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脈

澀脈

澀脈脈象特徵:脈來參伍不調,細(遲)短止或散,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可疾數、可遲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澀脈與細脈兼見,主嚴重吐瀉而津虧血少,不僅有脫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嚴重不足。澀脈本身是一種複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並見,結合現代醫學聽診及心電圖檢查,發現澀脈是房顫脈。澀脈往來不利,其勢艱難,三五不勻,似止非止,與結脈緩而時止,止無定數或代脈止有定數者顯然不同……澀脈與結代脈實非類同。

簡介


● 英文名稱:Rough Pul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切診

古籍摘選


●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脈經•卷一•脈形狀指下秘訣》)

名詞解釋


● 脈來不流利,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的脈象。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診斷學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從整體觀念出發,運用辨證的理論與方法,診察病症,測知臟腑病變,推斷病情,辨別證候,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據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基礎理論通往臨床各科的橋樑。它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人體的信息,其中脈診是切診的重要組成部分。

脈象形成

● 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的關係密切。
● 如肺朝百脈,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精化血等功能變化,均可導致脈象改變,故不同的脈象可反映出臟腑氣血的生理和病理變化。
● 脈診時,應注意脈象的脈位、脈數、脈形、脈勢進行仔細辨別、分析,通過脈象的辨識,反映全身臟腑功能、陰陽、氣血的綜合信息,從而對身體的生理、病理信息進行總結判斷。

病因病機

● 澀脈的脈象特徵是脈形較細,且脈勢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一樣;至數較緩且不均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勻,呈三五不調之象。
● 常見於氣滯、血瘀或精傷、血少。因氣滯、血瘀,導致邪氣內停,阻滯於脈道,令血脈被遏,以致於脈氣往來艱澀,此為實邪內盛,而正氣未衰,此時脈澀而有力;或因精血虧少,導致津液耗傷,令脈管不能充盈,久則脈管失去濡潤,導致血行不暢,以致於脈氣往來艱澀而無力。

主病

●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左寸澀者,心痛怔忡。澀在左關,血虛肋脹。左尺得澀,精傷胎漏。右寸澀者,痞氣自汗。澀在右關,不食而嘔。右尺得澀,大便艱秘,腹寒脛冷。
● 因此在臨床上澀脈所主疾病應根據寸關尺的情況相鑒別,要與證相結合,做到四診合參,通過綜合辨證分析診治疾病,以免貽誤病情。

歷史沿革


● 《脈訣匯辨•卷三•澀脈》言:“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澀者,不流利之義。《素問·三部九候篇》曰:參伍不調者病。謂其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一五”“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世紀(第二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