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戰爭
大蒙古國對南宋的戰爭
宋元戰爭,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大蒙古國(1271年改國號元)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7年-1279年。與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處就是蒙古對南宋戰爭曾因中間內亂與南宋時戰時和,而蒙古騎兵也並沒有像對西夏一樣在南宋長江淮河邊疆一帶進行不斷地洗劫或襲掠。不過傳統上,仍認為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最後元世祖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
蒙古高原上分散著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未能形成統一國家,一直受金國統治者的欺壓與殺戮。1206年,統一了蒙古各部的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11年之後,成吉思汗數次率兵攻掠金國,於野狐嶺、會河堡等戰役中大破金兵並屢次圍困金中都。金宣宗即位后,為避蒙古兵鋒,遷都汴梁,依託“關河防線”(潼關-黃河防線),力抗蒙古。蒙古屢次大戰,殲滅金國所有主力軍,“罄金虜百年兵力,消折潰散殆盡,其國遂衰”。
金宣宗於貞祐二年,大舉征宋,史稱“貞祐南征”,開啟了宋金7年的戰爭,金兵屢屢取勝,宋朝傷亡慘重。金人行省安貞殺入宋朝境內,大破宋軍,攻破梁縣等軍,生擒宋朝統制李申之。完顏賽不、牙吾塔分別攻克宋朝白石關、平山砦。金國陝西兵攻克宋朝虎頭關、興元、洋州。金人又在七口倉擊破宋軍,殺的宋軍一潰千里。完顏合達攻克宋朝梅林關,生擒宋朝擒統制張時。奧屯吾里不 在上津縣大破宋軍。完顏合達在馬嶺堡擊敗宋軍。安貞在石堌山大破宋軍。金軍攻克宋朝麻城縣,生擒宋朝張倜等。安貞在塗山擊敗宋軍。賽不敗指揮金軍在老口鎮、石鶻崖連續擊敗宋軍。金國南伐勝利結束,金國胥鼎等官員都因功陞官。
窩闊台繼承汗位后,三路大軍攻金。蒙古軍托雷部經宋境千里大迂迴繞過金國“關河防線”,直撲汴京。金哀宗命駐守“關河防線”的15萬精銳南下,阻擊撲向汴京之蒙古軍。三峰山之戰,金兵糧盡,兵士飢餓難耐,又逢三日三夜大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托雷軍故意讓出通往鈞州道路。為就食避寒,金軍兵士奪路而逃,大軍一時崩潰,不復成軍。蒙軍趁機掩殺,完顏合達、移刺蒲阿、完顏陳和尚等將皆被蒙軍所殺。
1234年,蒙宋合圍蔡州,數月之後,蒙軍破城,金兵與宋蒙聯軍在蔡州城內展開巷戰。金哀宗完顏守緒見大勢已去,傳位於金末帝完顏承麟後上吊自殺,金末帝即位不足半日即為宋蒙聯軍所殺,金國滅亡。
滅金之後,蒙古軍除塔察兒、速不台部及張柔等漢軍監視宋軍動向外,其餘北返。宋軍則由孟珙率軍帶著金哀宗屍骨南歸。蒙宋雙方一時間形成了“疆場相望”之勢。
(1235年-1241年)
1235年
蒙古窩闊台汗六年六月,窩闊台以宋背盟為由,遣軍兩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闊出率軍攻宋荊襄地區,一路由皇子闊端率軍攻宋四川。七年十一月,闊端率西路軍在鞏昌(今甘肅隴西)迫降金舊將汪世顯部。十二月,闊端以汪世顯為先鋒,率軍自鳳州(今陝西鳳縣)進至西川之西池谷(今甘肅康縣東南)向沔州進軍。四川制置使趙彥吶主張退守大安(今陝西寧強西北),宋沔知州高稼認為守沔蜀存,棄沔蜀亡,堅決反對退守大安,趙彥吶遂表示與高稼一起守沔……及臨戰,趙彥吶撤走,高稼只得獨自守沔州。蒙古軍自白水關(今陝西略陽北)入六股株(今陝西略陽東北)攻沔州。
沔州歷為西陲用兵的門戶,經金軍、蒙古軍的多次抄掠,已外無城廓保民,內無財賦募士,高稼部依山為阻,並多張旗幟擊鼓吶喊以為疑兵,居高督戰。趙彥吶遣小將何鄰等赴援,及蒙古軍至,何鄰先遁,其軍皆潰,高稼被圍戰死,蒙古軍克沔州。趙彥吶進屯至陝蜀咽喉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又被蒙古軍包圍。屯駐石門(今陝西略陽西北)的利州都統制曹友聞率軍往援,擊敗蒙古軍,解趙彥吶之圍。后蒙古先鋒軍汪世顯部轉攻大安。
曹友聞遣摧鋒軍統制王資、踏白軍統制白再興速趨雞冠隘(今陝西勉縣西南)防守,命左軍統制王進據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老勉縣);曹友聞登溪嶺指揮部署完畢,蒙古軍數萬突至陽平關。曹友聞令左軍和游奕軍出擊,自率帳兵及背嵬軍沖至陣前,令軍左右馳射;蒙古軍受挫退兵;曹友聞料蒙古軍必轉攻雞冠隘,急遣忠義總管陳庚、當可率兵往援;蒙古軍果以步騎萬餘攻雞冠隘,陳庚率騎兵500勇猛馳突,時當可將步兵分左右翼並進,守隘的王資、白再興出隘迎戰,兩面夾擊,大敗蒙古軍。曹友聞乘勢北進,收復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要隘,迫蒙古軍退出宋境。
1236年
