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
物候
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長期適應溫度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生長發育節律,這種現象稱為物候現象,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
大雁南飛
1、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
2、候鳥、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
3、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有時又根據生物種類分為植物物候、動物物候。動物物候有時又細分為鳥類物候,昆蟲物候等。有時還把農作物的生育期稱為作物物候,而把其他的統稱為自然物候。
進行物候觀測和積累較長時期的觀測資料,是進行物候規律研究和應用的基礎。物候觀測中,正確掌握觀測方法和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對保證物候觀測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每個物候觀測人員應事先進行一些物候觀測知識的學習和實踐,這樣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候觀測點的選擇一定要有長遠性、代表性,並要考慮能方便工作的原則。一個地方的觀測資料,其年代越長越有價值,所以觀測點要固定,選定的點要能進行多年觀測,不應輕易變動;所選的觀測點還要能代表那個地方的地形、土壤、植被情況,儘可能是在平坦開闊的地方;為了工作方便,觀測點還須選在觀測員住地附近,或是上下班經過的地方,對業餘觀測者來說,則可達到工作觀測兩不誤。觀測點選定以後,務必將地名、生態環境、海拔高度、地形、位置、土壤狀況等詳細地記錄下來,長期保存,以備必要時查考。
在一個地方進行物候觀測,不能漫無目的什麼都觀測,也不能有什麼就觀測什麼,而是要選擇那些最能反映當地季節早晚,以及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物候現象。應按以下三個原則確定觀測種類和項目:
1、選擇常見的、自然生長的植物、動物,各地按統一的方法同時進行觀測。觀測的動植物中,有一部分是作為季節和農時指示物的,也叫指標植物。指標植物不論是木本的或草本的,都應儘可能選用野生的;如是人工栽培的,但須是不經常施肥澆水的植株。這是因為在人工管理下,植物發育速度會加快,不能準確地反映當地的氣候變化。例如,同一年裡,一些在城市公園裡精心管理下的美人蕉,比郊區農民宅前無專門管理的植株,始花要早十多天。使用盆栽植株則更不適宜。植物有光周期現象,如在誘蛾燈下的水稻貪青,成熟期較晚,所以觀測植物不應選路燈下的。
2、所選指標植物種類的多少,應結合觀測目的和任務來全面考慮。指標植物的形態和變化,必須容易識別,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必須分辨清楚。為了編製自然歷,應有相對多的植物種類,使每一、二候至少有一種物候現象。物候歷中所包含的物候現象愈多,自然物候季節的劃分則愈細,在一個季節中用來指示氣候變化的物候指標也愈多,那麼季節和農時的預報則愈可靠;為了研究區域氣候變化規律,要盡量選用分佈廣的植物種作為觀測對象,因為廣布種愈多,不同地方有相同指標植物的機會也愈多,相互參考的作用愈高,對繪製區域性物候圖便有利。還必須嚴格鑒別觀測植物的種類。
3、根據應用對象確定觀測植物種類。為研究氣候變化,要進行古今物候對比,為了引種要進行中外物候對比,所以古代已有物候記載的種類,如杏,桃等要列為觀測對象;世界多數國家進行觀測的植物,如紫丁香、刺槐等也應選入;如是為了養蜂則主要選蜜源植物;如是為了牧場管理,則主要選牧草等等。
根據以上原則,中國的全國物候觀測組織,指定了若干種動、植物,農作物,以及水文氣象現象作為共同觀測項目。各地除選擇一定數量的全國共同觀測項目外,還可選擇一些對季節和農事有指示意義的地方性種類,作為當地的觀測對象。
應定人、定株地進行觀測。物候觀測採用目測法,因此要觀測準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鍛煉,具有一定的觀測經驗,所以觀測人員應當儘可能的穩定。各植株之間,由於遺傳因素等原因,物候期會有一定差異,定株觀測可減少這類非氣候影響造成的誤差。由於動物活動的範圍較大,所以鳥類和昆蟲的觀測不應限於固定觀測地點,在觀測點附近看見的蟲、鳥或聽見其叫聲,均應記載。
春、夏、秋三季可以兩、三天觀測一次,冬季在植物休眠期,也可停止觀測。觀測時間一般可在下午,但還應隨季節和觀測對象靈活掌握,某些只在早晨開花的植物最好是上午觀測。如鳥類習慣在早晨或晚間啼叫,就宜在早晨或晚間聽其鳴聲;秋、冬、春季霜的觀測只能在早上進行。物候觀測應隨看隨記。觀測要仔細,切不可在遠處粗粗一看即過,如果高處看不清的,也可用望遠鏡。
1、“黃荊葉子包得過一粒谷,桐子樹葉子包得過一個蛋。”意為早稻該浸種了。
2、“桐子樹開花,該浸一季晚稻種啦。”
3、“一白早,二白好,三白栽也好不栽也好。”意思是按三白草葉子的變化確定栽一季晚禾的時間。三白草,多年生草本,夏季開花,從花序下最下端一片葉起,有1-3片葉先後成白色。當白第一片葉子時,栽晚禾早了一點;當白第二片葉子時,正好栽晚禾;等到白第三片葉時,就太晚了,不栽為好。
4、“楓樹發芽,凈棍稱爺。”凈棍-苦漢。楓樹發了芽,天氣逐漸暖和,可以少穿衣服。
5、“楓樹落葉,凈棍落劫。”楓樹落葉了,天氣逐漸變冷,要挨凍了。
6、“桂花飄香,蛇蟲不安。”天氣漸漸冷起來了。
7、“毛粟開口,九月初頭;毛粟純黃,九月重陽。”意指毛粟黃熟,已到了農曆九月重陽節。
8、“苦櫧烏,十月初;苦櫧顫,十月半。”苦櫧成熟,已到農曆十月初;苦櫧落地時,則是十月中旬了。
大雁:冬來春去,可見飛經縣境上空。
家燕:“清明”后始見,築巢於屋檐或屋樑上,至“秋分”后離去。
布穀鳥:“清明”始鳴“割麥栽禾”,“立夏”后絕鳴。
白鷺:成排站著,漲大水的前兆。
烏鴉:成群驚飛,預示著大雪將降。
蟬:“小暑”始鳴,諺云:“唔唔鬚鬚(指蟬)叫,街上新米。”“秋分”絕鳴。
飛白蟻:出洞飛走,預示著高溫、高濕、低壓、悶熱難當,將降暴雨。
螞蟻:結隊遷徒,將有雨降。
青蛙:“清明”前幾天始鳴,“立冬”前絕鳴。
蛇:“驚蟄”出洞活動,“立冬”進洞冬眠。
蜻蜓:結群低暗淡,將降暴雨。
魚鰍:在水面上打花,預示將有雨降。
1、枕頭回潮,雨在明朝
2、炊煙塞灶,大雨將至。
3、傢具發潮,有雨淋頭。
4、雲走東,雨不凶;雲走南,水滿塘;雲走西,水產陂;雲走北,曬死賊。
5、礎潤而雨,月暈而風。
6、霜重見晴天。
7、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8、雷公先唱歌,有雨冒幾多。
9、春霧晴,夏霧雨,秋霧曬死鬼,冬霧多雪雨。
10、朝霞有雨晚霞晴。
11、懶龍(虹)降東,有雨不凶;懶龍降雨,大水產陂;懶龍降南,落雨不長;懶龍降北,冒雨磨墨。
