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教訓的結果 展開

教訓

2014年Kristina Grozeva / Petar Valchanov執導電...

在保加利亞的一個小鎮,年輕的老師在尋找一個盜賊,因為她想通過教育改變人心。然而當她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候,她能否為自己尋找出正確的道路?

影片信息


導演:Kristina Grozeva/Petar Valchanov
編劇:Kristina Grozeva/Petar Valchanov
主演:Margita Gosheva/伊凡·博爾涅夫/Stefan Denolyubov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保加利亞 / 希臘
語言:保加利亞語
上映日期:2014-09-04(多倫多電影節)/2015-05-29(西班牙)
片長:105分鐘
又名:The Lesson / 違人師表

電影劇情


在保加利亞的一個小鎮,年輕的老師在尋找一個盜賊,因為她想通過教育改變人心。然而當她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候,她能否為自己尋找出正確的道路?

影片評價


老師精心地在面值10元的紙幣做上標記,期盼竊賊的上鉤,卻不想一通電話把她“拉”至銀行,於是匆忙中忘卻了誘賊之事。但很快,觀眾與角色一同發現,那張紙幣早已不翼而飛。也許,觀眾通過前面反覆鋪墊的“誘賊”伏筆,比我們這位倒霉的角色更早預測到了這點。
導演通過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讓女主陷於困境的敘事策略,讓一開始的課堂尋賊顯得過於精巧,待全片觀完再回看這一設計,顯得更像刻意為之:無非是想在女主陷於絕境時再助上“一臂之力”。
女主角所扮演的角色自然地將她的生活分為兩部分:教師(教書育人)和妻子(相夫教子)。而影片的敘事動機便是探索她如何解決可能丟掉房子這一艱巨困境,這樣看來,這兩個看來分裂的部分有了連接之處:竊賊的故伎重演導致了匯款的不足,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終方案是“喊捉賊”的人民教師成為搶銀行的劫匪。片名“The Lesson”由此點出,只是用了反諷之意。
將鏡頭聚焦於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低層角色(往往是女性和小孩,因為他們比男性更為弱勢),讓他們陷入生活的困境,在抉擇中反射心理動機,方式是通過手持鏡頭跟蹤他們行動,從而反映出社會問題。這是達內兄弟一以貫之的敘事手法開闢出來的影像空間。在這一情景下,《教訓》顯得太刻意、也太平庸。
正如上文所探討的,《教訓》的主導動機是我們倒霉的女主角必須保住房子。導演對此所加的籌碼是不斷地令其陷入困境:拿不到稿費(放棄)、向父親借錢(失敗)、借貸、匯款不夠(掏許願池硬幣)、被貸方威脅(搶銀行)。從而反映出人物的道德困境:作為抓賊的為人師表最後成了竊賊,而這一切無非是保加利亞現實社會運作邏輯的必然結果。一部非常明顯的達內式電影。
《教訓》的敘事是如此無力,以至於我們都快覺得被導演設計意圖給惹煩了,而最後加之於整部電影的思考也欠缺在達內兄弟電影所具有的深度。這是《教訓》帶來的教訓:一部達內兄弟式電影看似好拍,實則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