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 forest plantation 人工造林即通過人為方式在技術上要求根據林木生態適應性和生長發育規律進行科學植樹造林活動。
人工造林 forest plantation 人工造林即通過人為方式在技術上要求根據林木生態適應性和生長發育規律進行科學植樹造林活動。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種壯苗、適地適樹、及時撫育間伐、防蟲治 病等生產環節,才能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在無林地上建立新林的生產過程。常作為人工造林的同義語。無林地系指適宜造林的荒山、荒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灘塗地、沙荒地和廢礦基地等,一般統稱宜林地。造林作業包括採種、育苗、栽植(或播種)及幼林撫育等,所形成的森林稱人工林。人工林與天然林相比,其優點是:森林成熟期縮短;立木分佈均勻,有利於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選擇目的樹種,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據樹種特性和營林目的形成單層或復層森林結構;便於集約經營,保持較高的森林生產率;經營管理方便,易於機械化作業。
桉樹
桉樹(EucalyptusrobustaSmith)又稱尤加利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常綠高大喬木,約六百餘種。常綠植物,一年內有周期性的枯葉脫落的現象,大多品種是高大喬木,少數是小喬木,呈灌木狀的很少。樹冠形狀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單葉,全緣,革質,有時被有一層薄蠟質。葉子可分為幼態葉、中間葉和成熟葉三類,多數品種的葉子對生,較小,心臟形或闊披針形。南方主要人工造林樹種,由於種植過於單一,破壞水源和生態環境,部份地區已禁種或限制種植。
泓森槐
泓森槐,屬蝶形花科刺槐屬的落葉喬木,其花、樹皮、樹葉均有廣泛用途。它生長迅速,樹榦通直圓滿,冠窄,托葉剌小而軟,前2年有剌,3年以後剌基本脫落,葉色濃綠,花色白色,清香宜人,是一種市場潛力很大的速生豐產樹種,其材質堅韌,耐腐蝕,可作為礦柱及建築用材,也是製作傢具、木地板的優質原材料。
目前泓森高科在湖南、湖北、山東、河南等全國多省市及地區開展區域試驗,正在積極申請國家級林木品種審定。
馬尾松(拉丁學名:PinusmassonianaLamb.)喬木,樹榦較直;外皮深紅褐色微灰,縱裂,長方形剝落;內皮棗紅色微黃。心邊材稍明顯。邊材淺黃褐色,甚寬,常有青皮;心材深黃褐色微紅。年輪極明顯,極寬。木射淺細。樹脂道大而多,橫切面有明顯油脂圈。材質硬度中等,紋理直或斜不勻,結構中至粗。乾燥時翹裂較嚴重。
馬尾松分佈極廣,北自河南及山東南部,南至兩廣、湖南(慈利縣)、台灣,東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貴州,遍佈於華中華南各地。一般在長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約1200m以上,上游約1500m以下均有分佈。是中國南部主要材用樹種。經濟價值高。
杉樹的樹榦紋理直,結構細緻,材質輕柔,耐腐防蛀,廣泛用於建築、橋樑、造船、傢具等方面。原產北美的巨杉,俗稱“世界爺”,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生物。美國加利福尼亞紅杉國家公園中的一株巨杉,高83米,樹榦直徑10米,重約2800噸,相當於466隻非洲象的總體重。它的樹齡約為3500年。最高的巨杉樹榦達142米,中部徑達12米。
人工林的主要特點是:
人工造林
③可以用較少的樹木個體數量形成森林,群體結 構合理。
④生長整齊的樹木個體有利於林木提前鬱閉,並且鬱閉后個體分化程度相對較少。
⑤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措施調控 人工林,以提高其生產力。(陳飛) rengong zoolin 人工造林(forest plantation)在無林地上,採用人工的方法利用苗木種子或營養器官(如枝、莖稈、根等)進行造林。而在採伐跡地或火燒跡地上採用人工種植方法恢復森林時,則稱為人工更新。人工造林是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緩解中國木材 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之一
人工造林(afforestation) (FRA 2000)有史以來無林地,或至少10年之內無林地造林。
人工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 (FRA 2000)曾有林地造林。
人工造林成果
中國的人工造林
中國林業,特別是人工造林,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所做貢獻巨大,通過開展大規模的國土綠化行動,積極發展和嚴格保護森林,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中國人工造林每年以7000萬畝以上的速度推進,使中國人工林保存總面積達到8億畝,人工林年均增量和保存總面積分別佔世界的53.2%和40%,居世界第一。
全國森林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42億畝增加到26.25億畝,森林蓄積由90.28億立方米增加到124.5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8.6%提高到18.21%。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981 年的10.1%提高到35.29%,人均公共綠地由3.45平方米增加到8.98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強生態建設,持續發展和保護森林資源。特別是近三十年來,大力組織開展義務植樹、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撫育,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加快了造林綠化步伐,為使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森林吸碳能力明顯增強的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公民持續開展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28年來參加義務植樹人次達115.2億,義務植樹538.5億株。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好的植樹運動。中國實施了時間跨度最長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工程實施期長達73年。實施30年來,累計造林保存面積3.67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0.51%。中國實施了投資規模最大的退耕還林工程,工程總投入累計將達到50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以來,完成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
中國實施了覆蓋範圍最廣的防沙治沙工程,工程覆蓋了中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使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全國土地沙化由20世紀90年代末期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新世紀初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實現了歷史性逆轉。中國實施了保護規模最大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工程實施以來,有效保護了15.6億畝天然林,工程區森林蓄積凈增4.6億立方米,對全國森林資源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此外,中國大力開展了“創綠色家園 建富裕新村”、“創建森林城市”等“身邊增綠”行動,推進了城鄉綠化。
中國發展和保護森林,增加了森林資源,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減緩氣候變暖方面了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亮點。1980—2005年,中國通過持續不斷地開展造林和森林經營、控制毀林,凈吸收和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累計51.1億噸。2004年中國森林凈吸收了約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同期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以上。
