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臨
黃敬臨
徠黃敬臨(1873-1941),又名黃循,原籍江西省人,清·同治十二年出生於四川省雙流縣華陽鎮名門世家。自幼即吃慣精心製作的美食,后中秀才,納資為員外郎,供職光祿寺3年。喜詩文,工書法,擅對聯。因受慈禧太后賞識,賞以四品頂戴,故有“御廚”之稱,時被譽為“當代之一奇人”。中國近代美食家兼烹調高手,被稱為“仙品”之譽的川菜“姑姑筵”開宗立派之大宗師。
晚清時期,少時受業徐炯門下,畢業於四川法政學堂。喜詩文,工書法,每日必寫小楷數紙,數十年如一日,遍寫《資治通鑒》及十三經。性瀟灑,喜交遊,幽默風趣,酷愛古董字畫,園林山水。更善烹調,常與徐氏門徒,同窗好友,詩酒酬酢。每遇珍饈美味,必探本溯源,更至入廚,時日一久遂成美食家。先以知事(縣長)分發廣東,后調回四川。
民主革命時期,民國成立后,先後擔任射洪、巫山兩縣知事。后因厭惡官宦生涯,不願“給軍閥當走狗”而棄政從商,一度任教於省立成都女子師範聘為烹飪課教師。並分熏、蒸、烘、爆、烤、醬、炸、鹵、煎、糟十門,教授學生烹飪,由於生動有趣,頗受學生歡迎。
大革命時期時期,后因一時技癢,便在成都少城公園開設一間飯店,名為“晉齡飯店”,自己排調掌灶。“晉齡”與敬臨四川音同,不欲以真名示人的心態非常明顯。以“叉燒扳指”、“堂片鴨子”、“叉燒肉”見稱;又增添豆腐魚、泡小黃瓜,適合市民和公教人員的口味,生意一直興隆。畢竟謀官不成而下海,其痛苦不難想像。賦詩以明心跡,詩云:“挑蔥賣蒜亦人為,粇入歧硚萬事非,從此棄官歸去也,但憑薄技顯餘輝。”“晉齡飯店”開穨不久獲相知陳鳴謙推薦,補任滎經縣縣長,重溫宦涯故夢。飯店便由兒子黃平伯接管,無奈生意不如以往,便轉讓給別人經營。沒想到1年余烏紗帽不保,再度失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養家活口,只得與家人商議,打算重開飯店。妹妹譏笑乃兄非生意人,只能開“姑姑筵”(四川的娃兒,過去有辦“姑姑筵”的遊戲,很像我們早?玩的“辦家家酒”,它可分成真、假兩種,真辦,是幾個幼童事先約好,誰帶鍋盤碗筷,誰出油鹽米面,按約定的時間,相偕至郊?撿柴架灶,點火燒水煮飯,然後再采些野菜淘瑍煮好,大家一塊兒享用“姑姑筵”;假辦,則是備置相關炊廚玩具,幾個小孩分別扮主人、客人、廚師、招待等,模仿成人宴席,表演吃“姑姑筵”)。聽罷妹妹之語,不啻醍醐灌頂,馬上拍手叫好。就樣帶著彭輝廷在成都西較場包家巷開辦起“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自命“油鍋邊鎮守使,加封煨燉將軍”。其菜結合宮廷風味與四川風味,能貴能賤,特重火候,開廚藝學術化之先河。西較場擴充營地,包家巷被占,“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遷到成都南門外的陝西街青羊宮馬長卿花園,與花會同時揭幕。趕花會的人佇立圍觀,起了極大招徠作用,生意格外好。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楊永泰當湖北省主席時約其同往。行至重慶,聞楊遇刺身死乃止。在渝停留期間,得城防司令鮮英支持,在中營街公安局隔壁又開起“姑姑筵”。此後遷到陝西街,又遷到新玉沙街。後來在國民黨中央大員庇護下,遷到官邸林立的南岸開業。為人性格獨特,瀟灑倜儻、幽默風趣,磊落不羈。工書法,精小楷,擅對聯,諷刺時政,表達悲懷。對烹飪技藝,確有其絕招,既無菜譜,也不拘泥於傳統。立足現實,借鑒移植,用一般材料,通過加工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其中“青筒魚”、“叉燒肉”、“紅燒牛頭”、“豆渣豬頭”、“麻椒牛筋”、“泡菜煮黃臘丁”等,備受食客青睞,因而享譽飲食業多年。1938年蔣介石在重慶“姑姑筵”菜館包了4桌,吃后倍加讚賞,又令黃次日再來4桌。其當即拒絕說:“姑姑筵的訂席規矩是3日前提出,廚師要休息,恕難辦理。”蔣介石也無可奈何。1941年秋重慶頻遭日機轟炸,因本來膽小,每聞轟響必躲入桌下,壘以棉絮。“姑姑筵”菜館亦隨之歇業。
