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
監測儀器
內窺鏡是集中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機械、現代電子、數學、軟體等於一體的檢測儀器。一個具有圖像感測器、光學鏡頭、光源照明、機械裝置等,它可以經口腔進入胃內或經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利用內窺鏡可以看到X射線不能顯示的病變,因此它對醫生非常有用。例如,藉助內窺鏡醫生可以觀察胃內的潰瘍或腫瘤,據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
內窺鏡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內窺鏡可以經人體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
內窺鏡檢測管道
圖:一個製造於1870年的早期內窺鏡。它用一個硬質管取代了橡膠軟管。
有些手術可以用內窺鏡和激光來做,內窺鏡的光導纖維能輸送激光束,燒灼贅生物或腫瘤,封閉出血的血管。
1795年,德國Bozzini從自然腔道進入,開創了內窺鏡的起源。1835年,內窺鏡之父Antoine Jean Desormeaux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通過鏡子折射觀察膀胱的情況。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創製的。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由可彎曲部分、光源及一組鏡頭組成。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
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於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藉助於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於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儘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並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
1855年,西班牙人卡赫薩發明了喉鏡。德國人海曼·馮·海莫茲於1861年發明了眼底鏡。
1878年,愛迪生髮明了燈泡,特別是出現微型燈泡后,使內窺鏡有了很大發展,臨時安排的手術內窺也可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
1878年德國泌尿科專家姆·尼茲創造了膀胱鏡,用它可以檢查膀胱內的某些病變。
內窺鏡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內窺鏡經過徹底改革,用上了光學纖維。1963年,日本開始生產纖維內窺鏡,1964年研製成功纖維內窺鏡的活檢裝置,這種取活檢的特別活檢鉗能夠有合適的病理取材而且危險小。1965年,纖維結腸鏡製成,擴大了對於下消化道疾病的檢查範圍。1967年開始研究放大纖維內窺鏡以觀察微細病變。光纖內窺鏡還可以用來做體內化驗,如測量體內溫度、壓力、移位、光譜吸收以及其他數據。
1973年,激光技術應用於內窺鏡的治療上,並逐漸成為經內窺鏡治療有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之一。1981年,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製成功,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一起的新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
1987年,Phillipe Mouret首先開創了電視內窺鏡手術。
