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美國《時代雜誌》主辦獎項

年度風雲人物(英語:Person of the Year)每年年底由美國《時代雜誌》選出。雖然稱為“風雲人物”,但獲選對象可以是男人、女人、夫婦、一群人、意念、地方甚至機器。

其評選的宗旨是“選出對新聞和人們生活影響最為重大的人,不管是好是壞。”

歷史沿革


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選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的傳統由1927年開始,當時時代雜誌的編輯正思考在沒有什麼大新聞的一周,究竟有什麼可以寫。由於在那一年查爾斯·林白首次飛越大西洋,但時代雜誌並沒有把他放在封面,在年底,編輯想到補救這個尷尬的方法,就是把林白放在封面,並稱為年度風雲人物。
從羅斯福開始的每一任美國總統(除了傑拉爾德·福特之外)都至少一次或以上被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現任總統獲選已成為時代雜誌的政策。
1999年12月31日的時代雜誌,選出愛因斯坦為世紀風雲人物,羅斯福及聖雄甘地亦獲得提名。

歷屆名單


時間獲獎人
1927年查爾斯·林白(1902─1974)(首位男性獲選)  
1928年華特·克萊斯勒(1875─1940)  
1929年爾文·揚(1874─1962)  
1930年聖雄甘地(1869─1948)  
1931年皮埃爾·賴伐爾(1883─1945)  
1932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945)  
1933年休·塞繆爾·約翰遜(1882─1942)  
1934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945)(第二次)  
1935年海爾·塞拉西一世(1892─1975)  
1936年華里絲·辛普森(1896─1986)(首次婦女獲選)  
1937年蔣介石(1887─1975)與宋美齡(1898─2003)(首次夫婦獲選)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1939年約瑟夫·斯大林(1879─1953)  
20世紀中期   
1940年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  
1941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945)(第三次)  
1942年約瑟夫·斯大林(1879─1953)(第二次)  
1943年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1880─1959)  
1944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890─1969)  
1945年哈利·S·杜魯門(1884─1972)  
1946年詹姆斯·F·伯恩斯(1879─1972)  
1947年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1880─1959)(第二次)  
1948年哈利·S·杜魯門(1884─1972)(第二次)  
1949年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第二次)(半世紀風雲人物)  
1950年美國戰士以朝鮮戰爭中的美國戰士為代表(首次“抽象”概念獲選)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1882─1967)  
1952年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生於 1926)  
1953年康拉德·阿登納(1876─1967)  
1954年約翰·福斯特·杜勒斯(1888─1959)  
1955年哈洛·科迪斯(1893─1962)  
1956年匈牙利自由戰士  
1957年尼基塔·赫魯曉夫(1894─1971)  
1958年夏爾·戴高樂(1890─1970)  
1959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890─1969)(第二次)  
1960年美國科學家(代表萊納斯·鮑林、伊西多·拉比、艾德華·泰勒、喬舒亞·萊德伯格、唐納德·A·格拉澤、威拉得·利比、羅伯特·伍德沃德、查理斯·特拉珀爾、威廉·蕭克利、埃米利奧·G·塞格雷、約翰·恩德斯、查爾斯·湯斯、喬治·比德爾、詹姆斯·馮·阿倫與愛德華·珀塞耳) 
1961年約翰·肯尼迪(1917─1963)  
1962年若望二十三世(1881─1963)  
1963年馬丁·路德·金(1929─1968)  
1964年林登·約翰遜(1908─1973)  
1965年威廉·威斯特摩蘭(1914─2005)  
1966年25歲及以下人士  
1967年林登·約翰遜(1908─1973)(第二次)  
1968年太空人弗蘭克·博爾曼(生於1928)、吉姆·洛威爾(生於1928)、威廉·安德斯(生於1933) 
1969年中產階級美國人  
1970年維利·勃蘭特(1913─1992)  