1942年秋終被驚嚇卧病不治而亡,終年68歲。蔣介石還送了幅挽幢“無冕之王”。
黃敬臨自題聯
可憐我六十年讀書,還是當廚子;
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工夫。
——自題四川省成都南門外陝西街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春聯
成都市南門外陝西街“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店主黃敬臨,是一位美食家,原為川省射洪、巫山兩縣縣官,後來辭官經商開餐館,自號姑姑筵,取輕利以遣性之意。因而對菜品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原料的講究、工序的精確完美,每一道都包含著濃重的西蜀歷史的風土人性,集粹著川粵京蘇四大菜系的精華。“姑姑筵”原是小孩子的遊戲,卻成了成都餐館中間一大字型大小,其店的芙蓉雞片、白水豆腐做工精細,用料考究,為川菜上品,今天幾已失傳。“唐不在大,有名則興,菜不在豐,味美則行”,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菜式就憑其名和味成為“中國一絕”。1995年公館菜申辦了商標和技術專利,是成都市政府授予的“著名品牌”企業,公司現有工作人員420人,營業面積6000㎡。1998年被授予“成都餐飲著名品牌”稱號。1999年有多個菜品入選中央電視台“中國一絕”節目;中共成都市市委所拍攝的大型文獻記錄片《成都記憶五十年》中,專門對公館菜做了介紹;1999年國家國內貿易局評定的“中國名菜”中,公館菜佔5品;2000年9月被成都市市委評為“成都市餐飲行業名店”,公司自成立后,迅速從一家發展到五家,在成都市現有姑姑宴分店,明月樓分店,保健養生堂分店,湯釜宴分店,上海有公館菜榮惠園大酒家。“舊時王謝堂前宴,今入尋常百姓家”,老成都公館菜已成為品嘗精品川菜的必選之地。
提起菜刀,拿起鍋鏟,自命鍋邊鎮守使;
碗有佳肴,壺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門。
——自題四川省成都南門外青羊宮馬長卿花園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門楹
此聯為開張之日自撰的門聯。菜館位於成都花會必經之路,青羊宮花會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百花潭附近的青羊宮,古時又叫青羊肆或青羊觀,是成都較大的道教宮觀,人們可以在宮裡摸青羊、趕花會、觀彩燈。青羊宮建於唐朝,在清代重建,主要有靈祖樓、八封亭、天極殿(三清殿)、斗姥殿等建築。三清殿內供有三清仙的貼金塑像,兩邊各有6尊塑像,被稱為12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頸、雞眼、狗腹、豬臀等動物肢體部分組成,怪異特殊。傳說銅羊上太上老君的愛物,它能治百病,人們有了病痛,只要到青羊宮去摸摸銅羊的相應部位,再膜自己的痛處,就能“手到病除”。其實,這銅羊只是古蜀先民的藝術構思和冶金技術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外,宮內還有一塊高兩米、寬一米多的石碑,上面刻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的像。在附近還有一塊“支機石”,傳說是天上的織女織布用來墊織布機的,這些都為古老的青羊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唐代成都已有花市,其中又以青羊宮花市最大。