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

哮病

哮病,中醫病名,多因感受外邪或飲食情志等失調,誘動內伏於肺的痰飲,痰氣阻塞,使肺氣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現呼吸喘促、喉間哮鳴有聲為主要表現的肺系發作性疾病。其特點是一種發作性疾病,不是連續性疾病,發作時主要臨床表現為喉中哮鳴有聲,兼有喘息。哮病是內科常見病證之一,《黃帝內經》雖無哮病之名,但有“喘鳴”“夠貽”之類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金匱要略》將本病稱為“上氣”,不僅具體描述了本病發作時的典型癥狀,提出了治療方葯,而且從病理上將其歸屬於痰飲病中的“伏飲”,堪稱後世所稱頑痰伏肺為哮病夙根的淵藪。《諸病源候論》稱本病為“呷嗽”,明確指出本病病理為“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治療“應加消痰破飲之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創“哮喘”病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不僅把本病從籠統的“喘鳴”“上氣”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病名,而且確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領。《醫學正傳》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後世醫家鑒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為與喘病區分,故定名為“哮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西醫學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 1.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臨證指南醫案·哮》說:“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如吸入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痰,亦為哮病的常見病因。 
● 2.飲食不當 具有特異體質的人,常因飲食不當,誤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魚腥哮”“鹵哮”“糖哮”“醋哮”等名。
● 3.體虛及病後體質不強,有因家族稟賦而病哮者,如《臨證指南醫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氣虧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病後陰虛火旺,熱蒸液聚,痰熱膠固而病哮。體質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脾虛為主。
●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為每次發作的誘因,如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俱可誘發,其中尤以氣候因素為主。誠如《症因脈治·哮病》所說:“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巢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丹溪云:“哮病專主於痰。”
● 痰的產生,由於上述病因影響及肺、脾、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易為各種誘因所引發。
● 哮病發作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邪氣觸動停積之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壅塞於氣道,氣道狹窄攣急,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氣相互搏擊而致痰鳴有聲。《證治匯補·哮病》說:“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醫學實在易·哮證》也認為哮病為邪氣與伏痰“狼狽相因,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駒有聲。”由此可知,哮病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為痰阻氣閉,以邪實為主。由於病因不同,體質差異,又有寒哮、熱哮之分。哮因寒誘發,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屬寒痰為患則發為冷哮;若因熱邪誘發,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為患則發為熱哮。或由痰熱內郁,風寒外束,則為寒包火證。寒痰內郁化熱,寒哮亦可轉化為熱哮。
● 若哮病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傷及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於是,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布津,則痰濁內蘊,並因肺不主皮毛,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脾虛不能轉輸水津上歸於肺,反而積濕生痰;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腎虛所生之痰上貯於肺,影響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可見,哮病為本虛標實之病,標實為痰濁,本虛為肺脾腎虛。因痰濁而導致肺、脾、腎虛衰;肺、脾、腎虛衰又促使痰濁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虛降低了機體抗禦誘因的能力。本虛與標實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故本病難以速愈和根治。發作時以標實為主,表現為痰鳴氣喘;在間歇期以肺、脾、腎等臟器虛弱之候為主,表現為短氣、疲乏,常有輕度哮症。若哮病大發作,或發作呈持續狀態,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而痰濁又復壅盛,嚴重者因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

臨床表現


● 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引起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證候特徵。本病呈發作性,發作突然,緩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間或清晨為最常見,多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高。發作前或有鼻癢、咽癢、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先兆癥狀。發作時患者突感胸悶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氣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為減輕氣喘,常呈被迫坐位,雙手前撐,張口抬肩,煩躁汗出,甚則面青肢冷。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由於感受病邪的不同,發作時患者除具上述證候特徵外,還可呈現或寒或熱的證候。
● 哮病反覆發作,正氣必虛,故哮病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虛的癥狀。

檢查


● 1.望診:包括患者神、色、形、態的全身望診,頭面部、五官、頸項軀體、皮膚的局部望診,舌質與舌苔變化的望舌,必要時進行排出物的望診。
● 2.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
● 3.問診: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飲食口味、問睡眠、問二便等。 
● 4.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病人體表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

鑒別診斷


● 喘病哮病與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氣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難為主要特徵;哮以聲響言,以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為主要臨床特徵。哮為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喘證併發於急慢性疾病過程中。

