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寧

李邦寧

李邦寧,字叔固,錢唐人,初名保寧,宋故小黃門也。宋亡,從瀛國公入見世祖,命給事內庭,警敏稱上意。令學國書及諸蕃語,即通解,遂見親任。授御帶庫提點,升章佩少監,遷禮部尚書,提點太醫院事。

人物生平


李邦寧,字叔固,是錢塘人。最早的名字叫保寧,到了宋朝滅亡,便隨瀛國公見元世祖,留在內廷供職。為人機敏,很合皇帝意願。皇帝令他學蒙古語及諸蕃語,能較快通曉理解,於是更得到信任,授御學庫提點,陞官至章佩少監,遷禮部尚書,提點太醫生事。成宗即位,進升為昭文館大學士,太醫院使。帝曾害病,邦寧不離左右者十餘月。
武宗立,命邦寧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邦寧極力推辭說:“我是個宦官,沒有想到自己還有什麼作用。世祖赦免我又起用我,使我得為親近之臣,爵高而祿厚,榮寵過甚。現在,武宗皇帝又欲安排我為輔政大臣,我何敢當。所謂宰輔,就是輔佐天子而共治天下的人,為何找一個已被閹割的人充當?即使皇上我干,將來如何向天下、後世交代?所以,我實在不敢應詔。”皇帝聽了很高興,使大臣把他的話說給太后及皇太子聽,以表彰他一片忠心與善意。
武宗帝曾侍奉皇太後於燕之大安閣,閣中有舊箱,便對邦寧說:“這是什麼箱子?”回答道:“此是世祖放皮襖的箱子。聽世祖曾講過,把此箱收藏起來,以使子孫看到我的儉樸,使追求奢侈的人引以為戒。”皇帝命打開箱子,看后嘆口氣說“:不是你說,我怎知道!”當時有宗王在身旁,突然說:“世祖雖然偉大,但在錢財方面過於小氣。”邦寧說:“不對,世祖每一句話,無不應為後世所遵循。每一與、一奪,無不正好相當其人的功或罪。而且,向天下徵收的錢財雖然很多,但如不節用,必然匱乏。自先朝以來,每年的賦稅已不足用,又多次召集宗藩集會,費錢無數,早晚不能支給,必將橫徵暴斂,招致人民怨怒,這難道算是好事嗎?”太后及皇帝非常同意他所說的這些話,不久便加封他為大司徒、尚服院使,授左丞相,行大司農,領太醫院事,官階金紫光祿大夫。
過去祭祀太廟,皇帝不是親自主持,而是遣大臣代為進行。可是,皇帝又想援例照辦。邦寧便規勸皇帝說“:先朝皇帝不是不想親自祭祀祖先,實在是因疾病而廢禮,如今皇帝在即位之初,正應大規模地表彰孝道,以為天下表率,親自到太廟去祭祀,以成一代的典範。如果循習過去的皇帝不親臨祭典的弊病,為臣的不敢苟同。”帝認為他說得好,即日便備車,住宿齋宮,並命邦寧為大禮使。禮畢,加恩於邦寧的三代。
仁宗即位,以邦寧為舊臣,賜鈔千錠,辭謝不受。以前,當仁宗還在當皇太子時,丞相三寶奴等當權,他們駭怕仁宗的英明,心裡想去掉仁宗。邦寧揣度三寶奴的意圖,便出面對武宗說:“你年事已高,皇子已漸長大,應立為太子,這是自古以來天經地義的道理,從沒聽說皇帝自己有兒子還立弟弟的。”武宗很不高興地說“:我的主意已定,你要說,就自己向東宮說去。”邦寧愧懼而退。到了仁宗即位,近臣都建議誅殺邦寧。仁宗說:“帝王的命運,是上天決定的,何必把邦寧的話放在心上。”後來,加封李邦寧為開府儀同三司、集賢院大學士,直到因病去世。

主要成就


成宗即位,進昭文館大學士、太醫院使。帝嘗寢疾,邦寧不離左右者十餘月。武宗立,命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邦寧辭曰:“臣以閹腐餘命,無望更生,先朝幸赦而用之,使得承乏中涓,高爵厚祿,榮寵過甚。陛下復欲置臣宰輔,臣何敢當。宰輔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陛下縱不臣惜,如天下後世何,誠不敢奉詔。”帝大悅,使大臣白其言於太后及皇太子,以彰其善。李邦寧得寵而不攬權、不貪財,還向皇室進言:“苛用不節,必致匱乏。……旦暮不給,必將橫斂掊怨”等,這在歷代宦官中也是不多見的。所以,成就其輝煌。

人物品格


謙虛謹慎

體現在推辭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時,他說自己是閹腐餘命,幸赦而用之,宰輔是助天子共治天下的人,不要用宦官來侮辱這個官職,以其謙遜、謹慎,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

敢於直諫

有一次皇帝曾經和皇太后在大安閣宴飲,看到一個箱子,就問李邦寧裡面是什麼,李邦寧回答說:“這是世祖裝衣帶用的,臣記得世祖的聖訓說:“收藏此帶,留給子孫,讓他們看看我儉樸的作風,告誡他們不要奢華。”武宗打開箱子看了,感慨道:“若不是你的話,朕怎麼知道!”還有過去祭奠太廟時,都是派官員代行其事。到武宗時,李邦寧進諫,應該彰明孝道,先做天下的表率,親自去奠太廟,使得武宗連連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