明、清時,青羊宮花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民間稱之為花朝節。屆時人們到青羊宮花市購花或游賞。這一天又是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道教信徒都要來青羊宮給太上老君進香朝拜。因此,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城裡郊外的男女老少與善男信女們,都來青羊宮逛花市、趕廟會,年年如此,便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節日盛會習俗。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官府在青羊宮花市舉辦勸業會,擴大場地、延長會期,讓各縣商家來展銷商品,並正式定下“青羊宮花會”名稱。到民國初,青羊宮花會又增加了武術擂台賽,戲劇、曲藝藝人也前來表演,使得遊客倍增。川菜館和四川的名小吃店在此擺攤設點,讓遊人既飽眼福又飽口福。青羊宮花會更加繁榮,遐邇聞名於省內外了。新中國誕生后,在青羊宮的基礎上建成了青羊宮花園。20世紀90年代初,又把它分為文化公園和青羊宮兩個公園。每年的節日盛會照常舉行,形式與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
嘆老夫無命做官,才租這大花園承包酒席;
替買主下廚弄菜,好像是巧媳婦侍奉公婆。
——自題四川省成都南門外青羊宮馬長卿花園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內堂
此聯未免說過了頭,成都怪傑劉師亮游花會觀此聯后,一口氣寫了12首竹枝詞贈黃敬臨,其中的一首為:“看會欣逢二月天,‘姑姑筵’門貼雙聯。君休粇認姑姑美,名借姑姑好賣錢。”直接點破,詼諧輕鬆,果然高明。自命“油鍋邊鎮守使,加封煨燉將軍,這個好官銜”的黃敬臨,燒菜最講究火候,只准“人等菜”,不能“菜等人”,所以,主客必須準時上桌,凡遲到早退者,認為瞧他不起,列入拒絕往來戶。黃敬臨的菜結合宮廷風味與四川風味,能貴能賤,特重火候,其貴菜除燕窩、魚翅?,主要的有燒熊掌及茶燒鴨(即樟茶鴨子)等,前者須用文火燉上兩晝夜,且?用雞高湯,故極酥爛鮮美。後者必用填鴨,重至6、7斤,特別肥腴,經整治腌好入味后,晾乾3個時辰,隨即入沸水鍋燙至緊皮,放熏爐內,以香樟葉,茶葉等料重烤,再經蒸、炸等工序製成。其特點為色澤紅褐,皮酥肉嫩,香氣濃郁,經切塊裝盤后,仍保持著鴨形。美國喜劇泰斗卓別林嘗罷大悅,讚不絕口,譽之為“世界難得之美味”。又他做菜不惜工本,以致色香味皆臻妙絕。比方說,別人的菜館可以“一雞三吃”,而他卻“三雞一做”。為萃取頂級高湯,必先將一隻雞以文火燉至極爛,取出后,再在原汁里放第二隻燉,如此者三。而在珇嘗時,前兩隻雞棄而不用,只吃第三隻雞。如此精心製作,當然醇厚鮮嫩,逮味深奧無窮。
統領伙夫幾多名,攻打甑子城,月月還須說銅板;
可憐老漢六十歲,揭開鍋蓋兒,天天都在聞油煙。
——自題四川省成都南門外陝西街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門楹
黃敬臨不僅一人擅長燒菜,其弟妹、妾侍、妯娌、子女中,能燒一手好菜的,不乏其人。其弟黃保臨起先亦在成都的打金街開設一家“古女菜”餐館,古女乃拆開姑字而成,藉以分享姑姑筵盛名,店中的名菜中,以雞豆花、炸鴨脯、雞腎湯、鳳尾拌雞等,最膾炙人口。不久,“古女菜”遷至總服街營穨,更名為“哥哥傳”,示其技藝為乃兄所傳,如假包換。日後他更以善燒罈子肉而名噪一時。另敬臨之子黃平伯留法習美術歸來(註:其時乃父已逝,飯店換人經營),為了傳承衣缽,亦選在陝西街開設“無醉不歸小酒家”,店名頗含詩意,走大眾化路線,菜皆精緻小珇,店亦清雅宜人,引來無數墨客。其?燒魚、紅燒舌掌、蒜泥肥腸、豆泥湯、宮保雞丁等美味,令人耳目一新。徐悲鴻對其宮保雞丁尤為欣賞,贊之為四川菜的代表,色、香、味、型俱佳,而且不會太辣,大家都可接受。