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石望腐竹

陽春石望腐竹

目錄

正文


陽春石望腐竹
陽春石望腐竹,有兩種類型。成片的叫片竹,圓條的叫枝竹。腐竹製作工序比較少,一是磨碎黃豆,二是煮熟漿水,然後把豆漿上的皺皮層層揭去曬乾,就是成品。製作雖然簡單,然而,水土也很關鍵。往往同一原料,同一製作,而“水土不服”,也達不到預定效果,“南橘北枳”的情況累見不鮮。
石望的水土、氣候,很適合腐竹的加工。成品黃白兼融,光鮮、耐煮,不變形,多吃不膩口;可炒、可湯;亦咸,亦甜,四季可食。特別是下雲滔村出產的腐竹,由於該村使用的水源是村背高山上的泉水,所加工出來的成品夠韌、夠鮮滑、可口,這種品質,為他鄉莫屬,難怪當地人把它當作送禮佳品,在遠近流行,因此有“石望腐竹好,極品在雲滔”之譽。
石望腐竹傳說:
石望腐竹製作的起源在哪個朝代,這很難界定。但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說腐竹的製作是一個農村女人無意發明的。
相傳,在很久以前,某山村有一個心靈手巧的農村女人,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年紀大了還不想出嫁。一日,為了慰芝含辛茹苦的父母,她在雙親外出勞作后,自個推磨、煮豆漿,想要製作一餐豆腐讓父母吃個飽。
那時,正值兵荒賊亂的年月,這個農村女人在家架柴火燒豆漿之際,門口走進幾個賊頭賊腦的人。來人見面前的村姑,眼睛一亮,不問青紅皂白,立即架著村姑往山上走。農村女人被架到山上的一個石洞,洞里有一滿臉橫肉的男人,自稱“山大王”。山大王見到村姑,破例對他手下稱讚“你們跟隨我多年,為我找過不少女人但沒有一個比得上這個。”說完,喝退左右,一手拉著村姑就往石室走。村姑見狀,靈機一動:“大王,你看錯眼了。你見我生得面貌好,可你不知道我是生麻風病的。如果不是這個,我早做了人妻了。因為這個,我成了老女都未能……”。山大王一聽,傻了眼,但轉念一想:難怪這麼好的女子沒人要?這幾年,兵匪橫行,如果不是“那個”,好貨到現在還會落在我的手。最後,山大王肯定了村姑的說法,乾脆打發農村女人回家。村姑牽掛那鍋里的豆漿,回家后第一步就是揭開鍋蓋看豆漿。糟了,原來滿滿的一鍋豆漿,經過柴火長時間的燃燒,現在只剩下淺淺的一灘余羹。這麼少的豆漿怎能做豆腐?思索間,村姑見鍋底那豆漿被火燃燒后,泛起一層皺皮。心想,皺皮也可以吃,於是把皺皮扯起一層放在門口的竹桿上曬,一連曬了幾層皺皮,直到豆漿用盡。
傍晚,日頭落山,村姑把竹桿上的皺皮收回,滿滿煮了一鍋,收工回家的雙親,吃著皺皮,美美問女兒“這是什麼菜?”女兒說:“豆腐乾。”
之後,父母經常叫女兒做豆腐乾,說是好吃。村裡鄰居也效仿,腐竹的製作就這樣被傳開了。
不久,這個農村女人出嫁了。可惜,小夫妻甜甜美美生活還不到一年,丈夫在一場暴病中死去。失去丈夫,村姑覺萬念俱灰。為了依靠,村姑投身了空門,削髮為尼。在寺觀最初的日子,住持叫村姑在齋堂做膳食,她又主動做起腐竹。僧從認為,腐竹遠離勞腥、潔凈、可口爽快。於是,腐竹又在南方寺院成為僧人的一道常菜。只是民間一個說法,不過也是一段不錯的故事啊!
石望鎮已有100多年製作腐竹的歷史,主要是利用本地黃豆、特有的天然水以傳統手工工藝精心巧制而成。其特點是味甜、白色起油銳、韌香且久煮不爛,營養豐富。
腐竹涼曬
腐竹涼曬
腐竹美食
腐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