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業
歸私人所有的經濟佔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企業
非公有制企業是指歸中國內地公民私人所有或歸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經濟成份佔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企業。
所謂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經濟成份占相對主導地位是商、港澳台所佔股份雖不足百分之五十,但其股份所佔比例最大,相對於其他股東對企業起到控股作用。
1、中小企業。按企業註冊類型劃分,分為9個類型: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和其他企業。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組,分為6個行業:①工業企業(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②建築業;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④批發和零售業;⑤住宿和餐飲業;⑥其他行業。
2、非公有制企業。按企業註冊類型分,不包括中小企業中①國有獨資企業;②國有控股企業;③集體企業。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不包括中小企業中的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郵政業,但是比中小企業多出農林牧漁業。
非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企業不同的是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即個體工商戶;非公有制企業不含個體工商戶
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監管的根本途徑在於健全和完善法制,推進依法行政,轉變監管觀念,創新監管方式,提高服務水平。
在計劃經濟時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政策上,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異己力量和排斥對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最大變化和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就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異軍突起。可以說,我國經濟增長的奇迹,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經過20多年的改革,非公有制經濟具有了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的法律地位,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非公有制企業不僅要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而且要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模範履行者和積極維護者———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義務。應該客觀地看到,非公有制企業並非是白璧無瑕的“天使”,其市場行為的內在動力是“經濟人”,這樣就可能甚至必然會產生某些危害社會的負面行為。
市場經濟是以利益為基本導向的經濟。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非公有制企業是天生的趨利主體,群體的趨利行為必然形成競爭。馬克思、恩格斯都明確指出過,市場競爭具有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競爭可以把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進取精神、冒險精神、犧牲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把人們心中最自私、最卑鄙、最齷齪、最骯髒、最殘忍的東西呼喚出來,使社會充斥著“潘多拉行為”:貪得無厭、爾虞我詐、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坑蒙拐騙、逃稅漏稅、壓榨勞工等危害經濟和社會的行為。儘管這些問題不是主流,卻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的嚴重性。這些問題的存在,破壞正常的經濟秩序和企業間公平競爭的環境,影響國民經濟健康運行,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可見,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意義重大,它不僅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打結合,建章設制,標本兼治”的原則,多管齊下地開展各方面的工作。既要從完善市場經濟大環境入手,又要加強正面引導,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的自身素質;既要加大監督力度,又要提高和改進政府服務水平,促進非公有制經濟走上規範發展的道路。一是健全有關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法規,清理和修訂過時的法律法規,強化執法監督,加大執法力度。二是建立“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工商、質檢、稅務、環保等部門應建立“工商牽頭,信息共享與協調,相互聯動”的制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工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加強輿論監督;通過消費者協會完善群眾監督,健全舉報、投訴制度,形成時時處處有監管的體系。三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有關部門的執法水平和能力,改進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服務質量。四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自我約束能力,不僅要關心利潤,也要自覺地關心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五是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完善治理結構,實現經營管理的規範化。六是構建有關非公有制企業的全方位監管指標體系,其中包括對產品、服務質量的監管,對企業誠信守法度的監管,對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監管等。同時,應完善非公有制企業的信用警示和救助制度。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就和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形勢來之不易,一定要謹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走入誤區。第一,防止政府監管過濫,設置過多的行政審批,干涉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第二,非公有制企業存在的問題在一些公有制企業中也存在,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監管應是平等的;第三,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要針對不同問題採取不同措施,對症下藥,防止“亂開藥方”;第四,對監管者也要加強監管。應通過積極有效的監管,促進非公有制企業進一步做好、做強、做大,實現全社會的和諧與共贏。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團建是今年全團啟動實施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今後一個時期全團的重要著力點,為進一步幫助各級團組織把握基本概念,理清統計口徑,現對有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說明。