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第二次)與亨利·基辛格(生於1923)  
1973年約翰·西里卡(1904─1992)  
1974年費薩爾·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1906─1975)  
1975年美國婦女(代表貝蒂·福特、卡拉·希爾斯、艾拉·格拉索、芭芭拉·喬丹、蘇茜·夏普、吉爾·康維、比莉·簡·金、蘇珊·布朗米勒、艾迪·維艾特、凱瑟琳·拜爾利、卡羅·塞頓與艾莉森·奇克)
1976年吉米·卡特(生於1924)  
1977年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18─1981)  
1978年鄧小平(1904─1997)  
1979年魯霍拉·霍梅尼(1902─1989)  
1980年羅納德·里根(1911─2004)  
1981年列赫·瓦文薩(生於 1943)  
1982年個人電腦(首次非人物獲得)  
1983年羅納德·里根(1911─2004)(第二次)與尤里·安德羅波夫(1914─1984)  
1984年彼得·尤伯羅斯(生於1937)  
1985年鄧小平(1904─1997)(第二次)  
1986年科拉松·阿基諾( 1933-2009)  
1987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生於1931)  
1988年瀕危的地球(“年度風雲行星”)  
1989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生於1931)(第二次)  
1990年喬治·H·W·布希(1924-2018)  
1991年特德·特納(生於1938)  
1992年比爾·柯林頓(生於 1946)  
1993年和平締造者納爾遜·曼德拉(1918─2013)、費德里克·德·克拉克(生於1936)、亞西爾·阿拉法特(1929─2004)及伊扎克·拉賓(1922─1995) 
1994年若望·保祿二世(1920─2005)  
1995年紐特·金里奇(生於1943)  
1996年何大一(生於1952)  
1997年安迪·葛洛夫(生於1936)  
1998年比爾·柯林頓(生於1946)(第二次)與肯尼思·史塔(生於1946)(美國總統和獨立檢察官)  
1999年傑夫·貝佐斯(生於1964)(網上書店亞馬遜CEO)  
世紀風雲人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  
21世紀前期   
2000年喬治·W·布希(生於1946)  
2001年魯道夫·朱利安尼(生於1944)  
2002年吹口哨者美國世界通訊的辛西亞·庫珀(生於1963)、安然事件的莎朗·沃特金斯(生於1959)、及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科琳·羅利(生於1954) 
2003年美國大兵  
2004年喬治·W·布希(生於1946)(第二次)  
2005年樂善好施的撒瑪利亞人波諾(生於1960)、比爾·蓋茨(生於1955)、及梅琳達·蓋茨(生於1964) 
2006年“你”指使用用戶分享網站(User-generated content,例如Youtube、維基百科、MySpace等)的一眾網民。 
2007年弗拉基米爾·普京(生於1952)  
2008年貝拉克·奧巴馬(生於1961)  
2009年本·伯南克(生於1953)  
2010年馬克·扎克伯格(生於1984)  
2011年示威者  
2012年貝拉克·奧巴馬(生於1961) (第二次)  
2013年方濟各(生於1936)  
2014年埃博拉病毒醫護人員(Ebola Fighters)  
2015年默克爾  
2016年唐納德·特朗普(生於1946年)  
2017年打破沉默者(敢於站出來揭發性侵犯者醜聞的群體)   
2018年守衛者(為真相而辛苦付出的記者)  

獎項爭議


從1927年起,美國知名新聞周刊《時代》每年年末都會評選當年的“風雲人物”(Man of the Year),在歲末以雙周刊的篇幅介紹、評價當選的年度紅人。從1999年開始,Man of the Year的名字改成Person of the Year,
《時代》周刊一再宣稱,“年度風雲人物”的稱號並非代表著某種榮譽。事實上,希特勒(1938年)、瓦文薩(1981年)等人都曾經榜上有名。價值評判的差異導致“年度風雲人物”的評選遭到種種指責和非議。在輿論的壓力之下,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當選“年度風雲人物”,製造恐怖襲擊的本·拉登反而落選。另一位引起爭議的“年度風雲人物”是2006年的“你”。那期雜誌封面是一台電腦顯示器,像鏡子般照得出讀者自己的影像,中間一個黑色的單詞"YOU"。
《時代》周刊的解釋是:“風雲人物”是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隨著博客、網路社區、視頻網站的興起,在2006年網際網路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網路不再是公共機構或組織,網民正在成長為所謂的“新數字民主主義公民”。媒體評論2006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是“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