窩闊台汗八年十一月,宗王口溫不花等率軍攻宋淮西地區。宋蘄(今湖北蘄春)、舒(今安徽潛山)、光(今河南潢川)等三州守將棄城逃走。口溫不花收三州兵馬糧械,以游騎從信陽(今屬河南)向廬州(今安徽合肥)方向襲掠;遣部將察罕率軍攻真州;自率軍繼續南進。察罕率軍至真州,知州丘岳治軍嚴明,防守嚴密,力挫攻城蒙古軍,並乘勝出擊,戰於胥浦橋(今江蘇儀征西),以強弩射殺一將,蒙古軍稍退。丘岳度其兵力10倍於已,不能力勝,乃設3道伏兵,並於西城置炮。及蒙古軍再次進攻,宋伏兵突起,炮石俱發,將其擊退。丘岳繼遣勇士襲擊蒙古軍營壘,焚其廬帳,蒙古軍被迫撤圍退走。
1236年
九月九日,曹友聞退至大安。十六日,曹友聞與眾商議,大安無險可守,唯雞冠山一堡可守,但無糧無水,如能堅持五日,可有轉機。諸將以為堅守不戰可五日以上,遂遣其弟、四川制置司帳前總管曹萬,率軍1萬趨雞冠隘(今陝西勉縣西南)守御;自率精銳萬人設伏,相約蒙古軍若攻陽平關,先折其鋒,佯敗入堡,曹友聞則乘機搗其背,兩聲鼓為號,聲則出,內外夾擊;此外大開陽平關城門,內不立旗,炊煙不出,雞犬不聲。
二十一日,曹友聞選精兵7700人,自大安渡江逆上300里,復渡江至劉溪、黑水一帶谷地設伏。二十二日,蒙古軍分批繼至,曹萬、劉孝全等麾兵戰於關外,自辰戰至未,蒙古軍敗績;日暮,曹萬等斂兵入雞冠隘堡,蒙古軍圍堡數層。
二十七日,曹友聞探知蒙古軍已掠大安,令諸軍束裝趨陽平關,行20里后,暴雨如注,夜暗難行,人馬疲乏,部將呂嗣宗建議俟天明再走,曹友聞考慮到雞冠隘堡原定堅持五日,現已八日,一旦城破,將無計可施,遂令軍繼續前進;至水牛嶺,分三路入蒙古軍營地,轉戰至拂曉,破數十營,直插陽平關。雞冠隘堡之曹萬等將,聞鼓聲率軍出堡夾擊。
二十八日,轉戰至回回寨,闊端欲走,時汪世顯自大安率軍來會,闊端乃分騎兵為百十隊,向宋軍輪番馳突;鏖戰多時,宋軍擊殺蒙古軍過半,終因寡不敵眾,戰鬥力大減,在突圍過程中,曹友聞中流矢,下馬步戰而死。曹萬僅存500人入堡,二十九日,曹萬、劉孝全等見趙彥吶不遣援軍,城中無糧,乃率軍突圍,轉戰至龍門(今陽平關附近之龍門洞)全部戰死。
1238年
宋嘉熙二年(蒙古窩闊台汗十年,1238年),在蒙宋戰爭窩闊台攻宋之戰中,宋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知廬州杜杲守廬州,擊敗蒙古軍大規模進攻的一次作戰。窩闊台攻宋之東路軍攻安豐軍失敗后,仍不罷休,積極進行戰爭準備,製做大量攻城器具,於嘉熙二年九月,由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號80萬大軍,再次攻宋淮西,進圍廬州(今合肥),欲克廬州后,造舟巢湖(今合肥南),以窺長江。
知廬州杜杲利用其豐富的守城經驗,積極備御。事先已製作了千百間串樓,列於濠岸。這種串樓以二三尺圍栗棗榆槐木作豎木,入土五六尺,高丈余,上施橫木,中設箭窗,下繚以羊馬牆、每樓可御三炮。蒙古軍於城外,築土城60里圍城,又築台高過串樓,以制城內。杜杲令軍以油灌草,焚燒其台,並於串樓內立雁翅七層,置炮轟擊蒙古軍高台,擊中一將,蒙古軍驚駭。杜杲乘勝出擊,宋將趙時哽率民兵500赴援,蒙古軍死傷甚重。杜杲還派遣舟師及精銳守衛淮水要點,以阻蒙古軍歸路。察罕見廬州屢攻不克,乃轉軍東進,攻陷滁州(今安徽滁州),萬戶張柔鼻中飛石;至天長縣(今安徽天長市),遭知招信軍余蚧截擊;攻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被城周濠水所阻,激戰多時不克。察罕見屢戰不利,遂北撤。
1238年
嘉熙二年,攻宋蒙古東路軍,集中兵力進攻兩淮,對長江中游的攻掠有所放鬆,宋廷乘機頒詔“收復京襄”。十月,新任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岳州的孟珙,認為欲收復襄陽、樊城(今湖北襄陽市),必先取郢(今湖北鍾祥)以通糧餉,取荊門軍(今湖北荊門)方可出奇兵。赴任至岳州(今湖南嶽陽),乃檄江陵制司搗襄、郢,召諸將指授方略,發兵北進。宋將張俊復郢州,賀順復荊門軍。十二月,劉全戰於冢頭、樊城、郎神山,三戰皆捷。
次年正月,宋將曹文鏞複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市)。劉全攻襄陽、樊城,在宋軍各路相繼收復失地的形勢下,原附蒙古的劉廷美約宋都統江海,及其弟劉廷輔夾擊襄陽叛軍。宋軍順利進至襄陽城下,劉全復樊城。四月二日,江海率軍出荊門,直趨襄陽,劉廷美為內應執游顯以城降,宋軍遂復襄陽。劉全遣譚深復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孟珙在收復襄陽后,即奏請置重兵於襄陽,建立軍事重鎮。乃以息、蔡(今河南息縣、汝南)降人創忠衛軍;集襄、郢降人創先鋒軍;招淮民359人創寧武軍;招回鶻壯士百餘人、老稚115人、馬260匹,創飛鶻軍;荊鄂都統制張順招襄漢潰卒創忠義、虎翼等軍。孟珙遂以江陵為基地,以襄陽為重鎮,大興屯田,訓練軍伍,使荊襄戰場出現轉機。
(1256年-1259年)
1256年
元憲宗蒙哥
1258年-1259年