現代意義的內窺鏡檢查是隨著光導纖維內窺鏡的發明而逐漸形成的。進入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開發的“玻璃纖維”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關注。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有用於光纖內窺鏡傳導光線的光纖,但由於光線在傳輸過程中損耗率過高,傳輸光信號的光導纖維一直沒有取得進展。光導纖維內窺鏡是一條細長柔軟的管子,管內有一束導光的玻璃纖維,兩端各裝有一個透鏡。檢查時將管子一端插入人體內部待查器官,從另一端即可看見器官內部的情況。內窺鏡通常附有照明光源,有些還配備了進行手術治療的器具,如激光器等。在光傳輸機理中引入了光纖,視頻鏡頭成為圖像捕捉的首選。能夠同時拍攝照片的內窺鏡是1964年誕生的“纖維內窺鏡”。到60 年代,內窺鏡才具有圖像捕捉和測量能力。1975年左右,胃照相機的時代走到了盡頭,完全被“纖維內窺鏡”所替代。中國纖維光學專家張振遠承擔國家地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系列光纖傳象束及工業內窺鏡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究”,技術達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並建立了國內唯一能批量系列生產傳象束及內窺鏡的生產基地。
1983年,一種新型的電荷耦合器件(CCD)內窺鏡是由美國紐約州的韋爾奇?艾林儀器公司首先研製成功的。CCD內窺鏡插入體內的一端裝有在一小塊矽片卜集成的CCD“鏡頭”,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光電圖像感測器,其功能與電視攝像機相近。它能將待查部位的圖像轉化為數字化的電信號,圖像通過金屬導線傳送,由類似電視接收機的“圖像監視器”顯示。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圖像的貯存、再現、會診以及計算機管理成為可能。
2002年11月,世界上首台“高清晰內窺鏡系統”誕生,內窺鏡的概念發生極大的改變。它凝集了最尖端的影像技術,提供的畫像精度使診斷極其微小的病變成為了可能。現代視頻內窺鏡、電子內窺鏡、超聲內窺鏡的出現又開闢了現代醫學內鏡的新紀元內窺鏡從檢查、診斷時代進入了治療、手術的時代。
從應用方面,簡單的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工業用內窺鏡和醫用內窺鏡。
關於工業內窺鏡的種類,從成像形式分為:光學內窺鏡、光纖內窺鏡、電子內窺鏡、CCD視頻內窺鏡、CMOS視頻內窺鏡、電動360°內窺鏡。從內窺鏡光源種類分為高頻熒光燈內窺鏡、光纖鹵素燈內窺鏡、LED內窺鏡
電動360°內窺鏡帶無線視頻 產品圖片
及成像構造分類:可大體分為3大類:硬管式內鏡、光學纖維(軟管式)內鏡和電子內鏡。
醫療檢查用內窺鏡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分類方法各有不同,一般來講比較通用的有下列三種分類法。在市場銷售方面,目前使用最多的類別以臨床上能否改變方向分為硬質鏡和彈性軟鏡兩種。
分為單功能鏡及多功能鏡。單功能鏡是指沒有工作通道,僅有光學系統的觀察鏡;多功能鏡指除具有觀察鏡的功能為,在同一鏡身,還具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工作通道,具有照明、手術、沖洗及吸引等多種功能。
按內窺鏡所到達的部位不同進行分類:分為耳鼻喉內窺鏡、口腔內窺鏡、牙科內窺鏡、神經鏡、尿道膀胱鏡、電切鏡、腹腔鏡、關節鏡、鼻竇鏡、喉鏡等。
臨床上根據內窺鏡鏡身能否改變方向進行分類:分為硬質鏡和彈性軟鏡兩種。硬質鏡(RIGID ENDOSCOPE)為稜鏡光學系統,最大優點是成像清晰,可配多個工作通道,選取多個視角。彈性軟鏡(FLEXIBLE ENDOSCOPE)為光導纖維光學系統,此光纖內窺鏡最大特點是鏡頭部分可被術者操縱改變方向,擴大應用的範圍,但成像效果不如硬質鏡效果好。
一、胃腸道疾病的檢查
(1)食道:慢性食道炎、食道靜脈曲張、食管道孔疝、食道平滑肌瘤、食道癌及賁門癌等。
(2)胃及十二指腸: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良性腫瘤、胃癌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腫瘤。
(3)小腸:小腸腫瘤、平滑肌腫瘤、肉瘤、息肉、淋巴瘤、炎症等。
(4)大腸: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慢性結腸炎、結腸息肉、大腸癌等。
二、胰腺、膽道疾病的檢查:胰腺癌、膽管炎、膽管癌等。
三、腹腔鏡檢查:肝臟疾病、膽系疾病等。
四、呼吸道疾病的檢查:肺癌、經支氣管鏡的肺活檢及刷檢、選擇性支氣管造影等。
五、泌尿道檢查:膀胱炎、膀胱結合、膀胱腫瘤、腎結核、腎結石、腎腫瘤、輸尿管先天性畸形、輸尿管結石、輸尿管腫瘤等。
應用可送入人體腔道內的窺鏡在直觀下進行檢查和治療的技術。分為無創傷性和創傷性兩種。前者指直接插入內窺鏡,用來檢查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後者是通過切口送入內窺鏡,用來檢查密閉的體腔(如胸腔、腹腔、關節腔等)。
LED電子醫療內窺鏡
什麼是內窺鏡技術?
