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火

虛火

虛火,中醫名詞,火有虛實之分,“虛火”是相對於“實火”而言。凡屬於體質衰弱、真陰虧損或真陽衰竭所引起的機能低下,而表現為虛性亢奮的,都屬於虛火的範圍。故虛火又有陰虛、陽虛之別。《景岳全書·虛火論》曰:“凡虛火證即假熱證也…虛火病源有二…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此病源之二也”。虛火在臨床上常見於現代醫學所稱的功能性低熱、血液病、結締組織疾病、內分泌疾病、腫瘤晚期、腫瘤放療、化療后,或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

簡介


● 英文名稱:Deficiency Fir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凡虛火證,即假熱證也。(《景岳全書》)

名詞解釋


● 陰液耗損,水不制火而引發的虛性之火。

百科解讀


● 虛火即真陰虧損,陰不制陽而引起的表現為虛性亢奮的熱性病症,傷陰癥狀明顯。其基本病機為陰虛。陰虛指機體陰液不足,寧靜、涼潤、抑制等功能減退,陰不制陽的病機變化。

陰虛生虛火

● 陽邪傷陰,或久病傷陰,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所致陰液虧少,則機體失卻濡潤滋養,同時由於陰不制陽,則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生內熱,故表現為一派虛熱、虛火內擾的證候,即所謂“陰虛則熱,虛火內擾”。臨床表現可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咽干,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常見虛火證

● 虛火可發生於很多臟腑,如胃陰、肺陰、心陰、肝陰和腎陰虧虛,均可導致虛火。但一般以腎陰虧虛為主,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虛火勝的病機中的地位最為重要。
● 胃陰虧虛,虛火內生:胃脘隱隱作痛,或脘痞不舒,飢不欲食,牙宣牙痛。多因久病遷延不愈,或溫熱病後期陰液未復,氣鬱化火耗傷胃陰所致。
● 肝陰虧虛,虛火內生:頭暈耳鳴,面部烘熱,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肝病、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引起。
● 腎陰虧虛,虛火內生:眩暈耳鳴,齒痛酸軟,男子陽強易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多由久病傷腎,或稟賦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
● 心陰虧虛,虛火內生: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常由久病耗損陰血,或失血過多,或陰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氣火內郁,暗耗陰血,虛火內擾等因素引起。
● 肺陰不足,虛火內生:咳嗽痰中帶血,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多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後期陰津損傷所致。

虛火與實火

● 虛火為陰虛內熱之火,實火為陽盛之火。虛火多表現為牙宣牙痛,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咽干,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實火多表現為高熱,口渴,大汗出,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脈洪大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