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

1982年丁蔭楠執導的電影

《逆光》是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愛情片,由丁蔭楠執導,郭凱敏吳玉華主演,於1982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住在棚戶區的青年廖星明與成長於幹部家庭的夏茵茵衝破門第觀念的阻力結為夫妻,在困難的生活道路上一起揚帆奮進的故事。

劇情簡介


逆光
逆光
20世紀80年代初,劇作家蘇平回到他出生成長的上海棚戶區,重新看到了這裡熟悉的一切:自建的小樓,狹窄的街道,那些久違卻又熟悉的面孔。
幾對不同類型的年輕人引發了他的創作衝動,他不由得要告訴大家一個縈繞心頭的故事:造船廠鉗工廖星明,從小生長在棚戶區。十年動亂中,他在蘇平和江老師的啟發誘導下,抓緊時間學習,努力掌握文化知識,不參與武鬥和派性爭鬥。他注意到自己周圍許多年輕人思想的貧困、愚昧無知和輕率,感到悲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利用業餘時間,致力於科普作品寫作,決心做一名現代文明建設中的靈魂工程師。廖星明和出身幹部家庭的夏茵茵相愛了,但受到世俗門第觀念的非議和阻撓。他勇敢地接受了這個挑戰,同夏茵茵一起衝破阻力,結為夫妻,在困難的生活道路上一起揚帆奮進。
廖星明的妹妹廖小琴卻是另一種類型,她思想單純,沒有理想,經不住金錢的強烈誘惑。他不假思索地收受了小齊的1000元錢,聽從他的花言巧語,答應冒充小齊的女朋友,讓海外的姑媽過目。結果,成了一幕醜劇,她索性拋棄了純樸的男朋友黃毛,投入了小齊的懷抱。
造船廠的電工姜維,其父在海外經商。他不學無術,玩弄生活,他嘲諷相貌一般的徐珊珊對他真誠的愛情,但在追求外貌漂亮的夏茵茵時,卻要求人代寫情書。在愛情方面受到挫折和傷害的黃毛和徐珊珊,在共同的勞動中為彼此的美好心靈所吸引,不久相愛結婚。蘇平頗多感慨,就像在遼闊的原野聽到牧童的短笛的短笛聲一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雖然還少,但確確實實是在萌生著。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郭凱敏廖星明
吳玉華夏茵茵
劉信義黃毛
徐金金廖小琴
肖雄徐珊珊
史鍾麒姜維
郎永民小齊
戴詠素夏母
黃宛蘇廖母
施錫來蘇平
顧永菲表姐
李士溪科普作家
慎廣蘭姑媽

職員表

製作人張兆瑞
導演丁蔭楠
副導演(助理)童靈犀、李葉宇
編劇秦培春
攝影魏鐸、王亨里(副攝影)
配樂張宏
剪輯滕岳林
道具原偉池、林洪添
美術設計黃統榮
造型設計李桂枝、韋葆
服裝設計吳佩瓏
燈光胡城欽
錄音林國強
布景師朱福根
編輯張希至
演奏珠影樂團
指揮丁家琳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魏鐸獲獎
最佳音樂獎張宏提名 
1992年第一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故事片攝影獎魏鐸獲獎 

角色介紹


郭凱敏
郭凱敏
廖星明
演員 郭凱敏
在上海棚戶區長大的青年,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吃苦耐勞,憑著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學習與奮鬥成為社會上廣受歡迎的科普作家。困擾他的難題是如何面對事業與愛情的兩難。雖然夏母提出了優厚的條件勸他離開茵茵,但他受不了這種出賣自我與靈魂的交易。
逆光
逆光
夏茵茵
演員 吳玉華
在淮海路公寓里長大的姑娘,純情、漂亮、富於幻想。她被星明身上那種向上的、創造性的精神與才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深深地愛上了他。為和他在一起,她毅然衝破母親用物質享受編織的樊籠。
逆光
逆光
廖小琴
演員 徐金金
廖星明的妹妹,她思想單純,沒有理想。本來與老鄰居、哥哥的同事黃毛談朋友,但因為物質生活的誘惑,離開了一起長大的戀人。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在執導的首部電影《春雨瀟瀟》上映后,綜合觀眾意見,丁蔭楠意識到,一部比較有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影片,除具備電影其他特徵外,應努力做到使影片具有寬廣的社會內容和能通過影片特有聲畫藝術的結合,傳達出富有內涵的感覺,從而發人深省。在這兩個觀念為前提,他開始為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做準備。
1980年夏天,丁蔭楠與一些藝術界人士在蘇州聚會。在聚會中,他結識了上海“兒藝”的編劇秦培春。秦培春向他介紹了自己正在創作的劇本《逆光》。在那一時期,丁蔭楠常在思索:藝術工作者應該以怎樣的手段呈現改革開放的時代里充滿希望的生活與前途。而《逆光》的構思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與秦培春圍繞著未來的創作與合作展開探討。聚會結束后,他便準備拍攝《逆光》。
影片構造
由於劇本是以夾敘夾議的形式完成故事敘述,所以丁蔭楠決定影片採用“時空交錯”、“虛實結合”的表現方法。他把全片結構為三個時空關係:現在時(強調抒情性的“生活的遠征”)、過去時(強調寫實性的“生活的閃光”)、回憶時(強調哲理性的“生活的思索)。在深入生活、研究上海各階層人物的過程中,他找到一種流動式方法結構全片,即探索著讓片中的人和事運動起來,造成一種無準備、無安排的感覺。例如影片開頭用早晨群眾在雨中擠電車的生活化情景,傳達一種上海真實生活的感覺,使觀眾在不知不覺被引入編織好的故事線索中,讓他們忘記自己在看電影,相信故事是真實的並從中得到教育。因此,丁蔭楠沒有把重點放在結構的嚴密、故事情節的圓滿上,甚至故意在情節上留一些殘缺,讓觀眾用想像去補充這些部分。

影片評價


該片不僅對青年的生活與思想內涵作了深刻的呈現與發掘,更在電影藝術語言、風格與表現上作了詩性化的探索和運用。影片的故事結構非常成熟,以敘事者蘇平和茵茵表姐的回憶作中軸線,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與喜怒哀樂,完整地串起三對情侶間的故事交待,四條線如交織著的經緯,雖緊緊纏繞在一起,卻又各自的走向非常明晰。影片突出情感敘事,用人物的情緒積累、過渡劇情,並藉助細雨、斜風等意象形成一個全新樣式的、帶有相當詩性化成分的抒情電影,從而使該片在電影美學上走到了一個新高度。(《大眾電影》評)
該片如一首清新明麗的哲理詩,蕩漾著思考的魅力,吸引著廣大觀眾的心。在片中,那些平凡得隨處可見的生活場面,那些生活中普通的人,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潛伏於生活底層的矛盾、衝突,放射出異樣的藝術光彩,鮮明而突出地凸現在觀眾面前。這極富哲理的藝術構思,引人注目,發人深思。影片採取倒敘的結構方式,在回憶和思慮中展開情節,這本身就給全片抹上一層哲理色彩。影片在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也體現著深刻的哲理。(《長江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