自從內窺鏡技術在美容手術中廣泛應用以來,整形醫生如虎添翼般,整形美容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內窺鏡技術涉入整形美容手術始於90年代中期,在它諸多優點顯現之後便風靡整個歐美。近幾年來,國內少數幾家醫院也陸續開展一些內窺鏡引導下的手術,它的迅速發展完全歸功於其顯而易見的優越之處,即在內窺鏡及特殊手術儀器的輔助下,傳統需要大切口的手術,只需細微的傷口即可完成。不但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性,亦可增加手術的精確性及安全性,從而使病人對手術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內窺鏡是一種光學儀器,是由冷光源鏡頭、纖維光導線、圖象傳輸系統、屏幕顯示系統等組成,它能擴大手術視野。使用內窺鏡的突出特點是手術切口小,切口瘢痕不明顯,術后反應輕,出血、青紫和腫脹時間可大大減少,恢復也較傳統手術快,非常符合美容外科美麗不留痕的要求。
纖維胃、十二指腸鏡、胃鏡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內窺鏡。金屬硬管式結腸鏡又稱乙狀結腸鏡,常用於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的檢查,或采標本送病理或病原體檢查。檢查前病人需行清潔灌腸,在膝肘位進行檢查。纖維結腸鏡外形與纖維胃鏡相同,有長、中、短3種規格。呼吸系統所用的內窺鏡包括支氣管鏡、胸腔鏡和縱隔鏡。金屬硬管式氣管鏡只用於小兒氣管異物的取除。廣泛應用的纖維支氣管鏡外形與纖維胃鏡相似,但鏡身細短。除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外,大部分人均可做此項檢查,是用於支氣管、肺、胸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較簡便安全的方法。對肺癌診斷的陽性率較高。對肺結核尤其是支氣管內膜結核診斷的陽性率更高。也可用於搶救危重病人。胸腔鏡用來診斷胸腔和肺部疾患。將內窺鏡置入泌尿系統(膀胱、輸尿管、腎盂),可對泌尿系統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宮腔鏡為金屬硬管式,受檢者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不需麻醉,精神緊張者可於術前肌注鎮靜葯。腹腔鏡多為金屬硬管式,必須在無菌條件下使用,以免引起腹腔感染。眼底鏡又稱檢眼鏡,除直接觀察視神經、視網膜等病變外,還可通過眼底血管的變化判定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程度,以及根據視神經乳頭水腫情況判斷腦水腫狀況。
內窺鏡是發現及診斷早期大腸癌的重要手段。近30年來,隨著內窺鏡的普及及其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內鏡器械的開發進步,使早期大腸癌的發現和診斷成為可能。
放大內鏡(亦稱擴大內鏡):可將黏膜影像放大100倍以上,右重複觀察結腸癌窩開口改變。
染色內鏡:近常用靚胭脂、美藍作為酒布劑(一般用1%青藍液噴灑。)通過色素的分佈而對炎性病變、微小息肉及息肉癌變等作出診斷。
將放大內鏡與染色內鏡結合應用,可觀察到早期大腸癌黏膜腺管開口呈溝紋型和不規則型,利於檢出早期病
超聲內鏡:通過內鏡超聲可測定腫瘤部位、範圍及深度。一般認為,超內鏡對腫瘤深度判定準確率可達80%以上,同時還可以測定淋巴結及遠處臟器有無轉移。此有助於提高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和術前診斷率,對改善大腸癌的預後有重要意義。
CT結腸鏡;這是一種用CT技術對結腸各角度,即二維、三維所得的數據成像。
