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大佛
中國及全球第一高阿彌陀佛像
東林大佛: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溫泉鎮的廬山山麓,是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東林寺)的標誌,是中國及全球第一高阿彌陀佛像。
北依廬山主峰,群山環抱,山水相連,彌陀壇城,凈宗道場,朝聖勝地,是一方集朝聖、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養為一體的凈土。
須彌台四角落為四尊菩薩,分別為:東南角——南無觀世音菩薩。西南角——南無大勢至菩薩。西北角——南無普賢菩薩。東北角——南無文殊菩薩。四尊菩薩全身及塔身和佛像一樣,做貼真金工程,真金外還有漆。
以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為核心,組成部分包括凈土文化區、新東林寺、比丘尼院、隱逸文化區、安養區、海會堂、大德精舍區等。唐代建築風格的建築群沿著中軸線布置,呈現出中國古代聖山建築群的經典建築空間組織形式,將中軸線的主要建築依序展開,建築空間開合有致,起伏跌宕。
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階梯時平時起,間有虹橋飛跨,平台遠眺,形成一個視野開合,高度起伏,張弛有序的禮佛拜佛空間序列,使阿彌陀佛的神秘、慈悲、莊嚴漸次展現在信眾面前。
東林大佛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動用48千克黃金為大佛鍍金。佛像身高48米,以表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總高81米,為至火焰寶蓋頂點之距,以表九九八十一,意為修行成佛艱辛不易。
2013年5月,世界上最高的阿彌陀佛銅像東林大佛建成。2013年8月,舉行大佛開光大典。
東林大佛位於中國江西省星子縣溫泉鎮,屬廬山景區。大佛的整體造型,吸收了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鎌倉大佛、古印度及盛唐時期佛像的優點,力圖達到宗教精神與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結合(從小到中稿已經二十餘次修改)。大佛的形像為接引式,以雄偉的身軀表現阿彌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寬厚的胸懷,以悲憫的表情表現阿彌陀佛對眾生如慈母般的無盡憐愛。通高四十八米,底座為48瓣蓮台,表現阿彌陀佛為救度眾生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即將出世的東林大佛,會成為代表當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藝術精品。
東林大佛
為體現對佛像的至誠恭敬,東林僧團決定為大佛建造一寶蓋,能為佛像遮風擋雨。寶蓋的設計建造也為佛像貼金提供了條件,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同時,在約兩千平米的寶蓋壁板上刻畫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展現西方三聖及諸聖眾前來接引的盛況,配合聲、光、電的效果,使阿彌陀佛接引情景更為恢弘。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佛教凈土宗廣大信眾的信仰對象,在佛教界擁有的信徒最多,這是一個人人都能修行的法門,最易修持,收效最大,是佛教大乘各宗各派的最終歸宿。根據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法滅盡經》、《無量壽經》等典籍中的預言,佛教傳揚分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佛教的末法時期以後,各宗派教法紛紛消失,最後只留下阿彌陀佛法門住世百年,救度有緣眾生。東林大佛建成,直至末法時期救度無邊眾生,是佛教末法時代的地標性工程,將賦予佛教以不朽的內涵與鮮活的生命力。