在2007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到201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20%,並提出了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路的重要倡議,得到了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的積極響應。2009年9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又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造林目標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積400萬公頃以上,全國森林覆蓋率預期達到20%,森林蓄積量達到132億立方米,全國森林碳匯能力得到較大增長。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積500萬公頃以上,森林碳匯能力保持相對穩定。
人工造林增長
中國人工造林面積全球第一
新華社天津2010年10月5日電(記者 周潤健 劉元旭) 中國人工造林面積達62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2012年10月5日在天津進行的第四次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上介紹說,在宏觀政策的指導下,通過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發
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植樹造林等具體措施,中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2006至2009年關停小火電6006萬千瓦,淘汰煉鐵落後產能8172萬噸、鍊鋼落後產能6038萬噸、水泥落
后產能2.14億噸,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
孫翠華進一步介紹說,通過實施節能減排,中國“十一五”前四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5.61%,累計
節能約4.9億噸標準煤,相當於少排放約11億噸二氧化碳;到2008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和核電年利用
量約為2.5億噸標準煤,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8.9%。農村居民有3050萬戶用上了沼氣,相當於少排放二
氧化碳4900多萬噸。
中國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躍居
世界第二;通過實施林業重點工程,2003年至2008年,全國森林面積凈增205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凈
增11.23億立方米,人工造林面積達62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0.36%,提前實
現“十一五”規劃目標。
人工六大技術原則
根據造林地的氣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歷史情況,對造林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和生產潛力作出綜合判斷。另一方面要求對造林樹種對各種立地條件的適應性進行深入的研究,選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適應造林地的自然條件的樹種。
② 良種壯苗。選用生命力強和具有優良目的性狀的品種,以及生機旺盛、抗逆性強的苗木作為種植材料
,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減少幼林的撫育工作。為了使森林整體有較強的抗災能力,減少
由病、蟲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在選用良種,特別是生產周期較長、又為無性繁殖的樹種時,應盡量
避免種類過分單一。
③ 細緻整地。目的在於改善幼苗生長的土壤條件,也使造林施工易於進行。整地的內容包括造林地上的
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④ 精心種植。正確的造林方法和適宜的造林季節都直接關係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種造林、植苗
造林和分殖造林。大約從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飛機播種造林。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採用較多。
⑤ 合理密度。造林時單位面積上的種植點數。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慮樹種的生長發育特性、造林地自然
環境條件、林種的需要、經營條件和經濟上的投資與收益等。
⑥ 撫育保護。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幼樹生長和加速幼林鬱閉而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包
括除草鬆土、灌溉施肥和對幼樹的管理,如平茬和除櫱以及防治病蟲害等。
五項原則三個目標22項行動
2009年11月,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司長王祝雄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林業行
動計劃》確定了五項基本原則、三個階段性目標,實施22項主要行動。
五項基本原則是:堅持林業發展目標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相結合,堅持擴大森林面積和提高森林質
量相結合,堅持增加碳匯和控制排放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減緩與適應相結合
。
三個階段性目標: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積400萬公頃以上,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森林
蓄積量達到132億立方米,全國森林碳匯能力得到較大增長。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積500萬
公頃以上,全國森林覆蓋率增加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4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凈增森林面積47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6%以上,森林碳匯
能力保持相對穩定。
22項主要行動:其中林業減緩氣候變化的15項行動,包括大力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實施重點工程造
林,加快珍貴樹種用材林培育,實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體化項目,實施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擴
大封山育林面積,加強森林資源採伐管理,加強林地徵佔用管理,提高林業執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災防
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蟲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開發和利用生物質材料,加強木材高效循環利用,開
展重要濕地的搶救性保護與恢復,開展農牧漁業可持續利用示範。林業適應氣候變化的7項行動,包括
提高人工林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種自然保護區,加大重點物種保護力度,提高野生動物
疫源疫病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荒漠化地區的植被保護,加強濕地保護的基礎工作,建立和完善濕地自然
保護區網路。
德國智庫慕尼黑經濟研究所2010年1月19日發表公報說,1990年至2005年間,全球森林總面積縮減3%,巴西、印度尼西亞和蘇丹等國家砍伐森林狀況嚴重,而中國的森林面積卻在增加,中國的人工造林面積佔全球人工造林面積的73%以上。公報說,1990年至2005年間,全球森林總面積平均每天減少兩萬公頃。其中,巴西和蘇丹兩國每年砍伐森林的面積就佔全球的47%,而印度尼西亞每年森林面積減少近2%。公報說,中國等國家則在提高森林覆蓋面積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2002年啟動了10年植樹造林計劃。過去幾年裡,中國年均造林育林面積大約400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