近幾年來,由於染色內鏡和放大內鏡在臨床上應用,以及對早期大腸癌小病變採用EMR或EMPR行病變全切除,既明顯提高了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又達到內科治療治癒的效果,從而合大腸癌5年生存率明顯提高。但是在我國,這些新的方法在臨床上還沒有廣泛應用,因此,提高內鏡醫師的內鏡診療水平和運用新方法對大腸微小病變的識別是大腸癌早期發一的關鍵。
它是採用全電腦數字化控制受術者的疼痛狀況,能夠把無痛時間精確到秒。醫生可以在內窺鏡隆胸手術過程中,掌握受術者蘇醒的時間,令手術在舒適中完成。術后,受術者恢復快,無需住院,切口小而且極其隱蔽,在術后只需創可貼復蓋便可。
內窺鏡隆胸手術的過程
此手術是利用內窺鏡將切口內的情況反映在屏幕上,在直視情況下,進行組織分離、止血,可以避免損傷神經、血管,從而使豐乳更安全、更可靠。此外,由於內窺鏡隆胸手術在乳房的后間隙剝離出了一個安全的腔系,被放入的假體材料僅留在這個腔系中,而不會像注射方式一樣會滲入到乳腺組織。內窺鏡隆胸手術恢復快,安全性好,人體自身乳房組織與放入材料相融性較好,無任何排異反應,不影響哺乳,沒有副作用,內窺鏡隆胸術后形態逼真,手感好,豐挺而持久。
內窺鏡下隆胸術三大優勢
安全:手術過程在內窺鏡直視下進行,不出血,無損傷,避免纖維攣縮、乳房硬化、變形變色、血腫、感覺異常、感染等各種併發症,不影響哺乳和生育。
自然:隆胸材料全部注入在一個由乳房后間隙剝離出來的完整腔隙里,不會滲透變形且取出、放大或縮小都輕而易舉,讓乳房自然翹挺,更圓潤、豐滿。
微創:通過創傷極小的切口進行,術后恢復快,創傷極小難以覺察。
內窺鏡在除皺方面的應用,即內窺鏡除皺。內窺鏡除皺是一種精準的微創除皺技術。通過在髮際內做小切口,導入內窺鏡,在內窺鏡的直視下,以特製的工具做深面的準確分離和肌肉的切斷或切除。然後向上、后推進皮膚與頭皮,提緊了前額多餘的部分,即被堆褶在頂、枕部。在保持正常的面部表情前提下長期去除衰老標誌性皺紋,達到年輕而無痕的效果。
內窺鏡除皺的原理內窺鏡是輔助的技術手段,通過它可以使醫生只需要小切口就能完成過去需要大切口才能做到的事情。並且由於內窺鏡的放大作用,醫生操作更準確,可以精確、完全地處理產生相應皺紋的動力肌,而不會損傷其它結構,從而達到高選擇性去除皺紋,而不影響其它面部表情,還能同時使下垂的面部結構上提,實現年輕化。
內窺鏡除皺術前準備工作
1、手術前要忌煙、忌酒等。
2、手術前的3天每天洗一次頭;很好的清潔面部皮膚及頭髮,並在術前兩日內不用化妝品手術當日需局部剃除毛、編織小辮,以方便手術。
3、內窺鏡除皺術前一天晚上可適當服用安眠藥物,術前半小時酌情應用鎮靜、止痛藥,根據麻醉術式,決定是否需要禁食。
4、受術者要提前解手術的大小、時間、步驟、疼痛的程度,恢復的快慢,可能達到的效果,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好心理準備。
5、進行常規身體健康檢查,確保無心、肺、肝、血液等內科疾病。
6、術前1-2周內禁止服用容易增加手術風險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維生素E、肝素等。
內窺鏡除皺術后注意事項
一般內窺鏡除皺后均要包紮,並有引流條,一到三天內要根據情況換敷料內窺鏡手術除皺后三天內以頭高位靜卧休息為佳宜採用半卧位,有利於頭面部靜脈血液迴流,減少局部腫脹及疼痛。這三天以內可以冷敷減輕腫脹;三天後熱敷促進恢復。依受術者術后情況決定是否服用抗生素及服用時間,手術一般是6-7天拆線,10內嚴禁大笑或做大的表情動作。
另外,手術後面部皮膚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甚者出現青紫,一般10日內可吸收消失,而面部水腫恢復要2-3周或更長一段時間。術后初期, 面部及頭皮內的皮膚感覺會變得麻木,遲鈍,以後還可能出現感覺異常如蟻行感或流水感。這種感覺變化一般在3個月左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由於手術區的皮膚在手術后其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故在拆線后,應注意適當使用皮膚營養劑來保護面部皮膚,使之保持潤澤。術後面部左右兩側可能有輕度不對稱,在1-2個月內,可由皮膚、軟組織自身的修復調整而恢復正常。手術后的效果,腫脹消失后即可見效,一般到3-4個月以後效果最佳。內窺鏡除皺術適應症:額顳部皮膚鬆弛或皺紋、深紋,鼻部橫紋,上瞼皮膚鬆弛下垂,魚尾紋及頑固性眼周紋、眉間紋(川字紋)等。