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聖像表達“願我臨欲命終時,阿彌陀佛遠相迎”的情景。吾人睹見此聖像,便可領悟到阿彌陀佛平等救度我等眾生的願心,引發吾人信願持名,蒙佛金色手臂的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
信眾祈願
但是要在末法時期弘揚凈土法門,需要僧團為倡導,同時也需要一尊莊嚴的聖像為大眾見相發心的修行對象。而東林寺為慧遠大師創立的凈宗祖庭,最初弘揚凈土法門,一千六百餘年來,東林寺在弘揚凈土法門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海內四眾弟子莫不歸心廬岳,稽首東林。因此東林僧團在末法時期的當代社會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和弘法重任。文革以後,果一大和尚奉請駐錫東林寺,不辭辛勞困苦,歷經十載而重立梵宇,復興東林,更復白蓮舊社,倡導念佛法門。上人懸知,法難之後,佛教將興,末法之時,凈土當機,中國佛教將進入凈土法門時代,而東林祖庭將承大任於斯時。而凈土之法指方立相,端賴彌陀莊嚴相好、清凈國土而令眾生生起欣求之心,發起憶佛念佛之行而得生凈土。由此上人在完善東林寺的工程建築和寺院管理之後,更發宏願,建造四十八米的阿彌陀佛接引聖像,俾令末法眾生,見相發心,啟信發願,念佛求生凈土,末世凡聖,仰仗佛願力同得解脫。由此東林大佛的建造是凈土當興於末法的一個肇始緣起,將令末法時期的眾生,因睹彌陀聖像的相好莊嚴而發起凈土信仰,歸依彌陀宏願,一心念佛往生凈土,永絕輪迴之路,徑登解脫之門。因此東林大佛的建造具有時代意義,是末法時代的一大事因緣。
廬山東林寺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果一上人任方丈時,即發起建設該項目的意願。在續任方丈傳印長老(現中國佛協會長)的領導下,東林寺代主持大安法師率四眾弟子群策群力,嘔心瀝血,工程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建成后的東林大佛凈土苑佔地3300畝,是一個集信仰、弘法、修行、教育、安養、慈善、佛教交流為一體的多功能佛教場所,對凈土宗及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該項目堅持彰顯佛教清凈理念,不收朝禮門票,不做商業佛事,旨在利生度世,全部建設資金由四眾弟子自行募捐解決。而該項目建設資金需求,據東林大佛凈土苑工程建設管理方面了解,即使以參與建設各方(很多為佛弟子)發心,以最低成本來測算,也至少需3~4億,籌集的資金與所需資金尚有很大差距。佛經中說:諸布施中,法布施最勝。布施人實物,只能救得一時。布施人精神文化資糧,卻可救人一生。伏翼佛教四眾弟子與各界大德,同心同德,各盡所能,參與東林大佛工程建設,自種無上福田;圓滿往生資糧,成就無量。
廬山東林祖庭,是凈宗初祖慧遠大師所開創的中國凈土第一道場。往昔遠公大師率蓮社一百二十三同仁,於般若雲台阿彌陀佛像前,莊重立誓,念佛求生安養。現今東林寺四眾弟子在此政通人和之盛世,為報佛恩,於此開工建造阿彌陀佛接引大銅像,幷建造與之相配套的集修行、弘法、教育、研究、慈善、安養與臨終關懷為一體的東林凈土苑。實施凈化人心,提升道德,信願念佛,同登極樂之宗旨。用以續佛慧命,光大祖庭。誠為百千萬劫稀有難逢之盛事。
在這阿彌陀佛聖誕之神聖時刻,東林寺兩序大眾感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慈悲護佑,感恩滋養我們的陽光和大地,感恩諸山長老與四眾弟子的關懷,感恩政府、領導與社會賢達的支持,感恩已幫助、今幫助、將幫助東林寺的人們。
謹在阿彌陀佛像前,為所有關心、支持和幫助過東林寺的人們及其家屬祈禱和祝福,為我們的祖國與人民祈禱和祝福。祝願國家昌盛,人民安樂,祝願世界和平,同體共存。
謹在阿彌陀佛像前,為那些忍飢挨餓的人、備受疾病折磨的人、被損害被凌辱的人祈禱,為一切身心遭受惱害的人祈禱,願阿彌陀佛庇佑他們、撫慰他們。願災難不起、疾病遠離、戰爭消弭、正義永駐。
