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

中醫術語

簡介


● 英文名稱:Forgetfulness;Amnesi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精,神宮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清寧,思則得之矣。(《嚴氏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健忘論治》)

名詞解釋


● 以記憶力減退,遇事易忘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健忘是指人記憶力減退,遇事易忘的一種疾病。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對健忘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書中將健忘稱為“善忘”、“喜忘”。
● 疾病特點
● 病久體弱,並有其他虛弱症者易發此病。
● 持續的壓力和緊張易引發此病。
● 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更容易患健忘症。
● 外傷、中毒、酒厥等也可導致健忘。

病因病機

● 心脾不足,腎精虛衰是健忘的主要病因。
● 正虛可以生痰生瘀,痰瘀又可加重正虛,痰凝血瘀是發病的直接原因。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將健忘分為功能性健忘和器質性健忘,有健忘癥狀者可參照本病論治。

辨證論治

● 臨床上治療健忘以補腎填精益髓為基本原則。治療的方法主要有養精填髓、益氣養血、化痰通竅、滋陰補腎、祛痰醒腦。除了藥物及食物治療外,推拿治療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 證型:腎精虧虛
● ● 證候:健忘,形體疲憊,頭暈耳鳴,腰酸腿軟,五心煩熱,遺精早泄,舌紅,脈細數。
● ● 治法:補腎填精。
● 證型:心脾兩虛
● ● 證候:健忘失眠,食少,心悸,精神疲倦,舌淡,脈細。
● ● 治法:補脾益氣、補血養心。
● 證型:肝氣鬱結
● ● 證候:健忘,心悸,胸悶,脅脹,喜太息,善驚易恐,苔薄,脈弦細。
● ● 治法:疏肝理氣。
● 證型:年老神衰
● ● 證候:遇事善忘,形體衰憊,神志恍惚,氣短乏力,心悸少寐,腰酸腿軟,納少,尿頻,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 證型:痰濁上擾
● ● 證候:健忘,嗜卧,頭暈,嘔惡,胸悶,咳吐痰涎,苔膩,脈弦滑。
● 證型:心腎不交
● ● 證候:遇事善忘,腰酸腿軟,或手足心熱,心煩失眠,或遺精,頭暈耳鳴,舌紅,苔薄白,脈細數。
● ● 治法:交通心腎。
● 證型:血瘀閉阻
● ● 證候:遇事善忘,心悸胸悶,神思欠敏,表現呆鈍,言語遲緩,面唇暗紅,舌紫暗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
● 證型:痰瘀閉阻
● ● 證候:遇事善忘,神思欠敏,語言遲緩,表情呆鈍,舌有瘀點,苔白膩,脈滑或細澀。
● ● 治法:祛痰化瘀。

預防調護

● 由於疾病引起器質性健忘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 器質性健忘應加強思維訓練,應加強體育鍛煉,為腦部提供豐富血供。
● 功能性健忘者記憶內容時應理解透徹,記憶后應經常複習。
● 功能性健忘者生活中應勞逸結合,不宜長時間記憶。
● 避免焦慮、緊張情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