內窺鏡除皺術方法步驟:內窺鏡除皺術主要是利用內窺鏡監視系統和內窺鏡專用除皺器械,通過頭皮內的小切口,將下垂組織向上牽拉,再利用鈦釘等最新材料,將面部下垂組織重新固定。
醫用內窺鏡在不同的時期都促進了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今後隨著電子技術及其他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其技術會有更廣更深的發展。它非但能完成當今所完成的任何一項工作,還會加用特殊光譜的CCD提供新的診療圖像信息,還可用圖像處理技術獲得病變組織的特殊圖像,並能用圖像分析技術實現對病變的定量分析和定量診斷,還可通過電訊手段進行遠程會診。多功能的電子內窺鏡已經問世,它不但能獲得組織器官形態學的診斷信息,而且也能對組織器官各種生理機能進行測定。醫用內窺鏡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相信明天會做出更輝煌的貢獻。
T922 管道專用視頻內窺鏡
從成像形式分為:硬管工業內視鏡、軟管工業內視鏡鏡、影像工業內視鏡。
硬管工業內視鏡軸心裝有許多消色差光學鏡片(光學系統如下圖)組成影像傳遞系統,可以得到較高質量的影像,沒有失真的傳到檢測者的眼睛,所以成像非常的保真,也是這幾種鏡子中清晰度最高的。
可繞式小直徑軟管內視鏡可深入檢查硬管工業內視鏡無法到達的地方,它與硬式工業內視鏡最大的差異為使用軟性光學光纖組成影像傳遞系統(光學系統如下圖),光線一旦進入光纖后即無法逃脫,因此內視鏡軸扭轉或彎曲均不會影響影像傳遞;由於影像是由與光纖數目相同的「點」組成,亦即影像解析度由光纖數目所決定;越多直徑越小的光纖其成像解析度也越高,當然製造成本也隨之提高。可繞式工業內視鏡光纖數目可由3500條至高達22000條,為了方便觀察,也有可控制前端軸轉向變換不同視角的二方向及四方向控制機種。
影像工業內視鏡為使用小於1/6"的感光晶元位於內視鏡軸端直接取像,經訊號傳輸線傳送至監視器顯像,因影像直接轉成電氣訊號所以內視鏡無法直接目視,照明採用LED位於軸端直接照明;優點為製造成本相對較低且與軸長無關,以屏幕觀察輕鬆容易,能儲存照片、錄像為離線分析作依據;缺點為受限於感光晶元位於軸端,內視鏡軸徑採用1/18”感光晶元最小隻能達5.5mm(保證耐10m水壓並集成高亮度LED燈)左右,如適當降低可靠性要求,可以做到3.8mm。另外耐環境性較差,容許耐溫性及耐震性均不及光學視內視鏡,無法應用於各種場合。
工業內視鏡,是無損檢測的一個分支,也可以說是專門的一個檢測技術。
工業內視鏡由於它的特殊尺寸設計,可以讓我們不破壞被檢測物體的表面簡便、準確地觀察物體內部表面結構或工作狀態。
無損檢測需要使用工業內視鏡作為檢測工具,是為了滿足工業複雜使用環境而專業設計生產的。內視鏡檢測是近年來隨著內視鏡生產製造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檢測技術。
工業內視鏡可用於高溫、有毒、核輻射及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場所的檢查和觀察,主要用於汽車、航空發動機、管道、機械零件等,可在不需拆卸或破壞組裝及設備停止運行的情況下實現無損檢測,另外一方面工業內視鏡還可與照相機、攝像機或電子計算機連接,組成照相、攝像和圖象處理系統,從而進行視場目標的監視、記錄、貯存和圖象分析。為診斷和處理提供很好的保證。
VJ 前端可360旋轉工業內窺鏡
表面放大檢查 電子顯微鏡, 內窺鏡使用的變種, 適用於電子電路晶元以及皮膚毛孔的觀測檢查. 更多用途仍在探索之中.
