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輝園

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是始建於明代的嶺南園林建築,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清暉園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藝術頗高,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集中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 。清暉園的文物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紹基等大家的書法 。

徠2007年12月7日,清暉園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國務院核定公布清暉園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化傳承基地,佛山新八景,順德新十景。

為表達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敬意,景區將在疫情結束並恢復經營後向醫護工作者提供免門票、消費折扣等優惠服務(具體優惠細則以各景區公告為準)。

歷史沿革


明天啟元年(1621年),禮部尚書、大學士黃士俊在順帶城南門外的鳳山腳下修建了黃家祠和天章閣、靈阿之閣。后黃家衰落,庭院荒廢。
清乾隆年間(1711—1799年),大良進士龍應時購得舊址,修葺擴建,植花蒔草,漸成規模。
清嘉慶十年(1805年),龍廷槐建小方園。嘉慶五年(1800年)辭官南歸,築園奉母。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龍廷槐之子龍元任擴建,稱“清暉園”,請同榜進士,江蘇書法家李兆洛題寫園名。後龍元僖建龍太常花園、楚薌園,幾經周折轉手,龍太常花園後來改稱“廣大園”。
抗日戰爭期間,龍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趨殘破。
1959年後,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順德,指示重點保護,並撥款修復,將楚薌園、廣大園、介眉堂、競勤堂合併,統稱“清暉園”,后闢作順德縣委第一招待所。
改革開放后,清暉園增設酒樓、賓館、停車場,為旅遊、飲食、住宿綜合服務單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順德市委、市政府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對清暉園進行再度興工擴建,擴復舊制,增加了鳳來峰、讀雲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多處建築景點,面積由6600多平方米擴大到9795平方米,為進一步開發順德旅遊資源,二十世紀末,順德市政府再度擴建清暉園,面積增至22500平方米。 
2011年11月,龍氏後人向政府捐獻清暉園的地契、房契、龍氏先人的照片、資料,以及龍啟明擔任飛虎隊隊員時的照片、信件等近百件文物,具有極高歷史價值。 
清輝園
清輝園

建築特色


格局

● 綜述
清暉園布局是大園包小園。清暉園的三大塊大體為:由原正門進入的東南角區,中部的舊園區,西北部近年興建的新園區。區域間雖有分隔,但卻以游廊、甬道以及各式小門相互勾連,融為一體。以舊園區為例,其西部以方池為中心;中部偏北的船廳等是精華所在;南部的竹苑、小蓬瀛、筆生花館等組成庭院,形成園中有園,即大園包小園的格局和韻味。 
清暉園格局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獨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築造型輕巧靈活,開敞通透。清暉園園林空間組合是通過各種小空間來襯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間,造園的重點圍繞著水亭。 
清暉園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斗洞、獅山、八角池、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閣等。 
在花木配置方面,園內花卉果木逾百種,除了嶺南園林常用的果樹,還栽種了蘇杭園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針松、金錢松、七瓜楓、羽毛楓等,並從山東等地搜集了龍順棗、龍瓜槐等北京樹種,其中銀杏、沙柳、紫藤、龍眼、水松等古木樹齡已百年有餘。 
● 船廳
清暉園的主體建築是船廳,是仿照珠江畫舫“紫洞艇”建築的兩層樓舫。 清暉園的船廳純為旱船,相傳是模仿昔日珠江紫洞艇建成,與惜陰書屋真硯齋南樓組群,借帶廊旱橋連通,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兩側飾以水波紋。園林中部的“船廳”是清暉園的精萃所在,是清輝園的主體建築,船廳為二層樓屋,據說原是小姐繡閣,故又叫“小姐樓”,繡閣與南樓形成船的前艙后艙。 
船廳外觀為雙層船式磚樓,兼備昔日珠江紫洞艇與江蘇無錫寄暢園名舫之特色,各處飾以翠竹、芭蕉、蝸牛、波紋等雕刻,上下迂迴的樓道,猶如登船的跳板。樓前有清池,池畔有百年紫藤,繞古沙柳樹而上。船廳對面池塘邊有臨水建築形成“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影換”的景色,建築形式仿蘇州園林。 
船廳前有兩口池塘,似將樓船浮在水中,船尾有丫環樓,船頭栽有一株沙柳,柳邊有一紫藤。船廳後邊,還有一株白木棉樹,以其花淡黃近白而稱奇,另有一棵單株結果的百年銀杏。與船廳跰足而建的惜蔭書屋和真硯齋,惜蔭書屋和真硯齋是供公子、小姐們讀書的場所。 
● 澄漪亭
澄漪亭與船廳互為對景,可平視房舍亭院,以及東岸花亭,還可近望遠眺玉堂春以及千年活化石——銀杏樹。澄漪亭名為亭,實際上採用的是典型的水榭做法:臨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築,臨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門窗,開敞通透。觀者既可在室內觀景,也可到平台上遊憩眺望。 
● 碧溪草堂
碧溪草堂,據傳是清暉園最早建築。早先應是龍氏供母之處,可能老人西去之後才定名“草堂”。 
在碧溪草堂明間,設有一座鏤空疏竹木雕圓光罩;兩側玻璃屏門的裙板上,用隸書、篆書和鳥蟲書體鐫刻有四十八個形態各異的“壽”字,稱為“百壽圖”。通常“百壽圖”都是百字構成,而龍家子弟所作此“百壽圖”只有九十六個“壽”字。草堂檻窗下嵌著一幅題為"輕煙挹露"的百年陰紋磚雕,刻有幽篁叢竹。磚雕題跋:“未出土時先引節,凌雲到處也無心",表明築園者志向心跡。 
● 池廊
六角亭與碧溪草堂之間以池廊相接,池廊多半是當年龍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動之處。亭邊設有"美人靠"。池廊上的每道橫樑都雕有菠蘿、楊桃、香蕉等嶺南佳果。亭柱楹聯書的是:“跨水架楹黃籬院落,拾香開鏡燕子池塘”,恰可解釋六角亭“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李白《清平調》)的風情。 
● 鄧小平雕像
2008年12月17日,鄧小平銅像在清暉園揭幕,其原型參照1984年鄧小平走訪清暉園的情景:面帶微笑,身穿中山裝,挺直腰板健步行走。旁邊伴隨著一對白貓黑貓的石像,寓意鄧小平著名的白貓黑貓論,銅像將永久放在清暉園啟明居前。 