謹在阿彌陀佛像前,為一年來在戰爭中死難的人,在恐怖事件中死難的人,在疾病中死難的人,在車禍中死難的人,在空難中死難的人,在水火地震等災禍中死難的人祈禱,為所有一切自然與非自然死亡的人祈禱,願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其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謹在阿彌陀佛像前,為天上的飛鳥、地面的走獸、水中的游魚祈禱和祝福,為餓鬼道中的眾生,為地獄道中的眾生,為一切六道苦難眾生祈禱和祝福,願大慈悲父阿彌陀佛護佑它們,令其早日脫離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匡廬秀甲天下,高人蔚生,地靈人傑,譽動震旦。東晉遠公大師,肇建東林祖庭,緇白二眾謹律之侶,絕塵之士,四方不期而至,啟立白蓮社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修持念佛三昧,求生安養佛國。蓮社一百二十三位高賢,悉皆蒙佛接引,成辦凈業。為凈土宗在中國的弘傳譜寫出壯美的篇章。東林祖庭,遂爾便以中國凈宗第一道場,銘刻在歷史的年輪中。
物換星移,蒼海桑田。東林寺的興衰,悉與國家政運的窮通,唇齒相關。本寺前任方丈果一上人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從改革開放以來,駐錫本寺,披荊斬棘,以仿宋式大殿為中心的東林道場,蔚具規模。果一上人於1994年,七十三歲時,化緣周訖,舍報西歸。啟建四十八米接引佛像是他圓寂前的最後願望。繼任方丈傳印大和尚賡續未竟事業,惕勵朝夕,先後完成佛像報批、奠基、設計等一應前期工作。各項準備工作已然圓成,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步入正式建造階段。
凈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時代與根器愈劣,念佛法門愈為當機。此中時教相應的情狀,充分表詮著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吾輩孤露窮子,舍彌陀慈父,將何以堪?!
在政通人和的今天,啟建四十八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意義至為深遠。觀經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吾人睹見阿彌陀佛相好莊嚴,便可領略到阿彌陀佛平等救度我等眾生的願心。引發吾人信願持名,求生極樂的善根。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阿彌陀佛大銅像,普結法緣,俾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無上功德,海墨難書。
由是懇祈諸山長老、十方檀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舍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隨緣,布金捐助。俾令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指日可成,經劫常住。使一切有緣眾生,觀像發心,求生安養。展劫外之玄風,輔寰中之德治。其功德利益,贊莫能窮。
南無阿彌陀佛!
興佛進程
末法時代,人根轉鈍,修行法門,凈土當機。時至今日,凈土法門已為普及,然而修習凈土法門須仰憑阿彌陀佛願力得生凈土。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的高低在於行持之深淺,念佛往生須信真願切,方能仰仗阿彌陀佛宏願誓力接引往生。而要生起真實之信願不但要切念生死輪迴之苦而起厭離之心;同時還須觀彌陀相好而生欣願,《觀經》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由此凈業行人須以佛像莊嚴相好而起信願。末法時期修行凈土法門猶需一尊莊嚴佛像為增上緣,引發信願,同時為禮拜、供養、觀想等提供方便。而歷代以來,塑造釋迦佛像較為普遍,單獨塑造阿彌陀佛像者相對較少,因此在當今時代,極需要一尊令廣大信眾接受的莊嚴相好的阿彌陀佛接引像出現於世間,因此東林寺建造阿彌陀佛大銅像,正好順應了當前廣大信眾的迫切需要,東林僧團用三年時間多次修改而成的阿彌陀佛像必將成為廣大凈業行人禮拜、供養、觀想、發願的增上緣。