辨證施治


● 1.發作期 
● (1)寒哮
● 證候: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黏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遇寒而發,形寒怕冷,或有惡寒、噴嚏、流涕等表寒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 治則: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 主方:射干麻黃湯。
● 方葯:本方用射干、麻黃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半夏、生薑溫肺蠲飲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
● 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藶子、蘇子、杏仁瀉肺降逆平喘。若表寒里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解表化痰,溫肺平喘。若痰稠膠固難出,哮喘持續難平者,加豬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竅以平喘。
● (2)熱哮
● 證候: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張口抬肩,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 治則: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 主方:定喘湯。
● 方葯:方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以平喘;黃芩、桑白皮清肺熱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蘇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斂肺氣以定喘,且可防麻黃過於耗散之弊;甘草和中,調和諸葯。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備,共奏清熱化痰、宣降肺氣、平喘定哮之功。
● 若痰稠膠黏,酌加知母、浙貝母、海蛤粉、瓜蔞、膽南星之類以清化熱痰;氣息喘促,加葶藶子、地龍瀉肺清熱平喘;內熱壅盛,加石膏、金銀花、魚腥草以清熱;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通腑利肺;表寒里熱,加桂枝、生薑兼治表寒。
● 表寒里熱,寒哮日久化熱,可發寒包熱哮證,治以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朴麻黃湯加減解表散寒,清化痰熱。痰濁伏肺,風邪引觸而發風痰哮證,治以三子養親湯加味祛風滌痰,降氣平喘。若久病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壅盛,甚至出現張口抬肩、鼻煽氣促、面青、汗出、肢冷、脈浮大無根等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病之喘脫救治。
● 2.緩解期
● (1)肺虛
● 證候:氣短聲低,動則尤甚,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聲,咳痰清稀色白,面色㿠白,常自汗畏風,易感冒,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哮病,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 治則:補肺固衛。
● 主方:玉屏風散。
● (2)脾虛
● 證候:平素痰多氣短,倦怠無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於腹瀉,每因飲食不當則易誘發哮病,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
● 治則:健脾化痰。
● 主方:六君子湯。
● (3)腎虛
● 證候:平素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酸軟,腦轉耳鳴,勞累后易誘發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 治則:補腎攝納。
● 主方: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預防護理


● 預防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誘因的作用,故應注意氣候影響,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誘發。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預防感冒。防止過度疲勞和情志刺激。
● 1.增強體質
● 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太極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
● 2.按摩保健
● (1)搓擦湧泉 盤膝而坐,雙手掌對搓發熱后,從三陰交過踝關節至拇趾根外一線往返摩擦至透熱,然後左右手分別搓擦湧泉穴至發熱為止。
● (2)摩腎俞 兩手掌緊貼腎俞穴,雙手同時作環形撫摩,共32次(順轉為補,逆轉為瀉)。腎俞穴宜補不宜瀉。如有腎虛腰痛諸症者,可適當增加次數。
● (3)揉命門 以兩手的食、中兩指點按在命門穴上,稍用力作環形的揉動,順、逆各32次。
● (4)擦腰骶 身體微前傾,屈肘,兩手掌置於兩側腰骶部,以全掌或小魚際著力,向下至尾骶部作快速地往返摩擦,以透熱為度。
● (5)摩丹田 用左或右掌以丹田穴為軸心,做順、逆時針方向的摩動各32次,然後隨呼吸向內向下按壓丹田穴1分鐘。
● (6)擦少腹 雙手掌分別置兩脅下,同時用力斜向少腹部推擦至恥骨處,往返操作,以透熱為度。 
● (7)震雙耳 先用雙手掌按於耳上做前後推擦各32次,然後雙手拇、食指捏住兩耳垂抖動各32次,再將兩食指插入耳孔,做快速的震顫數次后,猛然拔出,重複操作8次。
● (8)縮二陰 全身放鬆,用腹式呼吸法,並在呼氣時稍用力收縮前後二陰,吸氣時放鬆,重複32次。
● 在調攝方面,哮病發作時,尚應密切觀察哮鳴、喘息、咳嗽、咯痰等病情的變化,哮鳴咳嗽痰多、痰聲漉漉或痰黏難咯者,用拍背、霧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對喘息哮鳴、心中悸動者,應限制活動,防止喘脫。

飲食調護


● 1.忌食寒涼生冷的食物
● 中醫學認為,哮喘緩解期正氣多虛,或肺或脾或腎,尤以肺氣虛為主,最怕感寒受涼。因為寒涼生冷的食物(如生冷瓜果、炙燴腌菜等)最易損傷肺脾陽氣,食後會加重虛寒的癥狀。呼吸系統最忌寒涼與燥熱食物,肺氣虛、脾氣虛、腎陽虛的患者,更應特別注意,應在飲食中忌食寒涼生冷食物,以防止哮喘的複發。
● 2.禁食魚、蝦、蟹等海腥類食物
● 哮喘病多數由過敏因素而誘發,有些過敏體質者,常因吃了魚、蝦、蟹等海腥類的食品而誘發哮喘的發作。因此哮喘患者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等海腥食物,如蝦皮、蝦米、帶魚、螃蟹等,以避免哮喘的發生。
● 3.限鹽
● 中醫學認為,哮喘的起因常與患者自幼過吃鹹食有關。古書記載:“食味酸咸太過,滲透氣管,痰入結聚,一遇風寒,氣鬱痰壅即發。”又如清代沈金鰲《沈氏尊生書》記載,哮病“大都感於童稚之時,客犯鹽醋,滲透氣腕,一遇風寒,便窒塞道路,氣息喘促”。明代《赤水玄珠》一書亦有“自童幼時,被酸咸之味”而發的記載。據現代醫學研究報道,高鈉鹽飲食能增加支氣管的反應性。哮喘的發病率隨經濟繁榮而增加,在西方國家的發病率高於第三世界,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移民也有增加的趨勢,提示與環境因素有關。這種因素,可用日常飲食中鹽的攝入量過高來解釋。有人統計,美國不同地區的食鹽銷售量與當地哮喘患者的病死率成正比。
● 4.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油膩食物
● 平素要飲食清淡,盡量減少攝入脂肪,特別是要少吃肥肉(吃肉以瘦肉為宜)和辛辣、煎炸等食物,避免生痰,否則熱助邪盛,邪熱郁內而不外達,久之可釀成痰熱上犯於肺,誘發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