﹡官時有惠政(註:卸任時,巫溪縣民曾送他一件寫滿名字的“萬氏衣”,以謝其德政),無奈官運不濟的黃敬臨,雖不是三考正硚出身,卻寫得一手好小楷。他自四十八歲起,即矢志寫書,先手寫十三經一遍,接著補寫新舊唐書合鈔,李善注《文選》,相台《禮記》,坡門唱和集各一遍,花去了二十?時光。當他打算再寫一部《資治通鑒》,以完成夙願時,“厚黑教主”李宗吾卻潑他冷水,指出:“鄙人所長者是厚黑學,故專講厚黑學;你所長者是庖師,不如把所寫《十三經》、《文選》與夫《資治通鑒》等等,一火而焚之,撰一部食譜,倒還是不朽的盛穨。”黃聞其言,頗以為然,“乃著手寫去”,完成《烹飪學》一書,李宗吾還為此書寫序。可惜並未付梓,成為食界一大憾事。其傳世弟子中,最為世所稱的,有羅國榮、陳海清及周海秋等,而被郭沫若譽為“西南第一把手”的羅國榮,尤得其神髓,並且發揚光大。成都飲食界早已興起學習黃派菜的熱潮,有的食店甚至標榜自己?是“黃派菜正宗,姑姑筵傳人”。
流落在貴碼頭,裝一個忸忸怩怩新嫁娘,殺雞為黍;
公安局大門口,來幾多漂漂亮亮高貴客,下馬聞香。
——1937年5月自題四川省成都中營街公安局隔壁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門楹(1)
“化腐朽為神奇”,是黃敬臨廚藝的極致。關於此點,畫馬名家徐悲鴻就指出:“將貴重原料製成美味不難,難在將平凡菜色做好。”而這即是他一再光顧“姑姑筵”的主因,沉浸其中,樂此不疲。黃敬臨最為人所艷稱的平凡名菜,分別是燒牛頭方、豆渣烘豬頭、青筒魚、酸菜煮黃臘丁、酸菜魷魚、軟炸斑指、叉烤肉方、紅燒鯉魚肚、蝴蝶海參、油淋隨園魚、麻辣牛筋、香花雞絲等。而這些被稱為“天下美味”的菜肴中,所用者均為賤價食材。像牛頭甚難烹調,一般人棄而不用,他則以適當的火候及醬料製成一道美味;豆渣本為制豆腐剩下來的渣滓,通常當成飼料或肥料,經他適度加工,爆香再與豬頭合烹,﹡然成為佳肴;青筒魚乃從少數民族用鮮嫩竹筒燒飯的方法移植演變而來;酸菜煮黃臘丁則學自川南船工的烹魚方法,再加以改進而成,當為其“轉益多師是我師”的經典作珇。其中又以軟炸斑指尤值一提,此菜為徐悲鴻的最愛,每到必嘗。此菜的原料為豬大腸頭一部分,可選用者不多,加上不能賣高價,僅在酒席中偶爾配套出現。徐悲鴻既為老友,黃敬臨非但不拒,反而親自下廚,做好此菜奉客。為了表示謝意,徐則當場揮毫,贈以馬畫一張,黃則珍而重之。此用馬畫換佳肴的故事,一經好事者渲染,馬上轟動食林,傳為藝壇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學問不如人,才華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湯,才能算我真本事;
親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於捉刀弄鏟,正是文人下梢頭。
——自題四川省成都西較場包家巷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大廳
1930年一桌席至少索價30銀圓,而特地為四川省主席備辦的一桌酒席,出價爽然是100銀圓(當時買一袋昂貴的洋麵,也不過兩塊半錢)。而黃敬臨為了保證珇質,起初承應四桌,後來至多兩桌。對於預訂筵席者,須3、4天前親臨預訂,至於請客的是何等人物,黃敬臨都會事先過濾,非其人(認為不忠不義之人)則婉言拒絕。此後,黃敬臨必親自擬妥菜單,親臨廚房嘗味把關,親手端菜上桌。同時,東道主在發請帖時,必須給他一張,至於是否參加,卻要悉聽他便。等到他入席后,即從烹飪文化藝術上入手,對賓主詳加評說今日所食菜肴,一般食客往往恭聽其言,任他大擺“龍門陣”而不敢違。知味者則謂聽其言,珇其菜,可兼得口福、耳福。
營業稅,印花稅,席桌捐,紅鍋捐,這起去了那起來,弄不清楚;
蒸公雞,炒母雞,燉牛肉,烤豬肉,肥的精而瘦的嫩,都要整齊。
——1937年5月自題四川省成都中營街公安局隔壁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門楹(2)