特色

● 綜述
清暉園整體風格為雅緻古樸,盡顯了嶺南庭院的精髓與江南園林之特色。 清暉園內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吉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集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於一體。 
● 建築形式
清暉園內建築物的數量繁多,品種上薈萃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各種建築形式:亭、榭、廳、堂、軒、館、樓、閣、廊、舫等。各種建築形式因用途上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 
● 借景藝術
“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中的常見手法,清暉園沒有著力營造假山,其為山之道,即在於遠借。清暉園因三面環山,稍築台閣,即可登高借遠處山麓。鳳台的遠處為鳳山,經鳳台而入園,而園內林木森郁,與遠處山麓之青黛一脈相承,使清暉園與鳳山融為一體。清暉園北端地勢較低,傍池築船廳,於船廳登高,東可遠望太平、神步,西見梯雲山。山勢遠來,直引至園內池塘,池塘仿如遠方山麓腳下的山塘,與山景渾然一體。 
● 建築外觀
清暉園的建築一般不強調屋頂的裝飾,出檐不大,檐角不作上翹。在立面處理上,大量採用與門結合在一起的窗牖,即落地窗式的屏門,圖案美觀、通透玲瓏,同時大量使用彩色玻璃來鑲嵌欞格。
清暉園的亭與其它園林頗為不同。例如玲瓏榭,結構上採用亭子的形式,但室內八面全用木製裝飾的彩色玻璃格構成外牆,並設置有門,這在使用功能上,既可作亭,又可用作堂。 
● 嶺南水鄉
清暉園有自己鮮明的嶺南水鄉特色。第一,是水景的比重較大,與順德河涌成網,魚塘蜜布的地貌相一致。園中有寬闊的池塘,有狹長的河溪狀的池塘,有大型或中小型的人工瀑布,有湖石群中不斷噴涌的泉水。池塘中種植了睡蓮和荷花。第二,是裝飾多用嶺南的花木瓜果(如香蕉、菠蘿、楊桃)作圖案,以灰雕、木刻、蝕刻玻璃等形式呈現。第三,不少建築有明顯的獨創性,體現鮮明的地方風格。如船廳,它是對珠江河上特有的“紫洞艇”的摹擬,以精緻的內外結構,凝固了清代的南國風情。 
● 花窗
清暉園建築物的窗,形式多樣。有鑲於院牆、用石灣陶藝品鑲嵌的漏窗;有開在波形花牆中,造成牆體空洞而富有裝飾趣味的洞窗;有開在房屋壁面上、木格固定的花窗;有裝在廳堂前的、多扇為一組、上下加了雕飾的格子窗;還有很多已經門窗合一的屏門。
園內窗子的欞格構成不同的圖案。鑲嵌材料大量是清代彩色玻璃(部分是蝕刻畫玻璃),這是古典園林中罕見的裝飾風格。 
● 雕花地磚
清暉園內多處露天的地方,鋪砌了一種特製的地磚。這種地磚有陽紋圖案,呈象牙色,特別之處在於它們全是手工製造,沒有上釉,因而吸濕性強,易長綠苔。 
● 青磚灰瓦
清暉園在陶瓷裝飾運用上採用刪繁就簡之法,在二萬多平方米的園區內,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沒有一個陶瓷脊飾。 
● 藝術形式
清暉園的建築物把多種藝術形式運用進來,包括了美術(含繪畫、灰塑、木雕、磚雕、玻璃蝕刻、陶藝等)、文學和書法三大類。清暉園內水木清華,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饋交互融合。糾集了中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了中國庭院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造型構築別具匠心,門窗古樸精美,園內樹木繁茂,與古色古香的樓饋亭榭交相掩映連。 

