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
肝火
肝火,中醫名詞。指肝經火勝,內擾於肝的一種病理現象。多由於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嗜食肥甘油膩而化火或其他臟火累及肝臟所致。臨床表現多見目赤、易怒、頭痛、脅痛、口苦、吐血、咯血、脈弦數等症。
● 英文名稱:Liver Fir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 肝脹,怒動肝火,逆於中焦,其症口苦,脈弦,脅及小腹脹滿或痛,發則身熱、氣逆是也。左金丸。(《金匱翼·脹滿諸論》)
● 肝氣亢盛而有熱象的病理變化。
● 肝火是指肝經氣火,屬於內火。
● 肝火多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引起。是肝臟陰陽失調,陽氣過盛而致肝臟火熱內擾的變化。人身之陽氣在正常狀況下,有溫煦臟腑經絡的作用,稱之為“少火”,但在病理情況下,或素體陽氣過盛,機能亢奮,必然使物質消耗增加,以致傷陰耗津,此種病理性的陽氣則稱為“壯火”,又稱為“氣有餘便是火”。
● ● 火性炎上,肝火循經上攻頭目,氣血壅盛絡脈,故見面紅目赤,頭暈脹痛。
● ● 肝膽相為表裡,肝熱傳膽,膽氣循經上溢,則口苦;津為火熱所灼,故口乾。
● ● 火熱熏灼,肝失條達柔順之性,所以急躁易怒。
● ● 火熱內擾,神魂不安,以致失眠多夢。
● ● 肝火內熾,氣血壅滯肝絡,使脅肋部灼熱疼痛。
● ● 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熱移膽,膽熱循經上沖,則耳鳴如潮。
● ● 熱蒸耳道,壅遏營氣,絡脈不通,可致耳內紅腫熱痛,甚則潰爛化膿。
● ● 灼傷絡脈,血熱妄行,可見吐血、衄血。
● ● 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經火熱熾盛之象。
●
● 肝火熾盛多見面紅目赤,頭暈脹痛,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或惡夢頻作,脅肋灼痛,便秘尿黃,耳鳴如潮,或耳內腫痛流膿,或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 肝火熾盛,常可致頭痛、眩暈、脅痛、吐血、衄血等病症。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