教。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東渡日本,入東亞高等預備學校,經過一年的補習,準備報考正式學校之時,正值日本為了攫取中國的資源和軍權,與北洋政府秘密簽訂了《中日軍事協定》,引起了留日學生的抗議。他們紛紛罷學回國,在上海、北京及各省組織救亡團,全國各地學生、工人及工商業者也群起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和譴責北洋政府的賣國行經。尹明德也參加了這一愛國行徑,棄學回國抗爭。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尹明德考入北京工業學校機織系,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畢業。其間,他曾投入五四運動,被選為工校代表,在學聯工作。畢業后,任農商部武昌林業試驗場場長。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進入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班深造。攻讀期間,曾兼任騰衝籍學生創辦的《新騰衝》編輯,有機會研究了《光緒條約》(指光緒年間,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各種條約),中有關滇緬界務的史實,並搜集了片馬一帶的交涉資料,在《新騰衝》第四期上出了一期界務專刊,供國人參考研究。
這裡先介紹一下當時滇緬界務的情況:清朝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十月,英帝國主義侵佔了緬甸,緬王被流放到英屬印度的拉德那其利島之後,又逐步蠶食我邊界。清朝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正月,英人越界進兵小江一帶,土守備左孝臣為捍衛領土,抗擊侵略者,壯烈殉國。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又進佔片馬。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秋,英人又侵佔江心坡。當地景頗族群眾為了反抗侵略者,推派代表2人到騰請求援救。於是騰衝人士共起組織界務研究會,派人入江心坡慰問,並調查英人侵略的情況。后認為事關國際交涉,不是騰衝一地可以解決,又公推代表赴京請願。為此,南京政府外交部設立了滇緬界務委員會,選聘專家,尹明德被推薦參加。他獻身中緬界務的研究事業即從此開始。
滇緬界務委員會採納了他“應先派員詳密勘察,然後交涉,乃有把握。否則任人指划,失敗堪虞”的建議,1929年11月,由內政部、外交部會同正式任命他為滇緬界務調查專員,負責主持有關調查工作的一切事宜。他深感“事關國務,工作艱巨,任大責重”,決心以對國家、對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來進行準備工作。他一面繼續收集有關界務資料,一面慎重地選聘調查測量人員。1930年5月起,尹明德組織了6個調查組,裝成小商販,分頭潛往北段未定界的茶山、里麻、孟養等我國舊屬的土司地及浪速、俅夷各地,詳密探查。他也變裝易名,化名為張向仁,帶一個組於同年12月從騰衝出發,深入中緬邊境線北段界區。他們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將英帝國主義歷年在北段未定界之侵略經過,及其對軍事、政治、交通、教育等之設施情況,獲得了大量的、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他們於1931年2月陸續返回。根據各組調查所得,他整理寫成了《中英滇緬界務交涉史》一冊、《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一冊、《雲南北界勘察記》八卷、影集《天南片羽》一冊及地圖詳圖一幅、略圖一幅。“明德與各組人員,行蹤所至,隨有記載。或為英人經營情實,或為旅程狀況,或為夷地風土,或為歷史掌故,要皆與邊務有關。爰為整理,呈之政府,以為交涉之據。”這些調查所得,都是極為珍貴、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他對調查組歷經艱難險阻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
“……民國十八年冬,中樞乃有以明德前往勘察之命。明德生長滇邊,義無諉卸。馳返故里,遴選測繪人員及熟悉邊情之士,先後組成六組,喬裝商販,分頭密往北段未定界之茶山、里麻、孟養我舊土司地及麗維所屬之浪速、俅夷各地,詳密探查。明德亦變裝易名,另成一組,深入履勘。各組自出發后,以英人嚴密防範,野夷獷悍,並氣候寒熱毒癘之故,途次迭經險阻。有被英人拘捕搜查者,有為野夷阻留欲加戕害者;有嚴冬逾高黎貢雪山,行冰雪中,幾葬身雪窖者;有盛暑冒雨賓士窮山中,與瘴毒為緣,幾病死者。幸仗國家威靈,鹹得無事,完成任務,各慶生還……。”
