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販子科爾哈斯
2013年帕里勒斯執導電影
《馬販子科爾哈斯》是由Les Films d'Ici出品的劇情片,該片由阿諾·德斯·帕里勒斯執導,麥德斯米科爾森、布魯諾·甘茨、德尼·拉旺等主演,於2013年5月2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德國作家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發表於1811年的中篇小說《米夏埃爾·科爾哈斯》,講述了一個生活富足的俄國商人與階級人士鬥爭,失去了妻子最終火焚了幾座城市被送上了斷頭台的故事。
關於該片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該片營造出了時空流逝的年代感,還有部分人認為淡化戲劇衝突增加了沉悶感。
各個版本的海報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麥德斯·米科爾森 | 米夏埃爾。科爾哈斯 | |
梅露辛·瑪亞奇 | 莉斯貝思 | |
布魯諾·甘茨 | 馬爾。路德 | |
德尼·拉旺 | 容克文采爾。馮.特龍卡 | |
德芬·崔洛 | Judith | |
大衛·克勞斯 | The Preacher | |
羅珊妮·杜蘭 | The Princess | |
保爾·巴特爾 | Jérémie | |
大衛·本奈特 | César | |
塞吉·洛佩茲 | The Armless | |
阿蜜拉·卡薩 | The Abbess | |
雅各·諾勒 | The Lawyer | |
斯萬·阿勞德 | The Baron | |
讓-路易·顧洛克 | The Neighbor |
製作人 | Gunnar Dedio |
原著 |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
導演 | 阿諾·德斯·帕里勒斯 |
副導演(助理) | 弗雷德里克·古皮勒 |
編劇 | Christelle Berthevas、阿諾·德斯·帕里勒斯、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
攝影 | Adrien Debackere |
配樂 | Martin Wheeler |
剪輯 | 阿諾·德斯·帕里勒斯、Sandie Bompar |
選角導演 | Sarah Teper |
藝術指導 | Yan Arlaud |
服裝設計 | Anina Diener |
布景師 | Yan Arlaud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馬販子科爾哈斯 | 米夏埃爾。科爾哈斯 演員 麥德斯·米科爾森 一位俄國商人,專門從事販馬的經營活動。他生活富足,家庭美滿,是典型的中等階層的富裕的生產和商業經營者。因為馬匹被扣他前去申訴,卻導致了家破人亡的後果,他最終選擇了“自我復仇”之路。 |
馬販子科爾哈斯 | 容克文采爾。馮.特龍卡 演員 德尼·拉旺 容克家族的主人,城堡的堡主,是一位神學者。科爾哈斯的一系列悲慘的事情都是他一手策劃與主導的,當科爾哈斯走上反抗的道路之後他用陰謀的手段將其送上了斷頭台。 |
馬販子科爾哈斯 | 莉斯貝思 演員 梅露辛·瑪亞奇 科爾哈斯的妻子,當科爾哈斯三次前去申訴失敗的時候她決定前往省里的選帝侯處向公主請願,但是最終卻負傷歸來,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
馬販子科爾哈斯 | 助手 演員 大衛·克勞斯 是科爾哈斯的小助手,科爾哈斯辦理通關文牒前讓他留下照看馬群,但是等科爾哈斯回來時馬已經被扣,他被打的遍體鱗傷還被被趕出了城堡。 |
馬販子科爾哈斯 | 馬爾。路德 演員 布魯諾·甘茨 是一位牧師,當科爾哈斯因為做出復仇而犯下的恐怖事件而心神不寧時,他的勸導與“赦免”使科爾哈斯決定為自己的暴力反抗行為做出懺悔。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 小說原著故事發生在德國,導演因為對德國的社會不熟悉而在改編時將背景搬到了法國。
• 主演麥德斯在拍攝第一天就疑惑了,因為導演講太多又給原因又說解釋的話語令他很茫然。
年份 | 屆數 | 獎項 | 類別 | 授予方 | 結果 |
2013 | 第66屆 | 戛納電影節 | 最佳音效剪輯 | 阿諾·德斯·帕里勒斯 | 提名 |
2014 | 第39屆 | 法國凱撒獎 | 最佳聲效 | Jean-Pierre Duret 、Jean Mallet 、Mélissa Petitjean | 獲獎 |
最佳原創音樂 | Martin Wheeler | ||||
最佳男演員 | 麥斯·米克爾森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Jeanne Lapoirie | ||||
最佳服裝設計 | Anina Diener | ||||
最佳製作設計 | Yan Arlaud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拍攝背景
劇照及片場照
製作團隊
