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拉哈迪

羅伯特·弗拉哈迪

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年2月16日-1951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鐵山,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

1922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1926年,執導紀錄片《摩拉灣》。1931年,擔任紀錄片《禁忌》的編劇和製作人。1934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亞蘭島人》上映,該片獲得第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海外電影。1937年,憑藉劇情電影《伏象神童》入圍第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42年,執導紀錄片《土地》。1948年,憑藉紀錄片《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入圍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1950年,自編自導紀錄片《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演藝經歷


羅伯特·弗拉哈迪
羅伯特·弗拉哈迪
羅伯特·弗雷哈迪是家裡七個孩子中最年長的一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礦山學校,但他沒能畢業。
1922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該片以愛斯基摩人為主角,展現了他們捉魚、捕獵海象、建築冰屋等場景。1925年,執導紀錄短片《制陶者》。1926年,執導紀錄片《摩拉灣》,該片由Fa'amgase、Pe'a合作主演。1927年,執導紀錄片《二十四美元島》。
1928年,執導無聲劇情電影《南海白影》,該片根據弗雷德里克·奧布萊恩的同名小說改編。1931年,擔任紀錄片《禁忌》的編劇和製作人。1933年,執導紀錄片《英格蘭玻璃工人》;同年,執導紀錄片《工業化英國》。
1934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亞蘭島人》上映,該片獲得第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海外電影。1937年,與Zoltan Korda聯合執導劇情電影《伏象神童》,他憑藉該片入圍第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42年,執導紀錄片《土地》。
1943年,擔任戰爭紀錄片《戰爭序幕》的攝影師,該片由弗蘭克·卡普拉、安納托爾·李維克共同主演。1948年,執導紀錄片《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他憑藉該片入圍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1950年,執導紀錄片《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50年《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紀錄片
1948年《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紀錄片
1942年《土地》紀錄片
1937年《伏象神童》電影
1934年《亞蘭島人》紀錄片
1933年《英格蘭玻璃工人》紀錄片
1933年《工業化英國》紀錄片
1933年《英國陶工》紀錄片
1933年《英國工匠的藝術》紀錄片
1928年《南海白影》電影
1927年《二十四美元島》紀錄片
1926年《摩拉灣》紀錄片
1925年《制陶者》紀錄片
1922年《北方的納努克》紀錄片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50年《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紀錄片
1934年《亞蘭島人》紀錄片
1931年《禁忌》紀錄片
1926年《摩拉灣》紀錄片
1922年《北方的納努克》紀錄片

監製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50年《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紀錄片
1948年《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紀錄片
1931年《禁忌》紀錄片
1927年《二十四美元島》紀錄片
1922年《北方的納努克》紀錄片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1943年《戰爭序幕》紀錄片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1949 第21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故事)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8第13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獎-最佳影片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獲獎)
▪1948第13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提名)
▪1937第5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伏象神童(獲獎)
▪1937第5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 伏象神童(提名)
▪1934第2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海外電影亞蘭島人(獲獎)

人物評價


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影像充溢著對日常現實場景的巨大激情。弗拉哈迪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人們證實了電影與現實生活天然的親近性,讓人們看到了電影在捕捉日常生活的質感上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他的作品中,紀實作為一種美學風格獲得了本體論上的意義,可謂延續並發展了盧米埃爾開創的紀實電影傳統。作為電影導演,他獨特的工作方法一直是人們爭議的焦點,而對他的作品的質疑與批判恰好與紀錄電影本體性的爭議直接相關(《新聞大學》評)。他作為人類學電影的開創者,以自己固執的方法開拓了別具一格的影像風格,熱衷於探索人類靈魂精神生活,他懷著謙卑、審慎的態度關注人類、發現真實,攝影機在他手中柔化成人類心靈的思考,在用影像紀錄人類命運的方式中達到了詩性與哲學的高度(《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