南宋寶祐六年,蒙哥汗八年(1258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決定發動全面侵宋戰爭,徹底征服南宋。西路由蒙哥親征攻四川,宗王塔察兒率東路軍攻荊山(今安徽懷遠西南),以分宋兵力。十一月,由於塔察兒攻宋不利,蒙哥改命其弟、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統領東路軍。蒙哥妄想在踏平川蜀后,與忽必烈的東路軍攻下鄂州會師,直趨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同年十一月,忽必烈自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啟程。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七月,忽必烈軍至汝南(今屬河南),得知蒙哥死於釣魚城(參見釣魚城之戰),誤為謠言,遂採取招降與進攻兩手,繼續前進。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過淮河。二十日,破大勝關(今河南羅山南),宋戍兵皆遁。萬戶張柔率軍攻最險要的虎頭關(今湖北麻城東北),先與宋軍戰於沙窩(今河南商城西南),其子張弘彥將宋軍擊敗,繼而破守關宋兵。二十一日,忽必烈至黃陂(今湖北黃陂北),三十日,率軍抵長江北岸。時任南宋沿江制置副使的袁玠是權臣丁大全的黨羽,為政橫徵暴斂,當地百姓無不痛恨。及蒙古軍至,漁人盡獻漁舟濟師,並充作嚮導。九月初一,從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告蒙哥死訊,請其北歸爭汗位。忽必烈為立戰功,仍率師渡江。
九月初三,忽必烈登上江北的香爐山(今陽邏堡北),俯瞰大江,見江北有武湖,湖東江岸筑陽邏堡,南岸即滸黃川,宋軍以大舟扼江渡,擁兵10萬,戰船2000,陣於江中,水陸陣容嚴整。蒙古軍當即遣軍奪大舟2艘,連夜準備舟楫,欲奪據點陽邏堡,強渡大江。
初四晨,風雨昏暗,諸將以為不可渡江。忽必烈不從,令揚旗伐鼓,分兵三道並進。勇將董文炳率敢死士數十百人沖其前,乘朦朧擊鼓急進,直達南岸,諸軍亦競相爭渡,宋軍迎戰,三戰皆敗。習水戰的部將張榮實率軍乘輕舟鏖戰於北岸,獲宋大船20艘,俘200人,斬宋將呂文信。水軍萬戶解誠部將朱國寶,率精兵與宋軍戰於中流,凡17戰,奪宋船千餘艘,殺溺宋兵甚眾。宋軍三道皆敗,陽邏堡防線也累遭失敗,蒙古軍遂迅速渡江。董文炳派董文用以輕舟渡江,向忽必烈報捷。忽必烈聞報大喜,傳令全軍進圍鄂州城,同時以一部兵由鄭鼎率領襲江西;另遣兵於湖南接應繞道大理而攻擊宋朝腹地的兀良合台軍。
忽必烈渡江后,駐營於滸黃州,下令”軍士有擅入民家者,以軍法從事,凡所俘獲,悉縱之”。初六,派人前往招諭鄂城。使者行至東門,宋軍箭如雨下。忽必烈知道宋軍有所準備,於是在初九率軍將鄂州團團圍住。因為蒙哥進攻四川的緣故,樞密使賈似道、四川制置副使呂文德等人率領的大軍都在支援長江上游,鄂州只有都統權州事張勝主事,兵力十分空虛,守備頓時危急起來。
十一日,忽必烈登城東北壓雲亭,立高樓觀察城中軍情,見城中出兵,即遣兵迎戰,俘宋軍2人。后遣將攜宋降人至城下勸降,張勝殺死降人並遣兵出擊,又被擊敗。張勝遂以緩兵之計,佯稱歸附,誘勸蒙古軍東撤。蒙古軍中計後撤,張勝趁機將城周圍民居焚毀,使鄂州城防成為一體。這時宋將高達、邛應從江陵率軍入援。蒙古軍百戶長鞏彥暉迎戰,高達埋下伏兵后假意撤退,一舉擒殺鞏彥暉。鄂州之戰處於相持狀態。
宋理宗聞報鄂州被圍,非常驚慌,一度想到遷都至寧海軍(今浙江寧海)。太后和大臣們紛紛反對,時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的文天祥更是言辭激烈,上書要求將提出遷都的董宋臣斬首示眾。宋理宗這才安下心來,一面組織義勇,一面命各制司進兵赴援。二十八日,宋廷詔賈似道節制江西、兩廣人馬,立即援助中流,以增強抵抗蒙軍進攻的能力。
賈似道在鄂州之戰爆發前,任樞密使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撫大使、都提舉兩淮兵甲、總領湖廣京西財賦、總領湖北京西軍馬錢糧、轉移報發御前軍馬文字、兼提領措置屯田兼知江陵軍府事等眾多職務,幾乎擔起了所有組織抗擊蒙古軍進犯的重任。十月,賈似道自漢陽(今湖北漢陽)進入危急的鄂州城內督師,親自指揮鄂州保衛戰。宋理宗也派使者拜賈似道為右丞相。
蒙古軍包圍鄂州后,在城外造起了一座五丈高的瞭望台。忽必烈每日在上面指揮攻城。由於久攻鄂州不克,又聽說宋援軍到來,忽必烈下令抓緊攻城。蒙古軍遂組織敢死隊,由勇將張禧、張弘綱父子率領,自城東南角入戰,高達率諸將力戰,張禧身負重傷而退。忽必烈見狀,對張柔說:“吾猶獵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獵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張柔乃命部將何伯祥造鵝車,掘洞入城,又選勇士登城,經激烈戰鬥后破城東南隅。高達率軍奮力抗擊,並組織人力修城牆,隨破隨修,使蒙古軍不得入。
為防止蒙古軍再穴城而入,賈似道命宋軍沿城牆內壁建造木柵,形成夾城。僅一夜時間,環城木柵全部竣工。忽必烈聽說后,不得不承認賈似道的軍事才幹,感慨地說:“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有些將領就歸罪於士人,說都是士人力勸忽必烈不可殺人,造成鄂城不肯投降之故。忽必烈當即駁斥道:“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之罪乎!”在賈似道的指揮下,南宋各路援軍紛紛奔救鄂州。尤其是呂文德部自重慶沿江而下,在岳州(今湖南嶽陽)擊敗張柔部的攔截后,於十一月初一日遣抵鄂城,使“(城)守愈堅”。
