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性角膜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角膜組織炎症。原發感染多見於6個月至5歲的小兒;繼發感染多見於30歲左右的青壯年。多單眼發病。眼部感染常見的病毒有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主要表現為眼部出現異物感,疼痛、畏光、流淚及視力模糊等刺激癥狀。根據分型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病毒藥物或糖皮質激素。嚴重者需手術治療。本病未經及時治療或反覆發作易形成角膜潰瘍、角膜瘢痕,嚴重者出現前房積膿、角膜穿孔等。經積極治療后,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由於外傷、戴角膜接觸鏡等原因導致角膜上皮細胞的損傷、脫落,同時又合併病毒感染,導致病毒性角膜炎發生。
● 初次感染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時,病毒會潛伏在體內。待抵抗力低下時,潛伏的病毒被激活,導致再次發病。
● 小兒原發感染常繼發於發熱,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
● 成人的繼發感染由於非特異性刺激引起,如感冒、發熱、紫外線照射、情緒激動等。

癥狀


● 病毒性角膜炎主要表現為:
● 眼部異物感
● 眼痛
● 畏光
● 流淚
● 視物模糊
● 眼瞼痙攣

檢查


裂隙燈檢查、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

● 可以幫助明確角膜病變的範圍、深度與形態。

實驗室檢查

● 角膜上皮刮片可見多核巨細胞。
● 免疫組化可見病毒抗原。
● PCR可檢出病毒DNA。

診斷


● 臨床醫生通過反覆詢問病史、臨床表現、裂隙燈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臨床共聚焦顯微鏡等,綜合進行診斷。
● 既往有病毒感染或角膜炎反覆發作病史,近期有誘發因素及眼部癥狀。
● 通過裂隙燈檢查可見角膜炎的特徵性體征改變,如睫狀充血、角膜浸潤混濁、角膜潰瘍。
● 角膜熒光素鈉染色可明確顯示角膜上皮點狀缺損、樹枝樣缺損、地圖樣缺損等改變。
● 實驗室檢查包括角膜上皮刮片可見多核巨細胞、免疫組化可檢出病毒抗原、房水PCR可檢出病毒抗體等。
● 臨床共聚焦顯微鏡可幫助鑒別診斷,未見菌絲、阿米巴包囊,輔助排除相關疾病。

鑒別診斷


● 病毒性角膜炎需要與細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等疾病相鑒別。
● 如果眼部出現異物感、疼痛、畏光、流淚及視力模糊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通過實驗室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根據病情輕重,分為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角膜淺層(上皮型)損害者,眼部使用抗病毒滴眼液。
● 角膜深層(基質型)損害者,在局部和全身抗病毒藥物治療有效的情況下,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
● 角膜內層(內皮型)損害者,局部和全身抗病毒藥物和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

手術治療

● 包括角膜移植術、結膜瓣遮蓋術、深板層角膜移植術及穿透角膜移植術。

危害


● 患者可出現角膜潰瘍、角膜穿孔、角膜瘢痕,繼而出現角膜新生血管,影響視力。
● 嚴重時可引起眼球萎縮而失明。
● 亦可引起繼發性青光眼。

預后


● 此病一般不會自行痊癒,需早期積極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不同病毒導致角膜炎其病程長短、治療方法不同。若不經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失明。

如何預防毒性角膜炎


● 注意眼部衛生,禁揉眼。
● 使用角膜接觸鏡要注意安全、衛生。
● 保障眼部安全,避免眼外傷。
● 關注原發病,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