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棗林鎮的結果 展開

棗林鎮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棗林鎮

棗林鎮位於巴中城北、巴河兩岸,東經106º14′、北緯31º12′,東接巴州鎮、南接平梁鄉、西北接南江縣,轄11個村,2個居委會,8124人(2020年)。

人口狀況


全鎮轄11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64個村(居)民小組,共計4337戶,17133人,其中非農戶255戶,1564人。轄區總幅員面積57.56平方公里,有可耕地8085畝,園地6450畝,水域4171.6畝,林地42228畝,森林覆蓋率55.6%,海拔高度在358.8米至1448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200至1800毫米之間,年均氣溫13℃。境內有省級重點公路(巴中至廣元)12公里,區級重點公路(棗林至陰靈山)14公里,正在建設中的樂巴鐵路10公里,村、社公路共計128.6公里,全鎮村通車率100%,社通車率93%。依山傍水的棗林場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河、巴廣公路、巴樂鐵路使之成為巴中北上出川的重要門戶。場鎮幅員面積1.6平方公里,鎮黨、政機關及所屬各職能部門和中心小學均設於此,常住人口978人,暫住人口1554人。
2021年7月2日,巴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棗林鎮人口數為8124人。

地區特產


有省屬發電量2300瓦/小時的水力發電站一座,四川水文局巴中水文站設於場鎮中心的巴河岸邊。商貿、釀造、加工、交通、旅遊和餐館服務業是場鎮經濟的主體。地方名特佳肴“棗林清湯魚”在省內外有名,2004年以來,在省內成都、都江堰、南充、廣元、德陽等大中城市均有分店。靈山場是棗林鎮的第二大農貿集鎮,位於海拔1448米的陰靈山主峰,這裡有省內外馳名的陰靈山自然風景區和位居全國第四的陰靈山石刻書法碑林,其歷史佛教文化、近代紅軍文化久負盛名,遊客年均達到6萬人次,旅遊業興旺,極大地推動了全鎮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四川省軍區也在此捐資50萬元建修“八一希望小學”一座,現己成為巴山深處,功能齊全,極具有特色的明星小集鎮。

經濟發展


鎮農業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為主導產品,重點推廣了優質水稻、小麥、油菜、蔬菜的訂單生產新模式,大力發展市場暢銷的優質水果、乾果、藥材為主的農產品,積極發展家庭養殖業,年出欄肥豬在2.5萬頭以上,牛羊出欄量在0.8萬頭以上,雞、鴨、兔的上市量在6萬隻左右。全鎮工業以沙石資源開發,頁岩磚生產、白酒釀造、小農具製造為主,旅遊、餐飲、商貿、農產品加工、客貨運輸等二、三產業,在全鎮的經濟總量中佔1/3。全鎮建有加密電視網站、加密電視入村率達到77%,入戶率達到24%;建有程式控制電話交換站,裝機容量2500門,入戶率達到70%,入戶率達到12%;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71%;以“三建五改”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佔全鎮農戶的42%。2005年底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26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6元。

歷史沿革


清,咸豐年設保,光緒31年設鄉。1949年冬月初三解放設鄉,1958年8月設人民公社,1968年10月設革命委員會,1981年設公社管委會,1984年5月恢復鄉制,2002年10月10日撤鄉建鎮。

國土資源


幅員面積57.56k㎡,林地5.2萬畝,草地1.1萬畝,耕地面積10850畝,河流、道路、居民住房用地12490畝。土質以黃泥土和紅糯泥為主,有探明天然氣資源。其中棗林場鎮面積19萬平方米,人口3217人(含在校學生)。

生態資源


水域面積4100畝,植被覆蓋率56.8%,年均降雨1300㎜左右,年均濕度75%,年日照1140小時左右,無霜期230天,年最高溫度38度,最低溫度零下9度,風力一般為三級,偶有6級大風。

產業經濟


以糧食經濟為主,年產糧8600噸;畜牧經濟以生豬為主,年飼養量3萬頭左右。

基礎設施


鎮衛生院1000㎡;中小學校15所,省、縣、鄉、社公路146.2公里,鐵路8.7公里;水力發電站年發電700萬度。

公共設施


在建農貿市場400㎡,政府辦公樓1400㎡。

風景名勝


陰靈山自然風景區面積約15k㎡,陰靈山石刻碑林居全國第四位。

發展願望


徠招商引資,合資開發陰靈山旅遊資源、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發展農村品、畜產品深加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