雖然鄂州暫時可保,但是宋朝的軍事形勢仍不容樂觀。繞道雲南的蒙古軍兀良合台嘗試攻擊柳州(今廣西柳州)與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失敗,星夜從小路北上,殺到了宋荊湖南路首府潭州(今湖南長沙)城下。江西一帶也受到蒙古騎兵的騷擾。南方腹地四面開花,這一情況引起了宋廷的極大震驚。監察御史饒應子認為:“今精兵健將咸在閫外,湖南、江西地闊兵稀,雖老臣宿將可以鎮壓,然無兵何以連捍敵之來?當自內托出,不當自外趕入。”於是宋理宗在十一月初一日下詔,命賈似道突圍移司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在那組織起一道新的防線,以便更好地指揮宋軍全局戰鬥。然而從鄂州突困到黃州,是一條十分危險的道路。呂文德遣部將孫虎臣將精兵七百護送,途中遭遇蒙古軍,幸虧都是老弱殘兵及所掠金帛子女,孫虎臣率軍將其打敗后,賈似道才得以順利地入黃州。賈似道移司成功,鼓舞了雨淮、江西一帶的士氣,“下流之兵始振”。
時間進入冬季。蒙古軍屢屢向鄂州發起強攻,但是疫病、缺糧使圍城部隊減員十之四五;宋軍死傷已經達到一萬三千餘人,鄂州之戰初期的守將張勝也英勇地犧牲在了城頭上。令忽必烈更加擔心的是,妻子察罕寄來書信說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正在謀划繼承蒙古大汗之位。自蒙哥死後,開平的汗位一直空虛。幾個兒子剛剛成年,不具備爭奪汗位的實力;三兒子旭烈兀正匆匆忙忙的從西亞趕回蒙古,也難以問鼎寶座,所以汗位的爭奪就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兄弟手中展開。謀臣郝經認為滅宋是持久戰,勸忽必烈先回國奪取汗位。
這時賈似道向蒙古派出了使者。賈似道指出宋蒙雙方均已精疲力竭,不如講和停戰。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多歷史文獻均說:賈似道在知道蒙哥已死、蒙古軍無力再戰的情況下,非但不乘勝反擊,反而密遣使者宋京前往蒙古軍營請和,提出:“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趙璧答稱:“大軍至淮州時,誠有是請,猶或見從。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賈制置今焉在耶?”拒絕了賈似道乞和之請。后忽必烈迫於形勢,答應了賈似道的賣國請求。那麼歷史上究竟有無所謂“鄂州和議”之事,容下文討論。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決定撤軍,從牛頭山出發后,一面聲言趨臨安,留大將拔突兒等帥諸軍繼續圍鄂。一面於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的閏十一月初一,還駐青山磯。第二天,忽必烈在長江岸邊,派張文謙告諭諸將,6天後撤離鄂州;自己率軍北返,開始了爭奪蒙古汗位的鬥爭。
南宋方面,鄂州之戰的結束使南宋擺脫了一場近似亡國的危機。作為總指揮的賈似道班師回朝,隻字不提議和的事情,上表稱“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休!”宋理宗親自在臨安城外等候迎接,“依文彥博故事,郊勞於城外”,“擇日對御賜宴”,讚揚賈似道“奮不顧身,吾民賴之而更生,王室有同於再造。”下詔加其少傅、衛國公銜,可謂隆恩浩蕩。賈似道自此走上了南宋末位權臣的道路。參與鄂州之戰的諸位大將也都各有封賞,呂文德兼領夔州路策應使,賜錢百萬;守鄂州的高達升為湖北安撫副使、知江陵府,賜錢五十萬;守潭州的向士壁遷兵部侍郎;劉整升任知瀘州兼潼川安撫副使。
1258年-1259年
南宋寶祐六年至開慶元年(蒙古帝國蒙哥汗八年至九年,1258年—1259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宋將王堅及副將張珏扼守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城東五公里左右釣魚山上),抵抗蒙古軍進攻的著名要塞防禦戰。
釣魚城
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三月,連續進攻城東之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等處,但在宋守城軍民頑強抗擊下,均遭失敗。四月三日,連降大雨20天。二十二日初晴,蒙古軍偷襲城南護國門未逞。次日深夜,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但被王堅率勇士力戰奪回。宋理宗聞訊,下詔嘉獎,鼓勵合州軍民。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里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里之言為迂。蒙哥汗未採納術速忽里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蒙軍大舉攻蜀后,南宋對四川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儘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鬥志高昂。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很糟了。蒙軍久屯于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