他又在《滇緬界務調查報告及善後意見》序言中寫道:
“……北段未定界,極為廣闊,英人分段侵略,自由駐兵,自由定界,自由設立廳治,自由收派門戶。我舉國呼號,京省抗議,英人皆充耳不聞,非僅蔑視我中華民國之主權,且已將國際上應有之道義儀式,蹴踏殆盡。我如再事沉默,不速提議交涉經營,誠恐遲之又長,形勢全非,愈成不可收拾之局……。”
1933年,英軍侵佔了雲南省滄源縣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地區的銀礦,激起了佤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的憤怒。班洪部落首先進行反擊,雖被敵軍炮毀了十餘個村寨,但仍堅持鬥爭,最後在當地漢、傣等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終於將英軍擊退。這便是歷史上的“班洪事件”。為此,尹明德又被聘為外交部條約委員會顧問,參與研究處理南界問題。1935年,又被任命為中英會勘滇緬南段界務委員會的中國委員,參與逐段測量和勘察。至次年4月結束,糾正了原來中英會勘條約線的多處失誤,並勘定政治區域修改線多處。此次他寫成了《滇緬南界勘察記》六卷。
1936年5月起至1947年,尹明德均在外交部專員任上,一直辦理著中緬界務工作。1941年6月,參與中緬南界換文的全過程及奉命擬定中方所提方案。這次談判,中國爭回了班洪、西盟、猛梭及猛角、猛董西面的猛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冬,中英兩國政府按照換文,準備赴南界勘划,樹立界樁。他又被任命為中國劃界委員,后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劃界工作被迫停止。
1942年,日軍南侵,騰衝、龍陵相繼淪陷,雲南形勢十分危急。因為他熟悉滇西邊地情況,所以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向重慶外交部電調他以專員名義到大理監察使署,協助滇西抗戰事務。他於7月到達大理,即由李根源及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聯名呈報重慶當局,委派他代表重慶軍事委員會,赴騰(沖)、龍(陵)邊區宣慰各土司及各族抗日民眾,組織和發動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他奉命后,於8月11日從大理出發,歷經險阻,然後輾轉到了邊區各地。此時,因騰、龍剛淪陷不久,邊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頭人及群眾,一時惶惶然不知所措。尹明德到后,及時向他們傳達了中央政府對抗戰的態度和李根源先生、宋希濂總司令抗戰的決心,鼓動他們團結一致,堅定抗日的信心,保衛疆土。此行共奔波近3個月,對邊區各族人民支持抗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1月初,尹明德返回大理,寫成了《宣慰日記》二冊。對此,李根源先生曾贊之以詩云:
“行人尹明德,持節入戰地。
編撫各土司,宣揚元我意。”
宋希濂也在電言語中稱讚他說:“兄此次以愛國愛鄉精神,不避艱險,深入敵後,協籌一切,至甚欽佩。”
收復騰衝之後,尹明德被推舉為騰衝善後委員會主任,就任騰衝縣立職業中學校長,致力各項復興重建事業。1948年3月,尹明德被選為騰衝縣國大代表。
1951年4月,尹明德特邀出席了保山專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被推舉為保山專區政治協商委員會駐會委員,並擔任保騰(保山——騰衝)公路修建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52年12月尹明德被選為保山專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53年2月擔任省參事室參事。在周恩來親自主持的解決中緬邊界問題過程中,特邀尹明德參與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尹明德盡心竭力,在1954年6月編寫出《中緬界務交涉彙編》4卷。1956年夏季,尹明德參加雲南邊界歷史資料小組工作。1957年3月,尹明德奉周恩來總理電邀,兩次至北京,彙報了中緬邊界情況,與周總理同桌就餐。周總理到昆明和緬甸代表會晤,邀尹明德隨專機同行,出席歡迎宴會。回北京之後,1957年國慶節,尹明德被邀登上天安門觀禮台。
從1957年起,其受聘任雲南省政協歷屆委員。從1961年起,尹明德任雲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副主任。並主持《明實錄有關雲南史料摘抄》一書編纂,參與主持編輯出版《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九輯。