佛教造像肇始於優陀延王,後傳至中國,於唐代而至於頂峰。明清之時而趨向衰微。而歷代造像皆為利世度生,祈福消災。優陀延王初造佛像是因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恩念佛故而造立形像,佛下閆浮提后讚歎優陀延王說:“汝今已作無量利益,更無有人與汝導者,汝今於我佛法之中初為軌則,以是因緣,令無量眾生得大信利,汝今已獲無量福德廣大善根。”因此佛教造像即是為令世間眾生,生起對佛教信心,見相而生信,因信而入解脫之門。優陀延王因造像而滅無量罪業,獲無量勝福故,佛教信眾亦為祈福消災而造佛形像。因此優陀延王以後,歷代造立佛像,相繼不斷,佛教傳入中國,東漢平帝年間,竺法蘭迦葉摩騰,首先就是齎佛像而至洛陽。魏晉以來皆因造像而令佛法廣為流轉,到了唐代造像藝術發展至於頂峰,朝野上下無處不造佛形像。而造像的目的也由利世度生趨向求福消災。著名的敦煌石窟主要就是絲綢之路的商人為祈消災免難、平安吉祥而建造的,宋元明清造像已普及民心,但卻流於世利。因此佛教因造像而得以流傳,世間眾生因造像而蒙受福利。造佛形像是佛教傳播的媒介和端始,是世間眾生祈福消災的依靠和形式,是世出世間積功累德的方式。
但是到了當代的經濟時代,由於中國佛教在文革中斷了二十年,一些人對佛教造像功德利益不能了解,而將佛教造像與商業經濟結合起來,以股份制實行商業化運作,將佛像變成一個謀利的工具,違背了造像利世度生的本懷和祈福消災的初衷,影響了佛教的形象,國內外佛教同仁對此多有微詞。有鑒於此,東林僧團決定以純宗教理念和品格,依靠佛教四眾弟子的力量建設東林大佛,建成后將免費提供社會各界人士和信眾禮拜瞻仰。
東林大佛工程以純宗教理念進行建設,整個工程分為大佛朝禮區、弘法修學區、慈善安養區、隱逸文化區,建成一個集信仰、弘法、教育、修行、慈善、安養、佛教交流為一體的東林凈土文化苑,為四眾弟子提供一個信仰、聞法、修行的場所,建成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中轉站。因此東林大佛工程即是為佛教四眾弟子而建設的一個利生工程,同時也是四眾弟子共同建設的一個佛教工程。
東林大佛凈土苑的整體規劃已經完成,幾個功能區也在進一步細化。大佛朝禮區由48米高的阿彌陀佛銅像、接引橋、三聖殿、蓮池說法殿等幾個主要建築組成,以唐代建築風格為基調,同時運用壁畫和浮雕以及現代科技聲光電將西方極樂世界的聖境盡量展示出來,令瞻禮者目睹極樂盛況而生起仰慕欣求之心,引發往生凈土之願,同時也為佛教四眾弟子提供一個禮拜供養的境緣,因此大佛朝禮區的建設是東林凈土苑的一個中心,是大眾朝禮的聖境。
弘法修學區由大願王寺、凈宗學會、東林凈土文化基金會等單位組成。在大願王寺內設立凈宗學院,研習凈土教典,面向廣大的四眾弟子授予經教,為廣大的凈土信眾提供修行理念。
慈善安養區有居士安養中心、慈善功德會、閉關中心等項目工程。居士安養中心將為海內外四眾弟子提供一個晚年安養的歸宿和念佛往生的場所,成為極樂世界的中轉站。慈善功德會將以慈善為方便,積極引導廣大群眾信受佛教,念佛求生凈土。閉關中心為海內深信凈土的四眾弟子提供一個閉關修行的場所。
隱逸文化區主要由比丘尼院、大德精舍和佛教交流會所組成,主要為比丘尼和大德長老提供一個修行靜養的環境,同時建有佛教交流會所,為佛教界提供一個相互溝通、交流聯繫的場所。
彰顯宗教品格,不收朝禮門票,旨在利生度世,依靠佛教四眾弟子的力量共襄勝舉。伏翼諸廣大的佛教四眾弟子,同心同德,各盡所能,參與東林大佛工程建設,自種無上福田;圓滿往生資糧,成就無上佛道。建成后的東林大佛凈土苑是一個集信仰、弘法、修行、教育、安養、慈善、佛教交流為一體的多功能佛教場所,是一個新的佛教發展模式,對凈土宗及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東林大佛工程的建設將為人類提供一個精神回歸的家園,引導無量的有緣眾生,出離輪迴的苦海,回歸彌陀座下,極樂的故鄉,利益千秋、澤被萬世!