國民黨重慶市政府官員感到不是滋味,假全川大旱,號召“節約救災”,禁售奢侈高檔食品為由,稱“姑姑筵違反禁令”,下令查封。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鍋鏟,急急忙忙幹起來,做出些魚翅燕窩,供給你們老爺太太;
前頭烤柴灶,後頭烤炭爐,烘烘烈烈鬧一陣,落得點殘湯剩飯,養活我家大人娃娃。
——自題四川省成都西較場包家巷老成都公(姑姑筵)菜館門楹
黃敬臨的偉大,首在開廚藝學術化之先河,不但使川菜展現京華氣勢,也使宮廷飲饌化為民食,兼容並蓄,有容乃大。而他一生最驚人的事穨,不在官場,竟在廚房,這種結果,應是當初那位“政聲很好”的縣太爺所始料未及。黃敬臨的傳世弟子中,羅國榮尤得其神髓。他做菜講究火候,曾說:“烹菜如火中取寶,火候第一,不及則生,稍過則老,爭之於俄頃,失之於須臾,非言語所能傳其妙,非筆墨所能盡其奧,多實踐?能得心應手。”因此,強調烹飪要立足於變,要刻意求新,不墨守成規,同時“要舉一反三,善於應用,只要是食物原料,都可以做成名菜上席”。羅國榮事廚40歲時,收過眾多弟子。其中又以黃子云和白懋洲最有成就。黃子云1954年調入北京飯店后,善於鑽研,敢於創新,不但膥承其傳統燒烤方面的特長,而且在爆炒方面用力尤深,已青出於藍。並從1979起先後到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及奧地利獻藝,贏得“烹飪特使”的封號,栽成弟子極眾,有30餘名已晉身為特級廚師,均能獨當一面,成為食壇菁英。在台灣萬千廚師中,既富創造力且行誼似黃敬臨般特立獨行,僅張北和一人。張北和乃廣東人,本以燒“筋爛而肉不散”的牛肉麵知名,但他不劃地自限,不斷廚藝提升,曾在多次?國烹飪比賽中獲職穨組金廚獎,一舉成名。
黃敬臨撰題聯
裹腳捐,草鞋捐,捐得我骨瘦如柴;
粉蒸肉,回鍋肉,肉得你腦滿腸肥。
——諷刺四川軍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盤據四川的軍閥,個個無法無天,所徵收的田賦,竟收到70銀圓。而且稅目繁多,甚至有“草鞋捐”等,黃敬臨實在看不慣如此胡作非為,便撰寫了這對聯予以諷刺。性格磊落不羈的黃敬臨,除不齒那些擁兵自肥、驕奢無度的軍閥,對於那些粗魯無文的暴發戶,心裡也頗不以為然。只是為了餬口,生意固然要做,酸話照樣開罵。據他外甥梅恕曾回憶,黃敬臨經常在客廳寫些對子糗人,讓人啼笑皆非。由於“姑姑筵”位於人們出城看花會必經之路上的一所幽靜精巧的庭院里,因而每逢成都開花會的期間(成都花會於每年二月十五日在距城約二里之“青羊宮”舉行,宮內有“三清殿”,祀李老君),黃敬臨都會寫些風趣的門聯應應景,湊個熱鬧。
健康捐、排污捐、垃圾捐、娛樂捐、百姓捐軀賣血納稅;
勞保費、停車費、過路費、軍購費、政府費財誤國勞民。
——諷刺國民政府
其時國民政府不懂得“節流”、不探討問題出在那裡?只知道向無力反彈的百姓壓榨;健保局還自圓其說,認定這是“開源”,有助於健保經費不足時的收入。但在高位者有否想過,一個揮霍成成性、缺錢時只知開口、伸手向國民敲詐勒索的國民政府,視百姓為“砧上肉”,任由宰割,要漲價、要減少醫療給付,全由健保局自由心證,無人可以約束,給再多的金錢,都不夠滿足其漫無節制花費。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國民政府的倒台。
賀贈黃敬臨聯
粒片臠塊絲,淡嫩硬爛盤盤別;
熏煮燉烹炒,咸酸油辣樣樣精。
——中國國民黨元老吳敬恆贈黃敬臨
附錄:【黃敬臨軼事、趣聞】
〖訴狀判詞〗
簡潔明快而富有韻味的文風,自古受人青睞。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愛讀的文學作品也更趨精短。
清末四川省滎縣有一年輕寡婦欲改嫁,向縣府遞上一紙訴狀:“夫亡妻少,翁壯叔大,瓜田李下,該嫁不該嫁?”縣知事黃敬臨看罷,為之動容,當即揮筆下判:“嫁!”