12、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鐿鋰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土地覆被與植被變化研究的基礎上,利用遙感和實地調查數據,分析了1999-2009年間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的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結果表明:
1、1999-2009年間,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長季長度(LOG)整體呈延長趨勢,變化幅度為8d/10a(R2=0.479,P=0.018);生長季始期(SOG)呈提前趨勢,幅度為6d/10a(R2=0.281,P=0.093);生長季末期(EOG)呈推遲趨勢,幅度為2d/10a(R2=0.031,P=0.605)。SOG提前、EOG推遲和LOG增長的區域主要分佈在高原的東部;SOG推遲、EOG提前和LOG縮短的區域主要分佈在高原的中、西部;高原絕大部分區域的SOG呈顯著提前趨勢。
2、海拔在物候的地域分異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且存在3500m分界線。其下,物候隨海拔變化波動較大,其上物候與海拔變化關係密切。
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年際變化在不同的海拔和自然帶上分異顯著。高海拔地區的年際變化趨勢要比低海拔複雜;青東祁連山地草原帶的變化幅度和顯著水平最高,而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帶最低。
生長季的延長,尤其是春季物候的提前,被認為是1980-2000年北半球中、高緯度碳匯功能增強的主要貢獻之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長季增長可以增強碳匯功能,減少大氣中CO2的累積,降低氣候增暖的速率,但生長季長度變化對碳平衡的影響機制目前還不清晰,仍需要深入研究。同時生長季長度變化,無論是SOG提前,還是EOG推遲,都必將對青藏高原牧業產生影響。生長季延長,導致夏季放牧活動延長,從而影響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這些效應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物候與物候學也有著重要的關係。
物候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季節現象變化的規律,以服務於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
物候也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雲、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物候是天氣多年的積累,兩者有從屬關係。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驚蟄:驚鷙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穀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麥秋至。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鵑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蜂居壁,又五日鷹始摯。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①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②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⑤。”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中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③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③。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中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①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廣,但是在大連,連翹③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①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中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利用物候知識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研究,在世界各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叫物候學。物候學和氣候學相似,都是觀測一年裡各個地方、各個區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們都是地方性的科學。所不同的是,氣候學是觀測記錄某地的冷暖晴雨,風雲變化,例如某天颳風,某時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熱等等,據以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往來、養育,例如楊柳綠、桃花開、燕子始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氣候觀測是記錄當時當地的天氣;而物候觀測的記錄,不僅反映了當天的天氣,也反映了過去一個時期內天氣的積累。所以物候學有時也叫生物氣候學。
這些自然現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詩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也都成了他們謳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們抒發感情的憑藉。不過農民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感受和詩人們又不同。幾千年來,他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與氣候之間的聯繫,並據以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在農民看來,鳥語花香、秋山紅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他們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他們趕快種穀子。春末夏初,布穀鳥開始唱歌,可是我們的農民卻懂得她在唱什麼:她在聲聲地啼叫著“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一類的自然現象,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動物和植物),“候”就是中國古代人民所稱的氣和候。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變換分為所謂二十四節氣,把在寒暑的影響下所出現的自然現象分為七十二候。物候知識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國為最早。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關於物候方面的農諺,就是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