影片劇本由德斯·帕里勒斯和Christelle Berthevas共同創作;製片人是Serge Latou,代表作有《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攝影師Jeanne Lapoirie拍攝此片的同時也拍攝了2013年另一部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義大利城堡》。德斯·帕里勒斯以前就自己獨立做過剪輯工作,該片中他則是在輔助Sandie Bompar的工作,後者曾作為導演克萊爾·丹尼斯、布魯諾·杜蒙的助理剪輯師。
選角過程
阿諾·德斯·帕里勒斯想象不出任何一個法國演員去扮演科爾哈斯的角色,他認為在法國找不到這類的人。直到一天選角導演Sarah Teper提到了麥德斯,一開始導演不覺得科爾哈斯會有這樣的樣子。然後主創繼續尋找演員,然後這個丹麥演員的名字再次出現,導演開始注意這個演員並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但導演仍不確定這個演員能扮演科爾哈斯這個虔誠的、顧家的男人。後來導演又看到他在《婚禮之後》扮演一個普通人確定就用麥德斯擔任主演。
製作公司 | 製作地區 |
Les Films d'Ici | 法國 |
Looks Filmproduktionen | 其他地區 |
arte France Cinéma | 法國 |
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 (ZDF) | 德國 |
Rhône-Alpes Cinéma | 法國 |
Filmförderungsanstalt | 德國 |
Mitteldeutsche Medienförderung (MDM) | 德國 |
K'Ien Productions | 法國 |
Hérodiade | 其他地區 |
Arte | 其他地區 |
發行公司 | 發行地區 | 發行時間 |
Les Films du Losange | 法國 | 2012 |
人造眼 | 英國 | 2013 |
Polyband GmbH | 德國 | 2013 |
Music Box Films | 美國 | 2013 |
Imagine Films Distribution | 紐西蘭 | 2013 |
Must Käsi | 愛沙尼亞 | 2013 |
上映國家 | 上映日期 | 上映國家 | 上映日期 |
法國(戛納首映) | 2013.5.24 | 瑞典 | 2013.11.9 |
法國(首映) | 2013.7.4 | 加拿大 | 2013.11.10 |
法國 | 2013.8.14 | 西班牙(塞維利亞歐洲電影節) | 2013.11.14 |
比利時 | 2013.8.14 | 美國(聖路易斯國際電影節) | 2013.11.20 |
荷蘭 | 2013.9.12 | 英國 | 2014.1.3 |
德國 | 2013.9.19 | 愛沙尼亞 | 2014.2.7 |
巴西 | 2013.9.26 | 美國(波蘭電影節) | 2014.2.8 |
加拿大 | 2013.9.30 | 韓國 | 2014.2.27 |
荷蘭 | 2013.10.3 | 澳大利亞 | 2014.3.20 |
美國(夏威夷電影節) | 2013.10.16 | 希臘 | 2014.4.10 |
印度 | 2013.10.20 | 瑞典(DVD) | 2014.4.23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
故事配樂方面,從一開篇就是節奏感強烈的鼓點音樂,伴隨著劇情的推進,鼓點中的危險性更加明顯,直到最後麥克被殺后,悠揚哀婉的民族樂器奏響,鼓聲的停止彷彿暗示了麥克的死是一種解脫,不再徘徊在正義與暴力之間深受良心的折磨。即便是在攻城等暴力場面,導演也沒有選擇很氣勢壓人的交響樂,鼓聲仍然時隱時見,與劇情中的鐘聲相對應,也營造出了時空流逝的年代感。 (1905電影網評)
電影從整體質感上感覺好像是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古裝電影加上好萊塢風格音樂和攝影。色彩非常古樸略帶昏暗,甚至焦點在人物眼睛上的鏡頭都比較有限,燈光處理更多偏向自然照明,倒是給影調上帶來難得的質樸自然的感覺,人物在環境中的感覺有點像是看歷史紀錄片的彩色回放。 (網易娛樂評)
影片在對白方面有些缺點,一部分的問題在於導演阿諾-德斯-帕里勒斯沒能夠有效利用米科爾森高超的演技,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中,他都只能幹瞪著眼以目光殺人。總體來看,影片試圖拍出史詩感,卻顯得過於呆板和沉重。 (搜狐娛樂評)
導演淡化戲劇衝突的反好萊塢敘事方式沒產生任何效果,只是徒增了影片的沉悶感。始終如一的節奏和故意與角色保持距離的大量中景鏡頭讓觀眾始終難以靠近大銀幕上的角色,難以投入觀影的結果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昏昏欲睡,特別是在電影節已經接近尾聲,各路專業人士都已經睏倦的觀影氛圍底下,該片實在顯得不知道如何去說。反觀眾期待和反類型化套路是電影節獲獎作品的重要特徵之一,但這點上,該片是個反面教材。 (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