那女子的訴狀,寥寥17字,既敘述了現實,陳述了苦衷,又提出了要求,十分凝鍊。而黃敬臨知事的判詞更為精彩,雖僅1字,卻入情入理,令人稱絕。
〖姑姑筵菜〗
川菜如今紅遍天下,“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洋洋大觀於中國四大菜系(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雄視世界美食之林。然而,百年之前,川菜還只是偏安於巴蜀崇山峻岭、市井小巷中的地方風味。雖然,“尚滋味,重辛香”的千秋傳統,賦予了川菜鮮香麻辣的獨特魅力;雖然,物華天寶的大四川,給川菜提供了豐富的食材;雖然,自古以好吃聞名四海的四川人,已經使天府之國,成為了美食的榮樂之地;但是,與底蘊深厚、堂正大氣的魯菜,與秀雅玲瓏、文氣盎然的淮揚菜相比,川菜的確還只是中華飲食家族裡的小家碧玉。千年以來,川菜在等待天才橫空絕世的創造,等待大師海納百川的整合,等待一個人,為川菜命名。
其一是在清末民初,在中華民族的命運大震蕩、大轉折時候的藍光鑒;其二是近代川菜史上,有“仙品”之譽的“姑姑筵”大宗師黃敬臨。黃敬臨出身於世家名門。祖父為子聘媳,必要其精於烹飪。黃敬臨的母親陳氏,因為僅鹹菜就能制300餘種,於是得進黃門。黃敬臨身兼黃陳兩家烹藝精髓,以其靈心法冶一爐。但是,在黃敬臨的大半生中,雖留心研品天下美食,並偶有佳肴驚世,然而,大抵也只能算是愛好而已。他出身書香世家,有著秀才的功名,善詩文,工書法,酷愛古董字畫、山水園林。那個民族危亡、國家動蕩的亂世,一個讀書人,首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在時代的風雲中,成就一番功業。怎麼可以為一己口舌之好,忘記蒼生百姓。所以,一代儒廚,竟然做過三個縣的縣長。可惜清傲書生、散淡食客,又怎麼禁得住官場的腐敗黑暗,受得了官場的風劍霜刀。三次為官,三次都是罷官而去。天降黃敬臨,命定要他來開一代廚風,麻辣酸甜苦咸鮮,才是他人生縱橫的萬里江山。青年時代的黃敬臨宦遊北京,在清廷光祿寺供職。其間為皇家創製了多款獨有心致的菜品,其中的“漳茶鴨”茶香奇異,深得慈禧喜愛,欽定為宮廷御菜,每每招待外國使節,必點這款菜品。這可能是川菜的第一個宮廷御菜,至今仍然是川菜的名品。遺憾的是,現在都誤寫為“樟茶鴨”,讓人以為是樟樹葉子熏制。其實黃敬臨採用的是福建漳州的嫩茶葉,才有這番美食的香遇。
黃敬臨飲食生涯的高峰,是在他最後一次丟官之後。那時已經57歲,年近花甲的老人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決定開店賣菜,“在伙食中找伙食”。一生失意而有不減風趣幽默的老先生,為自己的館子,取名叫“姑姑筵”。一是意在表明先生我開著玩,如同小孩子過家家;二是因為幫廚跑堂的都是自家女眷。1930年初在老成都西門包家巷的一個小院子里,中國川菜史上、也是中國飲食史上,永遠值得記住並永遠值得激動的“姑姑筵”開門營業了。它只在時間的長河中存在了10多年,但是它的熠熠光輝,至今還照耀著川菜的天空大地。幸好那個混亂的年代,無法讓黃敬臨安然做官,不然,也許我們有了一個可能還算正直清廉的縣太爺,但是失去的,將是一位千秋留香的川菜大宗師。黃敬臨的“姑姑筵”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牛的小館子。它不賣零餐,只做包席。開業之時,黃敬臨就定下五大規矩:
1、所有來吃飯的客人,必須稱他為黃先生或黃老太爺。凡是敢叫黃老闆或者黃師傅的,免吃。
2、每天只做四桌,必須提前3-5天預定。