項目在既有的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其大佛坐落位置,大佛景區中軸線走向,沿中軸線展開的主要建築的建築標高,在基本保持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設計意向,加以具體化與深入化,使詳細規劃的主要規劃意圖得以實現。景區沿中軸線布置,採用中國古代聖山建築群的經典建築空間組織方式,將大佛景區按照七個景區依序展開,建築空間開合有致,起伏跌宕,其間聯以鐘鼓樓、登山階梯、服務設施等,使整個大佛景區聯為一個完整的空間整體,其由緩而陡,逐漸升起,佛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拜佛階梯層疊錯落,踏階兩側綠樹濃陰,鬱鬱蔥蔥,登山階梯時平時起,間有虹橋飛跨,平台遠眺,形成一個視野開合,高度起伏、張弛有序的禮佛拜佛空間序列。使阿彌陀佛的神秘、仁慈與宏偉、莊嚴,漸次展現在香客和遊人面前。
廬山東林寺創於晉,盛於唐。東林寺是凈土宗的祖庭,而唐代是佛教凈土宗最為繁盛的時期,唐代不僅建造了大量規模恢宏、造型華美的凈土寺院,而且,敦煌唐代壁畫中所保留的大量凈土變壁畫,使人們對唐代凈土寺院有一個十分形象的理解,它既是對盛唐輝煌的佛教建築文化的回憶,也是對盛世佛教文化的嚮往。所以,東林寺大佛景區建築以唐代建築風格為依據,力求準確、全面地再現盛唐佛教寺院的建築空間、造型與裝飾形式,不僅在空間與建築形式上,而且在裝飾細部上,力求充分體現大唐風韻,以體現光大佛教文化,再現盛世輝煌的主題。
大佛景區建築群沿軸線布置,在軸線南端,與環廬山幹線公路相鄰,用一個烏頭門形式的唐式影壁作為屏障,也作為景區的南部邊界。由烏頭門式影壁與山門,及山門前兩側作為附屬用房配置的廂房,構成一個入口空間。中軸線兩側廂房後為入口區停車場。
山門 | 山門 |
山門以內有錯綜複雜的水面、平台、虹橋、和凹字形平面的開敞廊亭及正殿,形成一個略似故宮午門五鳳樓的空間,這是一個敞開胸脯歡迎接引性的空間,也是一個表現唐代凈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樓榭的繁盛景象的空間。凹字形建築兩翼為開敞布置的廊亭,可供遊人香客停留駐足,而正殿為天王殿,內供四大天王,彌勒接引佛和韋陀護法神。形成空間序列的第一個高潮景區。這裡可以舉行宏大的佛教禮儀儀式表演活動。釋迦殿景區以凹字形空間、歇山式屋頂、對稱布置的廊、亭,及層疊展開的水上平台,唐式萬字版勾欄,構成了唐代凈土變壁畫中西方佛國凈土寺院歡快、欣悅的空間場景,為整個景區的佛國凈土氛圍提供了一個空間與造型上的鋪墊。
釋迦殿區 | 釋迦殿區 |
觀佛閣后左右對稱布置經幢。雖然,在唐代時這裡應該是放置鐘樓和藏經樓,但為了適應現代佛教儀規的要求,按地形的空間格局,布置經幢。但經幢的建築形式應該表現唐代經幢的式樣與風格。使經幢成為主要殿閣——三聖殿前左右侍立的重要建築,也成為天王殿景區與三聖殿景區的一個過渡性景區。經幢布置在向上攀登的階梯兩側,正可成為高踞於上的三聖殿與大佛的前導空間。
經幢區
