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親

清明期間為親人掃墓

在部分地區,習慣把清明期間為親人掃墓稱為“掛親”,又叫“上墳” 。

簡要介紹


“掛親”的說法顯得形象而貼切,即為緬懷逝去的至親長輩而舉行的簡單祭拜儀式——在逝者墳前叩首鞠躬、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在墳頭插上樹枝或竹條,懸掛起五顏六色的“清明吊”,以寄哀思。這一習俗自古沿襲至今,似已約定成俗:“掛親”大多並不是在清明節當天進行,而是在春風前後任意一天。

主要意義


祭祖也好,掛親也罷,都是紀念先人的方式,形式雖有別,宗旨卻相同,即:傳承孝道、推崇孝義、傳遞孝心、倡導孝行。願天下父母福壽無邊,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無子女為爭遺產而反目之憂;願世上兒女心懷感恩,孝敬父母,善待親人,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憾。

倡議


清明節“掛親”是我國較為濃重的節日,在這祭奠逝者、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時節,大家以什麼形式悼念祖輩,表達思念之情呢?一是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低碳掛親。二是發揚傳統美德,倡導厚養薄祭。三是黨員幹部帶頭,推行文明祭掃。

歷史傳說


每年三月的清明節前後,總有一個晚上大雨滂沱,電閃雷鳴約一個小時,每當這個時候,城步楊家的年老長輩就會告訴後代:“楊令婆婆從山海關回城步來給楊令公公掛親來了,明天我們也要為先輩祖塋去掃墓掛親”。楊令公公是城步楊氏的祖先,楊再思,生於唐代咸通十年已丑(869年),卒於後周顯德四年丁已(957年),享年89歲,受朝庭封授江淮湖廣都鈴轄使,並授銀青光祿大夫,辰州刺史,后因功授左僕射尚書,統據湘黔東南一帶。楊再思的妻子馬氏率子孫戊邊而終,而每年的清明節她都要回故鄉為楊令公公掛親掃墓。所以,每當清明節前後,電閃雷鳴的夜晚,城步楊氏後裔就認為是“楊令婆婆掛親”之時。

辨析


清明掃墓叫“掛青”“掛清”還是“掛親”?
有人說墳頭上的那些東西都是在清明時節掛的,顧名思義應該叫做“掛清”,於是常寫成“掛清”。
也有人說清明掃墓叫“掛青”較為實際,因為外出踏青就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古人把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在湘西南山區一帶,卻習慣把清明期間為親人掃墓稱為“掛親”。鄉下盛行土葬,也沒有公墓,村民死後裝入棺木中,就近葬在山坡上。“掛親”的說法顯得更為形象而貼切。因為在清明節前後,人們總會緬懷逝去的至親長輩而舉行簡單祭拜儀式——在逝者墳前叩首鞠躬、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在墳頭插上樹枝或竹條,懸掛起五顏六色的“清明吊”。所以,這是挂念、惦記親人的最好表達方式,叫“掛親”再合適不過了。

流行地區


鄂西南、湘西南、雲貴川、江西等地區。

文化詩詞


掛親
葛新平(江西)
撫碑除雜草,深鞠淚潸然。
德澤心中記,音容夢裡連。
諸孫皆氣概,阿父莫魂牽。
極樂無勞苦,瑤台享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