主要展覽


文物遺存

清暉園很多建築都大量使用清代套色雕刻玻璃,其中,園內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評定的“羊城八景”,就是一套僅存於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鑒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清暉園遺存的狀元堂牌匾由清代書法家梁同書所題寫。 
清暉園藏有清代石灣陶瓷《八仙法器圖》,《八仙法器圖》由9塊40厘米見方的通花藍釉瓷拼合而成,八樣法器依八仙的地位等級分為三層,最上一層三樣法器分別為上仙呂洞賓的劍、漢鍾離的芭蕉扇、何仙姑的蓮花;第二層的法器只有兩樣,分別是中仙鐵拐李的葫蘆和曹國舅的拍板;第三層便是下仙韓湘子的玉簫、張果老的魚鼓和藍采和的花藍。 
“清暉園”三字,是仿照江蘇武進士書法家李兆洛題寫、塑於偏西園門上方的園名雕刻而成的。 

保護措施


2007年12月7日,清暉園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景區。 
2013年,國務院核定公布清暉園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清暉園是明朝時期的狀元府邸,清代龍家子孫“一門三進士”,是當時廣東的書香門第;曾經接待過鄧小平、趙紫陽、胡耀邦、薄一波、李宗仁、郭沫若、何香凝、蔡廷鍇等原中央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 
1965年,郭沫若南下賞游至清暉園,寫詩道:“彈指經過廿五年,人來重到鳳凰園。薔薇馥郁紅逾火,芒果蘢蔥碧入天。千頃魚塘千頃蔗,萬家桑土萬家弦。緣何篁竹猶垂淚?為喜乾坤已轉旋”。 

旅遊信息


地址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清暉園路23號。

門票

營業期間門票價格:15元/張,憑門票或有效證件查驗入園參觀。 
門票優惠措施:有效證件,包括:身份證、戶口簿、居住證、駕駛證、學生證(卡)、老人證、港澳台來往內地通行證等任一憑證
(一)免費人員憑有效證件驗證入園
適用對象:
◆具有順德戶籍的居民,憑有效證件;
◆在順德行政區域範圍內居住,並持有效居住證的居民;
◆在順德行政區域範圍內學校在冊就讀,持有效學生證(卡)的學生;
◆年滿65周歲以上(含65歲)老年人;
◆年齡在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5米以下(含1.5米)兒童在有監護人陪同下;
◆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殘疾軍人、現役軍人憑軍官證、殘疾人證、士兵證、警官證,記者證,導遊證,本人持證免費進園參觀。
◆盲人、智力殘疾證、雙下肢殘疾人和其他重度殘疾人(一、二級),允許一名陪護人員免費進園參觀。
(二)優惠票:7元/人,購票時請出示有效證件;
適用對象:
徠◆對1.5米以上、18周歲(含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生,憑有效證件;
◆年滿60周歲不滿65周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證件。
(三)團體票:12元/人
適用對象:
企事業、機關單位20人以上(含20人)可享受團體門票八折優惠,憑單位證明辦理。

交通

乘坐順德公交:301路、303路、305路、309路、311路、319路、320路、363路、905路、906路、k371路、佛314路、佛山城巴禪城-順德線、旅遊城巴4線至“清暉園”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