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呂文德率戰船萬艘,溯江而上,衝破蒙古軍的封鎖進入重慶。后又率艦千餘艘沿嘉陵江北上,救援合州,至三槽山西,遇蒙古軍阻截。經略使史天澤分軍為兩翼,跨江側射,親率舟師順流縱擊,奪宋戰船百餘艘,擊退其援軍,乘勢追至重慶而返。時天氣大熱,瘟病流行,蒙古軍戰鬥力大減。王堅乘機多次夜襲蒙古軍營地,使其人人驚恐,夜不得安。初五日晨,蒙古軍前鋒元帥汪德臣率軍乘夜突破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勸降,被城上飛石擊中,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汗大怒,命軍在東新門外築台建樓,窺探城內虛實以便決戰。七月二十一日,蒙哥汗親臨現場指揮,中飛石受傷。二十七日,卒于軍中(一說染病而死)。蒙古軍遂撤圍北還。
(1267年-1279年)
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非常重要戰役,歷時6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在襄陽之戰時,宋軍巧妙的應用了地形優勢,成功的阻止了蒙古軍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擊。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專家,改進了投石兵器的攻擊距離和準確率,順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陽苦於後無援兵,內無糧草,宣布投降。此戰是兵器改革的奇迹,也是漢族人民對抗侵略的奇迹。
全國最寬護城河
襄陽臨漢門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陽,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陽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要求在襄陽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陽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陽的第一個據點。
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在襄陽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蒙將史天澤在襄陽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繫,襄陽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陽外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陽的據點,完成了對襄陽的戰略包圍。其次,建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
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衝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佔優勢的弱點。
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準備了必要條件。
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陽之戰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范文虎逃歸。咸淳七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陽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陽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鬥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陽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陽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二張 率輕舟 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 勵士卒說:“這次救援 襄陽的行動,任 務十 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 死 的決心和鬥志,你們 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 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 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 