尹明德先生的一生,是為中緬界務研究嘔心瀝血的一生,在我國對中緬界務問題的處理上,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71年11月25日,尹明德先生病逝於昆明,享年77歲。
積極研究邊界問題
1918年重新考入國立北京工業學校機織系學習,五四運動中,被選為工校代表參加學聯,參與搗毀趙家摟。畢業后,任農商部武昌林業試驗場場長。1924年春,進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班深造,兼任騰衝籍學生在京創辦的《騰衝報》編輯,從那個時候開始關注中緬之間的邊界問題,並開始收集《光緒條約》中有關滇緬界務史實,供國人參考研究。
深入勘探邊界
1929年春,江心坡景頗人民反抗英軍侵略,派代表到騰衝向政府請願,南京政府外交部因此設立滇緬界務研究委員會,尹明德被推薦參加。滇緬界務研究委員會採納他“應先派員詳細勘查,然後交涉”的建議。他被任命為滇緬界務調查專員,1930年5月起,他組織調查組,分頭潛往北段未定界的茶山、里麻、孟養等中國舊屬土司地,及浪速、俅夷等地,詳密探查。同年12月,尹明德喬裝打扮,帶著一隊人從騰衝出發,歷經艱難險阻深入中緬邊境線北段界區勘查,並於1931年2月返回,完成了《滇緬界務交涉史》1冊、《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1冊、《雲南北界勘察記》8卷、地圖和影集《天南片羽》各1冊,為以後中緬邊界的最終和平確立奠定了文本和資料基礎。
與英商談
1933年,英國派探礦隊來滇緬南段未定界爐房一帶探查礦產,引起爭執。次年初,英國派兵侵佔爐房地區,遇到邊區各縣人民的英勇抵抗,稱為“班洪事件”。尹明德被聘為外交部條約委員會顧問,參與研究處理南界問題。1935年9月,又被任命為中英會勘滇緬南段界務委員會的中國委員,參與逐段測量和勘查,至次年4月勘查結束,糾正了原來中英會勘條約線的多處失誤,並勘定政治區域修改線多處(此線稱為“戶拱·巴特開山線”)。此行,他著有《滇緬南界勘查記》6卷。
1941年6月,他被委派為外交部專員。參與中緬南界換文談判,中國爭回了班洪、西盟、勐梭及勐角、勐薏西面的勐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2000平方公里的領土。同年冬,他又被派任中緬南界豎立界樁中國劃界委員,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劃界工作告停。
協助周總理劃定邊界
1951年4月,特邀出席了保山專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被推舉為保山專區政治協商委員會駐會委員,並任保騰(保山——騰衝)公路修建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52年12月被選為保山專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53年2月任省參事室參事。在周恩來親自主持的解決中緬邊界問題過程中,特邀尹明德參與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他盡心竭力,於1954年6月編寫出《中緬界務交涉彙編》4卷。1956年夏季,參加雲南邊界歷史資料小組工作。1957年3月,尹明德奉周恩來總理電邀,兩次到北京,彙報中緬邊界情況,與周總理同桌就餐。周總理到昆明與緬甸代表會晤,邀他隨專機同行,出席歡迎宴會。回北京后,1957年國慶節,被邀登上天安門觀禮台。
從1957年起,尹明德受聘任雲南省政協歷屆委員。從1961年起,任雲南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副主任。並主持《明實錄有關雲南史料摘抄》一書的編纂,參與主持編輯出版《雲南文史資料選輯》9輯。1971年11月,尹明德逝世。
1942年日本侵略軍侵入騰龍邊區。7月,尹明德受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和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委託,代表重慶軍事委員會赴敵後宣慰各土司及抗日民眾。於9月2日潛抵河西,在絲瓜坪和勐連舊宅先後會見預備二師副師長洪行及趙保賢和粱河地區抗日民眾組織領導人江春渭、尹培卿、侯受安、徐品正、江如溱、熊廷和、趙保忠、尚自貴、多永清及勐卯土司官代表等。9月5日到遮島宣慰土司龔綬父子,隨將國民政府所頒電文及李根源所書“為國干城”匾額及宋希濂所贈機槍l挺、子彈百發頒給土司。土司向國民政府發出投誠電文。第十一集團軍批准尹明德在梁河組建滇西邊區自衛軍方案,分別委任龔綬、趙寶賢為第二、第三路軍司令。尹明德又到九保向趙寶忠、楊育榜兩自衛隊壯丁作救亡宣傳鼓動。10月返回大理。此行著有《宣慰日記》2冊。
收復騰衝后,他被推舉為騰衝善後委員會主任,出任騰衝縣立職業中學校長,致力各項復興重建事業。1948年3月,被選為騰衝縣國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