物候觀測所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構造比一般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因此,物候觀測的數據是綜合氣候條件(氣溫、濕度等等)的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把它用於農事活動,就比較簡便,易為農民所接受。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就在於此。下面是一個例子。
1962年五一節前後在華北是比較冷的,但五一節當天早上的溫度記錄卻比1961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溫度記錄高攝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記錄卻反映出了這一事實。1961年北京地區的農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種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了低溫的損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首先就是緯度(南北的差異),就是說,在不同的緯度上,物候來臨的遲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開得就越遲,候鳥來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不僅有南北的差異,而且因季節、月份的不同而異。例如中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又相差無幾。從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至於丘陵、山嶽地帶物候的差異自必更為複雜。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說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中國溫帶地區就是如此)。反之,大陸性弱(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中國全國具有大陸性氣候,加以天山、昆崙山、秦嶺自西向東橫亘於中部,因此地形氣候與北美、西歐大不相同。天山、昆崙山高聳於西部,在東部則秦嶺山脈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到東經116度以東,除了個別山嶺如大別山、黃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區。所以冬春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潮,可以挾其餘威長驅直入,侵擾長江以南的地區。這對物候有很大影響。除了寒潮,風暴影響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西南、西北的同一區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隨地形轉移,經度的影響就變為次要的了。
一般說來,在同緯度上,經度和高度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緯30度左右,稻麥兩熟區在岷江流域只能種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種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則可種至2500米的高度。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但到了秋季,如喬木的落葉等現象則越往高處越早。這一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尤其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中國華北和西北一帶,不但秋季逆溫層極為普遍,而且遠比歐洲的高而厚,常可高達1000米。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而不合適,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就是說古代和現代,物候的遲早是不同的。利用歷史上的物候記錄能否證明這一點呢?西洋最長久的實測物候記錄是英國馬紹姆家族祖孫五世在190年的時間裡對諾爾福克地方的物候記錄。物候最遲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陽中黑子最多年。根據英國馬紹姆家族所記錄的長期物候,我們可以把18世紀和20世紀物候的遲早作一比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與始花的日期相比較,則後者比前者早9天。換言之,20世紀的30年代比18世紀中葉,英國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外國的物候知識起源也很早,兩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經試製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農曆。到了羅馬凱撒時代,還頒發了物候歷以供應用。歐洲有組織地觀測和研究物候,實際上始於18世紀中葉。日本、英國、德國的科學工作者都先後組織了物候學的觀測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後,物候學在蘇聯得到很大發展,獲得一定的成果,對農業增產起了很大作用。