1.非公有制經濟。按所有制形式劃分,我國經濟形式分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外商投資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中的非國有成分和非集體成分。2.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是指非公有制經濟公司、集團、商行、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慈善機構、代理商、社團、私募基金或上述組織的部分或組合。3.非公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是非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市場主體,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歸我國內地公民私人所有或歸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經濟成份佔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企業。所謂占相對主導地位,是指其所佔股份雖不足50%,但其股份所佔比例最大,相對於其他股東對企業起到控股作用。按企業註冊類型劃分,非公有制企業包括:私營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非公經濟成分佔主導或相對主導地位的股份合作企業、其他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但不包括個體工商戶(非企業範疇)。一般講,公有制企業僅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聯營企業中的國有聯營企業、集體聯營企業、國有和集體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國有獨資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國有控股公司。從這個意義上講,除上述五類企業之外的其他企業都應歸為非公有制企業。4.規模(限額)以上企業。國家統計局所指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僅指以下4類6個行業:(1)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採礦業、製造業和電氣水生產供應業等3個行業;(2)有資質的建築業,包括總承包資質和專業承包資質;(3)限額以上的批發(2000萬元以上)零售(500萬元以上)業企業;(4)限額以上的住宿餐飲業(200萬元以上)企業。根據上述概念,全團開展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團建工作的主要對象應該是非公有制企業。對於個體工商戶,各級團組織可依託市場、街區、樓宇、物業等組織形態開展區域團建,加強組織覆蓋。
目前,我國有關企業、人口和就業的統計數據來源渠道較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以法律形式確認的權威數據。本文數據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經濟普查、基本單位普查等資料,主要有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公報(簡稱“二經普公報”,下同)、中國統計年鑒(2009)、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09)、中國基本單位統計年鑒(2008)等,統計的時點截止2008年12月31日(基本單位統計數據除外)。本文分析是以國家統計數據為基礎,以相關調研資料為依據,結合現實情況,所進行的邏輯推算和研究,各地團組織應以此為參考,根據當地情況開展具體分析研究。1.各地非公有制企業概數。據二經普公報,全國共有企業法人495.9萬個,佔全國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總數709.9萬個的69.9%。按所有制結構分,全國公有制企業數量為35.4萬個,非公有制企業數量390.1萬個(包括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港澳台資企業),其餘70.2萬個企業主要是股份合作企業、非國有獨資的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包括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成分)。因此,全國非公有制企業數量在390.1萬至460.3萬個之間,非公企業概數中值約425.2萬個,占企業法人總數的85.8%。各地非公有制企業法人數,可由各地法人單位數、企業法人佔法人單位的比重(69.9%)以及非公有制企業占企業法人總數的比重(85.8%)估算得出。考慮到各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估算上下限誤差區間設為(-10%,+10%)。各地法人單位數據和非公有制企業法人及上下限概數列入附表第2-5列。2.各地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概數。據國統局2009年統計年鑒,全國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為63.5萬個,佔全國企業法人總數(495.9萬個)的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426113個,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共有71095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共有138086個。各地規模(限額)以上企業數據列入附表第6-9列。全國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約46.95萬個,占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數73.9%,占非公有制企業總數(中值數425.2萬個)的11.05%,占企業法人總數(495.9萬個)的9.4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323697個(僅計入私營企業和港澳台、外商投資企業)占,76%;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59937個(2009年統計年鑒中除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外的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非公有制企業85887個,佔62%。各地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和數據列入附表第10-13列。如果考慮其他未統計的13個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全國規模(限額)以上的企業總數應超過80萬個,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在50萬至60萬個左右。因此,作為“兩新團建”重點對象的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數量是巨大的。