VJ 內窺鏡表面檢查
主要用於大型機械設備的內部檢查, 以及一些由於溫度過高, 有毒或者過於狹小的環境下的機器工作情況觀察, 以有效避免直接觀測對觀測者造成的不良影響. 而且在通過對內窺鏡本身結構的優化和調整, 可對觀測角度和觀測範圍做出十分全面的調整, 操作簡單.
內窺鏡可用於安全檢測, 海關等方面, 用於檢測行李, 包裹等有包裝的物品, 無須打開包裝及可進行檢查, 不但保證安檢人員的工作效率也保護了被檢測者的物品隱私. 同時也越來越多的用于軍隊武警的反恐行動
VJ 內窺鏡汽車檢查
定期檢測氣輪機和發電機大柱輪芯表面是否有傷痕和應力腐朽裂紋。檢測主蒸汽管道、除氧器、聯箱等壓力品焊縫內表面焊接質量,是否有較嚴重的焊接缺陷。在大修時檢測汽輪葉片、護環和應力集中部位是否有微裂縫,電廠中的發電機組以及設備需要長時間的運行和工作,定期通過內窺鏡對其內部的運轉情況,,損壞檢查是必不可少的。
用於檢查工藝管道、壓力容器、反應釜、熱交換器等焊口內表面焊接質量,應力腐蝕裂縫和內壁化學腐蝕等缺陷。
VJ 內窺鏡飛機發動機檢查
用於檢查鍋爐、氣輪機、柴油發動機管道。
硬管內窺鏡是目前為止醫務人員觀察人體內部病變組織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醫療器械,具有圖像清晰度高、色彩逼真等優點,而且容易操作。隨著使用硬管內窺鏡的範圍擴大,各科醫生使用硬管內窺鏡頻率越來越高。硬管內窺鏡是比較嬌貴的醫療器械,很容易造成損壞。下面就怎樣使用、維護、保養硬管內窺鏡做一介紹,以幫助醫護人員更好地使用這一器械,延長硬管內窺鏡的使用壽命。
要想正確使用硬管內窺鏡就應該了解它的結構。目前世界上各個硬管內窺鏡生產廠的產品雖然光路不同、外觀不同,但是其基本結構都是一致的:由工作鏡管部分、結構部分、眼罩部分、光纜介面部分組成。結構主體部分、眼罩部分、光纜介面部分除了受到劇烈的磕碰一般不易受損。最容易損壞的部分就是工作鏡管部分。以φ4mm硬管內窺鏡為例:工作鏡管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外鏡管、內鏡管、光學鏡片、光導纖維。光學鏡片放在內鏡管組成光學系統,光導纖維放在內、外鏡管之間負責照明。外鏡管是0.1mm厚φ4mm不鏽鋼管,受到磕碰或擠壓都會變形。光學鏡片大部分是φ2.8mm長25mm左右的玻璃柱,受到輕微的磕碰和擠壓就會開裂、崩邊或者光軸偏移,我們常見的內窺鏡視野模糊、邊緣發黑多是此類原因。光導纖維是由極細的光學玻璃製成,一支φ4mm窺鏡要裝1500根以上,在外鏡管內受到外力回造成斷絲,影響光照度。硬管內窺鏡各機構的連接大都是用環氧樹脂膠粘接,膠的質量和封裝技術也影響窺鏡的使用壽命。硬管內窺鏡雖然嬌貴,但是只要能夠正確的使用和維護,就不會損壞。
