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1.9 )生前為利茲大學和華沙大學退休的社會學教授之一,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鮑曼[當代著名社會學家]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年出生在波蘭西部波茲南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1939年,
二戰爆發,鮑曼全家逃亡蘇聯。1943年,18歲的鮑曼參加了在蘇聯的波蘭軍隊,戰後,鮑曼升為上尉,不久又被升為上 校,就是在這個時期,鮑曼開始攻讀社會學的學位,師從波蘭當時的知名學者奧索夫斯基和霍施菲爾德。在1953年的反猶太清洗中,他成了犧牲品,被突然撤消職務他於1954年起在波蘭華沙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系任教。1966年,鮑曼擔選波蘭社會學協會執行委員會的主席。1968年因反猶主義和“毒害青年罪”被 驅逐出波蘭。1972年後任教於英國利茲大學。1990年被授予雅馬爾費獎(Amalfi 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爾諾獎(Theodor W. Adorno Prize)。《流動的現代性》(Bauman,2000)、 《共同體》(Bauman,2001a)、《個體化的社會》(Bauman,2001b)、《被圍困的社會》(Bauman,2002)和《流動的愛》(Bauman,2003)、《虛度的光陰》(Bauman,2004)。
澳大利亞社會學家、國際性社會理論雜誌sis Eleven的主編貝爾哈茲(Peter Beilharz)說,鮑曼是“當今用英文寫作的最偉大的社會學家”(Beilharz,2001:1);當代走紅的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說,“對我而言,鮑曼是一個後現代性的理論家。他用非凡的才華和創造力,建立了一個任何人都必須認真對待的立場”(See Bauman,1995:back cover)。鑒於其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鮑曼於1990年被授予雅馬爾費獎(Amalfi Prize),並於1998年被授予阿多爾諾獎(Theodor W. Adorno Prize)。評論者普遍認為,鮑曼的成功不僅基於其作為一個作家和評論家的文學技巧,更基於其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和卓越的社會學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