3.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團章》規定,團員在3人以上的單位可建立支部;團員人數在30人以上的可建立團總支部,下設團支部;團員人數在100人以上的可建立團委,下設團總支、團支部。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非公有制企業,只要從業人員中有3名團員,就可以成立團的基層組織,這是我們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建團的唯一必要條件,也是基本前提。從全國就業青年總量和團員(包括“顯性團員”和“隱形團員”,下同)在就業青年中的分佈狀況分析,從業人員規模均數29人以上的單位應有3名團員,符合建立團組織的基本條件。截至2008年底,全國16至29周歲青年就業人口16890萬,其中青年“單位人”約7100萬人(其他9790萬人分別為個體工商戶、家庭經營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占青年就業人口的42.0%。據國家統計局、教育部和團中央有關資料分析,全國青年就業人口中團員約6790萬,其中“單位人”中團員數量約2852萬,佔全國“單位人”總數27683萬的10.3%。按照3名團員可以建立團支部的條件,從業人員在29人以上的單位應該具備建立團支部的條件。企業是單位的基本組織形態,相對機關、事業單位,青年在企業的集聚程度較高,因此,從邏輯上判斷,從業人員規模在29人以上的企業相對其他單位更符合建團條件。根據2008年《中國基本單位統計年鑒》,2007年底從業人員29人以上的企業比例約為79.8%。依此推算,2008年底,全國63.5萬個規模(限額)以上企業中至少應有50.7萬個符合建團條件,其中46.95萬個非公有制企業中至少有37.5萬個符合建團條件。各地符合建團條件的規模(限額)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列入附表第14列。從非公有制企業黨建情況看,符合建黨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基本上也符合建團條件。按照3名以上(含)黨員可以建立黨組織的組織規定,中組部統計的符合建黨條件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是指從業人員100人以上,或者從業人員50-99人且年產值超過500萬元的企業)。截至2008年底,已建立黨組織的企業59.5萬個,占上述條件下的規模(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99.5%。其中非公有制企業38萬個,占近64%。按照黨建帶團建的基本原則,而且已建立黨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人員規模均在50人以上,大於29人以上的建團均數條件,因此,可以認為符合建立黨組織的企業一般也應符合建團條件,換言之,已建立黨組織的38萬個非公有制企業也基本符合建團條件。從非公有制企業工建情況看,已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至少80%以上符合建團條件。根據《工會法》規定,25人以上企業應單獨建立工會,與我們推算的29人以上企業建團的均數條件基本接近。據全國總工會2009年底統計,已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除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股份公司中的國有控股公司之外,但包含個體經濟組織)114.0萬個,按80%估算,其中至少91.2萬個符合建團條件。各地按工建推算的符合建團非公有制企業概數列入附表第15列。4.各地非公有制企業建團目標數。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建立團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78196個(各地數據列入附表第16列),與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態勢不相適應。2010年3月18日,全國企業共青團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議要求大力加強非公有制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團建工作,提出今年非公有制企業團建“保六爭八”的具體目標。4月19日,團中央下發《關於做好2010年企業和新社會組織團建工作的通知》(中青辦發[2010]28號),要求各級團組織嚴格按照要求、認真部署、靠前指導、有序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團建工作,並分解今年各地新增非公有制企業建團數的目標任務,各地目標任務數列入附表第17列。當前,各地在非公有制企業統計口徑、總量認識上都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對符合建團條件的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總量把握不到位,普遍認為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總量太少,完成建團目標任務有難度。通過上述分析,全國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僅規模(限額)以上企業保守估算在37.5萬個以上,按已建立工會組織的非公有制企業推算,應有91.2萬個左右,各地還有較大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單個企業可能有註銷和重新登記註冊的變遷,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動,國民經濟總量不斷增長,企業總量規模總體上是快速增長態勢,國統局資料顯示,2008年底規模以上企業總數比2007年底增長30.9%,比2001年增長255%,為企業團建工作提供了廣泛的基礎。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勞動人口大量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青年就業人口中“單位人”比重呈不斷增長趨勢,符合建團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總量處於快速、動態增長之中,從業人員規模標準可能還會降低,因此,非公有制企業團建工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綜上述,各地團組織要科學、準確把握非公有制企業的統計口徑,找准工作路徑,強化工作措施,克難攻堅、務實推進,不斷擴大共青團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的覆蓋面,為實現“兩個全體青年”的政治目標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觀念轉變不僅針對內部審計人員,非審計人員也要轉變觀念。審計人員應明確內部審計其職能是評價。在履行評價職能的同時,還具有協助本非公有制企業加強控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作用。非審計人員中單位內部管理者的思想觀念至關重要,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現代內部審計是服務於非公有制企業並能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也保全非公有制企業的財產安全。
綜上所述,大力健全與完善科學的內部審計制度是大勢所趨,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是眾望所歸,賦予內部審計絕對權威,加強內部審計的“制度化、程序化、規範化”建設,實現“審計一控制一管理”的協調統一,必將改變非公有制企業領導的長官意志和一意孤行,使得非公有制企業靠內部審計的獨特療效,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