1.使用中的注意事項硬管內窺鏡在手術過程中受到損壞的現象並不多,雖然會與人體的組織如肌肉、黏膜、骨骼等有接觸和磕碰,但是這些磕碰是輕微的,不會造成窺鏡的損壞,因為它只是起觀察的作用,不是其他器械的受力點。但是在使用其他器械時,尤其是咬合力較大的鉗、剪類器械應注意鏡管的前端不要伸進器械的咬合區內,以免誤傷鏡管。在使用這類器械時,有時醫生為了看清楚咬合區的組織,把窺鏡伸得很靠近組織,器械咬合時窺鏡沒有退回,誤傷了窺鏡。手術時如注意讓器械的咬合口全部都在窺鏡的觀察範圍內就可以避免此類事故發生。
有些手術窺鏡是在鞘管內使用,在更換其他角度窺鏡或插拔器械時,應注意動作要輕,不可用力過猛。尤其是插拔窺鏡過程中,當遇到阻力拔不動時應仔細查找原因,必要時應連同鞘管一起拔取,不要用蠻力。當窺鏡配合激光汽化、高頻電切、微波等光電技術進行手術時,應注意窺鏡前端與治療點的距離,保證窺鏡前端不被電擊或燒灼。首次使用這些器械時,主刀醫生應反覆練習,掌握窺鏡圖像中物距和實際物距的關係,確認窺鏡前端與治療點的最近距離,以便在實際手術中應用自如。目前在耳鼻喉科、骨科的臨床手術中已經廣泛使用刨削器來切除病變組織。其刀頭鋒利、硬度高、旋轉速度快、力矩大,如果削到內窺鏡,窺鏡必損無疑。在此類手術中要注意調整沖洗和吸引的速度,隨時保證窺鏡圖像清晰不被血污遮擋,控制刀頭的旋轉部分始終在窺鏡的觀察範圍內,在手術範圍較大時,應先停止刀頭轉動,再移動窺鏡,然後在窺鏡監視下移動刀頭,到合適部位后再開機刨削。當感覺到刨刀工作異常或照度突然降低時,有可能窺鏡已經受損,應及時更換,以免造成更大損失。一般重要手術,應有一套備用窺鏡和關鍵器械,在發現問題時可以從容地更換;如果使用角度不合適的窺鏡或不配套的器械勉強手術,也容易造成窺鏡的損壞。
2.怎樣維護硬管內窺鏡 硬管內窺鏡應有專人專櫃保管,放在專用的包裝箱內,內襯柔軟的海綿或聚氨酯泡沫。所有窺鏡和手術器械都要碼放整齊,不得交叉重疊放置,確保箱蓋蓋好后,內部的窺鏡和器械不會在搬運時相互撞擊。由於內窺鏡的鏡管很薄,受到擠壓、磕碰、折彎、落地等情況就會彎曲變形,導致鏡片破損或光軸偏移而造成圖像不清楚或不能使用,所以從包裝箱中取出或放入硬管內窺鏡時,應雙手平托,輕輕地取出或放入,切忌提起一段拽出。窺鏡放在托盤等硬質容器內移動時,注意與其他器械分開放置,不要過分顛簸,以免碰撞到窺鏡。包裝箱內應備有乾燥劑保持箱內乾燥。
普通的硬管內窺鏡都不耐高溫高壓,主要是由於封裝膠在高溫下會變質、變形,窺鏡就會開膠進水,所以不可用煮沸和高壓蒸汽等高溫高壓的方法消毒。大多數硬管內窺鏡的損壞都是由於不注意保養、磕碰、落地等原因造成的。也有個別生產廠的封裝膠、封裝技術、封裝結構有問題,造成窺鏡進水、開膠的現象,這些都是可以修復的。硬管內窺鏡雖然是嬌貴的醫療器械,但是在正常的臨床手術或觀察中是不容易出現問題的。只要使用得法、精心維護、細心保養,醫生們可以放心使用,硬管內窺鏡也會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