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直屬中國地震局,是特殊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承擔我國西部地區地殼形變監測、地震預報科研及震害防禦等防震減災工作。
中心技術力量雄厚,設備精良,近十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及中國地震局的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和課題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0餘項,其它各類進步獎90多項。
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各類測量、地震安全性評價、地基沉降觀測、地殼深部探測、地震地質災害評估、震害預測等技術服務。我中心是國家首批授予的全國甲級測繪資格單位之一,乙級地震安全性評價資格的單位,是陝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第一批授權的建立的法定計量檢測機構。與國內外地震界、測繪界、地學界以及其它學科和相關專業有著廣泛的聯繫和密切的合作,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曾經與日本、美國、德國、朝鮮等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技術交流和合作項目均取得滿意的效果。
雄厚的科技人才實力,精良的技術設備和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技術隊伍,有力的支持著地震監測預報、技術服務和單位的事業發展。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是承擔中國西部地區地震形變監測和地震預測研究的專業隊伍。歸屬地震系統建制40年來,以精密水準測量、跨斷層綜合形變測量、重力測量、GPS測量等為主要技術,長期從事地震監測預測、地震應急觀測、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和科學考察與試驗等野外科技工作,堅持科學發展、規範管理、創新開拓,秉承頑強精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光榮傳統,轉戰於陝、甘、寧、疆、川、滇、青、藏等省區,為地震預報和科學研究採集豐富而可靠的地殼形變原始資料,多次榮獲各級政府嘉獎。2005年被國家人事部和中國地震局聯合授予先進集體稱號,獲中國地震局地震預報先進集體殊榮,被譽為地震系統的“西部鐵軍”。
中心堅持走地震監測、預測、科研“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緊跟國家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戰略思路與規劃,緊隨國內外大地形變測量先進技術發展方向,引進GPS、GIS等新技術、新儀器、新裝備,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團隊,野外科技工作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現有研究員8名,高級工程師40餘名,工程師以上科技人員120餘名,專業範圍涉及大地測量、工程測量、地球物理、地震地質、工程地震、計算機應用、儀器檢定、工程力學等領域。
“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中心先後承擔了地震預報科技攻關、“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和“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路”等重大科學工程,建立了包括全球衛星定位(GPS)、重力、流動水準等現代測量技術的西部地區地殼運動與形變綜合觀測系統,使中國西部地區地震監測預報研究有了長足進步。承擔完成國家自然基金、地震聯合基金、“973”科學項目、南北地震帶加密觀測等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研究課題等近50項,在國家各類科技刊物發表論文逾300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基層科技優秀成果獎10餘項,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茁壯成長。每年提交的《年度地震趨勢研究報告》連續13年在中國地震局直屬單位評比中保持前三名的先進水平。對中國西部地區5次中強地震做出了較好的預測預報,受到中國地震局的嘉獎表彰。
成功組織開展了1986年青海門源6.4級地震、1990年青海共和6.9級地震、1990年古浪6.2級地震、2000年滇西地震危險區應急觀測、2001年昆崙山西口8.1級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地震等9次大震應急監測與科學考察,監測隊員置生命於度外,置安危於不顧,堅守崗位,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出色完成了既定任務。在2001年昆崙山西口8.1級地震科考結束后的局系統評比中,湧現出4個先進集體(作業小組),5名先進個人,有一人獲“科考勇士”光榮稱號。
中心2005年通過ISO19001-2000質量認證,貫徹“嚴謹、創新、誠信、高效”的質量方針,野外科技工作在管理程序、制度建設、儀器檢定、組織秩序、後勤保障等諸多環節形成了科學、規範的運轉體系。近20年來,完成約8萬千米的精密水準測量、近5000處次跨斷層綜合形變(基線丈量、紅外測距)測量、5000餘點段流動重力測量、300多個GPS觀測站點的選建與觀測等,野外監測成果質量在歷年地震系統行業評比中始終名列前茅,保持國內先進水平。
中心幾十年來的野外監測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地殼形變、構造變動和斷裂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了形變測量資料庫並推進資源共享;野外科技工作設施、設備完備;中心測繪儀器計量檢定站獲得陝西省技術監督局包括GPS儀器計量檢定等9項授權;中心已中標籌建“國家防震減災數據備份中心”建設等,面向社會,為國家防震減災科技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項目提供了多方位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