情振 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鬥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 連成 方陣,每隻船都安裝 火 槍、火炮,准 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 隊到達 磨洪 灘,被布滿江 面的蒙軍船 艦阻住,無 法通 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 敵艦,然後用大 斧短兵 相接,沖 破 重 重封鎖,元軍被 殺 溺 而死者不 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 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 張入 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 民的鬥志。然 而這次戰鬥中宋將張 順陣亡,幾天以 后,襄陽 軍民 在水中得 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 順 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范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范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范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 們的計劃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范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佔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鬥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儘快攻下襄陽,咸淳八年(1272年)秋採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 對樊 城發起總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 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 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 炮 攻城。元軍燒毀了樊 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 全孤 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 入 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 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陽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陽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陽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佔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術錯誤,戰鬥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1267年-1279年
• 襄陽之戰 1267年-1273年
• 淮西之戰 1273年-1275年
• 郢州之戰 1274年
• 沙陽、新城之戰 1274年
• 鄂州之戰 1274年
• 嘉定之戰 1274年-1275年
• 丁家洲之戰 1275年
• 岳州之戰 1275年
• 焦山之戰 1275年
• 臨安之戰 1275年
• 常州之戰 1275年
• 重慶之戰 1275年-1278年
• 揚州之戰 1275年-1276年
• 潭州之戰 1275年
• 瀘州之戰 1276年-1277年
• 靜江之戰 1276年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1276年-1278年
• 厓山之戰 1279年
此戰,歷時12年,由於忽必烈攻宋方略正確,善擇伯顏等良將,注重發展水軍和大力實行招降安撫政策,形成了軍事、政治優勢,致宋軍於被動挨打境地,終於滅亡南宋,統一中國,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南宋則因政治腐敗,治國、治軍方針迂腐,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致使朝野上下,離心離德,招致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