三聖殿區是一個典型的古代中國宗教聖山的空間格局。其主殿高踞於庭院北端的高地上,通過三重台基,和重重台階到達。庭院前部為一個過殿,其形式為典型的唐代殿挾屋的形式,中間為主門,兩側為側門。配置相應佛座。挾屋殿兩側通過爬山疊廊與三聖殿相聯,形成一個尺度恢宏的大型庭院,並再現唐代凈土寺院迴廊院格局。廊於處理成透廊,兩側通透,可以透過廊於,盡覽廊內外景色,如同為三聖殿罩了一條紗裙,既宏偉輝煌,又神秘幽靜。庭院內除了登殿階道與掩映的綠樹濃陰外,還在軸線上布置了一道烏頭門,與兩個唐式八角亭。起到空間點綴的作用。亭內可設碑刻,記錄凈土宗與東林寺的歷史,及建造東林大佛的盛舉,既可傳之後人以為永志,又可供香客與遊人駐足欣賞。三聖殿為重檐廡殿,殿身七間,周匝副階,平面為九間,是中軸線上等級規格最高的大殿,其中供奉阿彌陀佛等西方三聖,構成東林大佛景區的主殿,可以在殿堂中,及殿前宏大的庭院中舉行大規模念佛禮儀。是大佛景區的重要禮佛空間。三聖殿庭院前部兩側,布置服務性建築,設置小賣、管理、洗手間等設施,建築對稱布置,為單檐5間懸山頂。三聖殿後直接登山階梯,以略近唐代宮殿龍尾道的形式循循而上,階梯間利用休息平台,設置觀賞台,既起到一個間歇休息的作用,也可以駐足回望,增加登山路上的觀景情趣,減少登山的勞頓感。
三聖殿 | 三聖殿 |
觀佛閣位於登臨大佛階梯的中段,位於飛虹橋前,既是一個中間平緩的休息路段,也是一個瞻仰大佛,並回望三聖殿、天王殿的重要觀景點。觀佛閣中設置有十六幅壁畫。觀佛閣為單檐八角亭榭式樓閣,與現存日本法隆寺夢殿形制相同,且位於半山之中,以其雄偉的輪廓,正可昭顯唐代建築雄大舒展的風韻。
觀佛閣 | 觀佛閣 |
大佛景區中利用山體中的谷澗,設置了一座飛虹橋,橋體建議設計為拱形,如空中飛虹,橋欄以唐式欄干及相應尋杖、華版,再現唐代大型虹橋的形式。並形成一個還願堂與禮佛台之間的平緩區,可以在等山之路上,稍加休憩,也可以作為最後登臨大佛佛座禮拜大佛的情緒醞釀區段。橋下茂密的林木,使人如在半天空中,有如等臨佛境的感覺。跨過飛虹橋,在繼續登山之前,設置了一個前導的過渡空間通過設置烏頭門的作法,加強最後登山拜佛的情緒醞釀,也作為登臨佛台的前導空間。平台兩側設置鐘鼓樓。其後的登山階梯,為了減緩急劇升高的山體標高,通過圓形階梯,延長登山的線路長度,從而使登山的坡度減緩,並穿插以雕塑、花木與泉水,創造一個充滿活力與動感的登山階梯路線,減少登山的枯燥感與勞累感。
飛虹橋
在即將登臨大佛佛座前,觸摸大佛佛座時,在佛座平台之下,設置一個拜佛台案。拜佛台案前兩邊為法物流通的服務用房。
佛座是東林大佛的所在,是宏偉佛尊屹立之處,位於景區中軸線的最高點,佛座呈正方形,內為三重漢白玉階基,略近天壇的形制,但欄桿、階基須按唐代的裝飾紋樣與制度。大佛立於圓形須彌座上,高高屹立。三重佛台可以供禮佛信眾登臨與繞佛禮拜。佛座周圍的佛台按照曼陀羅格局,在佛台四周布置八尊菩薩。並布置草地、綠化。四周設置敞廊,既可在廊中設坐凳,供禮佛信眾靜坐屏息的觀想、念佛,也為大佛佛座形成了一個空間的邊界,使佛台區在宏偉中顯出親切宜人的尺度。廊外佛台邊緣設墟牆,起到一個圍合與安全防護的作用。佛座下四周可以利用高差,適當布置一些服務、管理性空間,作為大佛佛座區的功能性用房。另外,在景區中軸線右側設上山車道,蜿蜒而上,在還願堂后的飛虹橋引橋下與人行登山路線立體交叉,繼續向上,至大佛佛座左側。這一車路,既可以為佛座區提供服務,也可以為貴賓及年老體弱者提供便利,還起到消防通道的作用。