徠3、預定時只說1桌多少大洋的規格,不能點菜。所有菜品,由黃老太爺決定安排。
4、定席時,必須交足菜金。並且,必須開列被請人名單,註明年齡、籍貫、身份、性別。
5、主桌上,必須給黃敬臨留一個桌位,他是否到席,由他自己決定。
21新世紀初,北京有一家私房菜,也是要預定,不點菜,每天只賣幾桌。名聲大起,多少豪富巨子、外國顯要紛紛前去。殊不知,早在70多年前,四川成都的“姑姑筵”比那家據說是傳自宮廷御菜的私房菜,還要牛氣。開業不久,別說提前5天,常常是提前15天,也難以定到桌席。成都凡是有臉面的人,都以在“姑姑筵”請客或者被請為榮。不吃“姑姑筵”,不足以說美食。“姑姑筵”是當時成都獨有的園林式餐館,雖然面積很小,但是,亭榭錯落、溪徑蜿蜒、花木扶疏,小巧雅緻。黑底金字的店招掛在院門上方,“姑姑筵”三字出自黃敬臨手筆,尤見功力。
“姑姑筵”的菜品沒有固定的菜譜,全由黃敬臨根據包席客人的情況量身安排,既精心結構搭配,又不拘一格,隨心隨意。雖然這時黃敬臨已經時近暮年,但是包席上的主要菜品,大都由他自己親自下廚。後來“姑姑筵”的掌勺雖然已經由他的弟子出任,黃敬臨依然臨廚指導,務求每一款菜肴精益求精。黃氏的烹飪,不受傳統菜系框架的限制,眾采各地各派烹藝和菜式精華,融入自己的靈感和理解,追求飲食感受的別開生面,清新靈動,花樣繽紛。即使到過很多次“姑姑筵”,再去吃飯,也很難想出,這次等待你的,會是什麼樣的美食。黃敬臨的菜,是飲食的藝術,但不是擺盤造型那種形式上的表面功夫,而是滋味的藝術,是滋味的曲徑通幽,是身心感受的百轉千回。
黃敬臨從傳統中推陳出新,從民間中去粗取精,從自然中勾沉發微,這一切,又都在靈性飛揚的內心中融會貫通。黃敬臨的菜,充滿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因為太多興之所至的新創,所以黃氏菜單未能盡留於世,加之沒有黃敬臨那樣一顆飲食靈心,即使有法可循,也很難滋味生動。所以黃敬臨的許多名菜,如今已是絕響。例如當年傾倒眾生的“青筒魚”,現在已無人敢做,雖然,這道菜做法並不複雜。這是一道取法傣家竹筒燒飯的菜肴,取新嫩的楠竹一節,一邊留下節底,將剖洗乾淨、碼味充分的鮮魚和作料放入筒中,再加入鮮湯,封上筒口,然後在杠炭火上旋轉炙烤數小時,鮮竹的清香完全融入鮮魚和鮮湯之中,魚嫩鮮香異,天然風味十足。現在的餐廳無人去做,想來是為了一條魚,要花數小時之久,這分細緻的工夫,我們日漸浮躁的心,已經難以深入下去。
黃敬臨針對當年貶損川菜“只會麻辣,粗俗土氣”的說法,以絕世靈想手創了“開水白菜”這款菜中神品,把極繁和極簡歸至化境,呈現出中國文化的至高神韻,令天下人對川菜折腰心服,一掃積鬱在川菜的百年屈氣。遺憾的是,現在還打著“開水白菜”名字的菜品,無論型色滋味還是菜意境界,與黃敬臨親制的“開水白菜”,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在“姑姑筵”,很少有靠原料珍稀名貴取勝的菜肴,黃老先生的菜,大多是極普通、極常見的食材,但是,一經他匪夷所思的創意和高超的烹飪技藝,平凡的見出絕妙,腐朽的化為神奇。麻辣牛筋、燒牛頭、豆渣豬蹄、韭菜黃蠟丁湯、黃家泡菜……都是普通食材製成珍饈的典範菜品。所以,品嘗黃敬臨的菜,不僅是口舌滋味的極高享受,也是人生難得的藝術熏染。黃敬臨在他暮年的時候,以川菜史上曠古絕今的飲食才華,把千秋川菜提升到了“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卓然臨風的高處。讓我們至今仍然心懷景仰,追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