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虛證

里虛證

簡介


● 英文名稱:Interior Deficiency Pattern/Syndrom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古籍摘選


● 里虛者,為心怯心跳,為驚惶,為神魂之不寧,為津液之不足,或為飢不能食,或為渴不喜冷,或畏張目而視,或聞人聲而驚.(《景岳全書·傳忠錄·虛實》)

名詞解釋


● 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或疾病損傷等所致正氣虛弱的證候,有陽虛證、陰虛證、氣虛證、血虛證之分。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各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虧損,都屬里虛證的範圍,若按其寒熱劃分,則可分為虛寒證、虛熱證兩類。

里虛證表現

● 虛寒證臨床可見: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少氣乏力,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
● 虛熱證臨床可見:形體消瘦,兩顴紅赤,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析要

● 虛寒證,是由體內陽氣虛衰所致。
● ● 陽氣虛衰,陽氣的推動、氣化功能不足,則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氣乏力。
● ● 陽氣溫煦不足,則畏寒肢冷,心腹寒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
● ● 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均為陽氣虧虛之徵象。
● 虛熱證,是由體內陰液虧虛所致。
● ● 陰液耗損,故人漸消瘦。
● ● 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擾,故手足心熱,心煩,潮熱盜汗。
● ● 虛火上升,則見口燥咽干,兩顴紅赤,舌紅少苔。
● ● 陰血不足,內有虛熱,故脈細兼數。

里虛轉表虛

● 里虛日久,可轉為表虛,或兼表虛證。如肺脾氣虛,衛氣生化不足,不能固秘,肌表疏鬆,經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襲,而轉變為表裡兩虛。症見面色淡白,氣短,倦怠乏力,動則氣喘,便溏,納少,伴有平素常自汗出,易感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