美國是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注意到物候觀測的。到了20世紀初葉,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專門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與美國各州冬小麥的播種、收穫與發育季節的關係。他從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總結出如下的結論: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動,在北美洲溫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一度,或是向東移動經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這就是所謂霍普金斯物候定律。這個所謂物候定律並沒有考慮到物候的古今差異。
霍普金斯把美國境內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來等等)的地點連成一條線(即等候線),繪成等候線圖。根據等候線圖預告各地農作物播種、收穫的時期。
不過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據美國的物候條件總結出來的,因此它並不適用於世界其他地區。因為物候不但因地而異,而且因時而異,並不像這個物候定律所說的那麼簡單。
中國向來以農立國,在漢代就有七十二候。後來又產生了江南地區的二十四番花信風。但作物的生長因地而異,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決問題。公元6世紀,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所說的農業耕種時期的物候,與現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沒有進一步加以改進。
所以物候學在中國雖起源很早,到如今還是個空白點。因此,普遍展開物候觀測,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歷(或自然歷)是當務之急。編物候歷應該選擇能明顯反映當地季節現象的、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物候種類進行觀測。然後把各種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變化的幅度列成一表。這種表就是物候歷,可以根據它來預報農時。
1.東風襲,戴斗笠2、星稀稀,曬破衣,星密密,雨滴滴3、清明下秧,芒種打麻4、清明前後,種瓜點豆5、螞蟻搬家,大雨嘩嘩
物候學的研究是否只是為了選擇播種日期和預報農時呢?不,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農作物的區劃是推廣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決條件。例如稻麥兩熟區的推廣界限問題,需要有周密的區劃,才可以事半功倍,獲得增產。物候觀測資料對解決這問題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還可以利用物候資料來進行引種馴化。如果了解了某種植物原產地的物候條件,就可以據以把該植物引種到條件相同的其他地區。這幾種經濟作物經過一二十年的培養,美國不但能自給,而且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國曾派人事先從中國當時的農業試驗站、農業學校搜集移植品種的物候條件的情報和各地的氣象情報。
物候學的資料也可以幫助人們對害蟲進行鬥爭。害蟲的產生是有一定時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圖使農作物的播種期提早或延遲若干天,往往能減輕或避免害蟲的侵害,增加作物的產量。例如20世紀初,美國小麥害蟲海興蠅極為猖獗,美國農業部利用物候圖使各地小麥播種期延遲了若干天,避免了這種害蟲,增加了小麥的產量。
中國山區面積大於平原,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資利用。開發山區是中國發展農業很有希望的途徑。但是山區的氣候、土壤對於農業經營的適應性,有很多地方還沒有進行調查。今後若開展山區物候觀測,那麼如何合理利用山區垂直分佈帶的問題就能得到科學的解決。可以想見,這一措施將具有多麼大的生產價值和國民經濟意義!
既然利用物候資料能預報農時,當然也能利用它來確定造林、移植樹苗、採集樹木種子的最適宜的日期。物候學的研究對綠化城市、鄉村和營造防護林以哪些樹種為佳也有幫助。
此外,物候觀測資料對於養蜂、放牧、捕魚、狩獵,以及對其他一切與生物界有關的各種經濟建設都有實際用途。利用物候資料還可以判斷地方性氣候的特點。
物候學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在生物學方面它是接近生態學,而在氣象學方面則接近於農業氣象學。但生態學(不論是植物生態學還是動物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又恰恰是中國生物學與氣象學中的極薄弱的環節,因此,在黨的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指導下,應進一步加強和推進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簡單些說,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時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於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群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風馬牛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
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戰國楚宋玉《風賦》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晉葛洪《抱朴子廣譬》
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唐韋應物《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物候古詩詞還有: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綜觀上述云云,可知中國古典詩歌的物候描寫,不單有文學方面的藝術價值,還是研究物候學及農業、軍事的可貴資料。
陰晴圓缺
落葉知秋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鑠石流金
雪虐風饕
春光明媚
春風得意
春華秋實
春意盎然
春花秋月
春寒料峭
春雨如油
夏日可畏
夏雨雨人
夏爐冬扇
冬裘夏葛
秋高氣爽
一葉知秋
秋高氣爽
天高雲淡
晚風習習
萬里無雲
烏雲密布
陰風怒號
冰雪嚴寒
秋風蕭瑟
大雪紛飛
碧空萬里
日麗風和
風輕雲淡
風雨交加
天寒地凍
風雨凄凄
惠風和暢
春暖花開
寒冬臘月
歲暮天寒
風輕雲凈
碧空如洗
家 燕
金腰燕
樓 燕
黃 鸝
杜鵑
布穀鳥(四聲杜鵑)
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