大佛 | 東林大佛 | 東林大佛 |
以上僅對景區中軸線的建築點作了簡要說明,除中軸線建築外還有:東林新院、閉關中心、大德精舍、隱逸文化區、比丘尼院、安養院(即臨終關懷、助念送往生的場所)。
2007年5月,經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批複同意后,東林大佛項目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正式啟動,總投資約10億元,動用48公斤黃金為大佛鍍金。東林寺方丈釋大安表示,東林大佛建設資金全部來自世界各地信徒和善心人士捐贈,建成后將摒棄商業化運作,不收門票。
2013年3月初,被稱為世界最高阿彌陀佛銅像的東林大佛完成貼金工程,標誌著東林大佛項目基本建成。
2013年5月19日,世界最高阿彌陀佛像——江西九江東林大佛貼金完畢正式落成,預計2013年內將舉行開光大典。
2013年5月17日,江西廬山東林寺舉行東林大佛裝藏祝聖法會。各地高僧大德、居士信眾、遊客等逾一萬人前往參加慶典。由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根通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佛教協會會長、佑民寺方丈純一法師,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等為法會主法。48米高的金色東林大佛下,萬人虔心念佛,瞻仰佛容,法喜充滿。
據說,大安法師在新加坡講法,募集了15斤金子鑄造大佛,回來坐飛機過安檢的時候,他讓一位隨行的居士把金子背在身上通過安檢門,他在一邊作法,居然順利的通過了,沒有被安檢查到,真是佛菩薩加持啊。
建造東林慈善安養院功德疏文
大佛工程的成辦,為海內外四眾之共願,亦是眾生福報之所系,更是祖庭凈業初展之巨筆。吾輩學子,仰佛恩暫得人身,聽經聞法之餘,更需積福進德,以為往生蓮邦之資。祖庭慈悲,為緇素修學提供種種無償方便,念茲在茲。此大佛工程惠及對象之深廣,實難思量!
安養院為大佛工程之重要構建,亦是東林慈善臨終關懷之示範。其廣廈寸室所立,是貧弱鰥寡老眾之棲宿,為安度夕陽頤養天年之歸依;亦是凈業行人往生凈土之基地。助一人往生則助一人成佛,末學後進,唯效佛陀大悲,力行菩薩大願,始是與佛心應。古人云:“善事父母為孝”,眾善之門孝為基,佛陀言眾生皆父母,此僧俗終年有歸之善,敢不竭力共舉?興衰與否雖屬因緣,成辦始末端賴人為。
然誓願深宏,工程浩大,所費不貲,未知菩薩願力與眾生業力是否相應?祖庭為維護一方純凈,摒棄商業運作,全賴信眾之心。適此資財困頓之時,祈請凈業行者,傾力襄助,解行並進;但期十方響應,萬姓歸心,聚沙成塔。佛子果能敬獻心香,植福迎祥,則老者安養,指日可期;乘願往生,我輩有份。到那時,亭台樓閣普莊嚴,大德高僧宏法筵,老者俱歡顏。
懇請諸上善人解囊資助,廣積凈土資糧,共成往生大業。伏願彌陀慈光攝照,凈施功德悉成往生勝因,咸為蓮池花種,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謹疏。
註:東林大佛全部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