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1934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近代磁學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的。

基本簡介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1951年正式組建成磁學實驗室,1987年被批准為中國科學院磁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經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為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礎研究為指導,以有重大應用背景的材料--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和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等為重點,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結構材料的磁性物理學。實驗室現分五個課題組開展相應的工作:1)散裂中子源設計;2)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3)磁性金屬氧化物/化合物量子序調控及相關效應研究;4)磁性納米結構與磁共振研究;5)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現任實驗室主任為 成昭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是沈保根研究員。
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取得了在許多國際上開創性和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如在新型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中,首次發現了快淬高碳高穩定間隙稀土鐵化合物,首次通過常規冶鍊方法獲得了結構穩定、高居里溫度、強單軸各向異性的高碳2: 17型單相化合物,克服了國際上眾多實驗室都在努力解決的2:17型稀土鐵氮(碳)化物高溫不穩定的缺點,並對這類化合物的晶體結構與磁性作了系統地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國際著名物理學家、稀土鐵族間隙氮化物的發現者、歐洲間隙稀土化合物攻關組組長Coey教授在國際磁學會議的特邀報告《永磁學的前景》中引述了本項研究;著名磁學專家、美國Hadjipanayis教授在國際間隙稀土化合物會議的大會總結報告中稱:間隙高穩定碳化物是永磁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自旋電子學材料和物理研究中,我們在多層膜方面的開創性工作。例如在全世界至今發現具有GMR效應的20多種金屬多層膜中,有三種是我們發現的。1995年至2001年間實驗室承擔各類重要科研項目75項, 其中863項目3項,973項目6項,院重大項目6項,重大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傑出青年基金2項,傑出青年基金B類1項,百人計劃5項。獲國家、院、省部級獎項11項,申請及授權專利9項。共發表學術論文650篇、國際國內會議論文230篇,合作出版中文專著2本。經科技部信息所統計結果表明,1995年以來,磁學實驗室室在稀土金屬間化合物方面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超過400多次,其中單篇論文被引用數兩次列全國前十名之內。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目前擁有一支優秀的、結構合理的研究隊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員17人,博士生導師14人, 1人獲香港求是科學基金,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5人獲中科院“百人計劃”。實驗室湧現出十多位學術思想活躍、具有創新精神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幹,他們銳意進取,為實驗室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在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中的系統訓練,使他們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較強的科研能力。1995年至2000年以來共培養博士生36名、碩士生20名、博士后13名。他們在磁學領域已做出突出的工作,其中1人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1人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8人獲中科院“百人計劃” 。
實驗室國際交流活躍,已與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國家建立起院級交流合作關係,與其它國家和地區也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多次組織國內外學術會議,實驗室每年派出進行學術交流人員約佔全室人員的1/3,同時接待大批國內外學者來室講學和工作。通過開放課題申請和雙向自主選擇課題的方式,對外開放,讓合作單位和合作人員直接參加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的研究課題,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增強了研究力量,極大地提高了開放度和增強了交流及合作的學術氣氛。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十·五”期間將主持國家科技部973和863項目、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和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的國際前沿,重點在自旋電子學,納米磁性結構、新型稀土功能磁性材料的基礎研究和微觀磁性等方面的做出戰略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的工作。實驗室計劃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關鍵部件,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學科發展的需求自行設計研製先進設備,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培養和引進優秀人才,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加強磁性理論與實驗結合、交叉學科的發展需求新的學科生長點;拓寬和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力爭把實驗室建設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實驗室,使之真正成為我國新型磁性材料與物理的基礎研究基地、優秀磁學人才的培養搖籃和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聯繫的橋樑。

科研團隊


組別負責人本所職工本所學生、博后
其他人員
(客座、聯合培養)
辦公室盛楠
M01王芳衛(代)
章綜、
王芳衛、張泮霖、賈學軍、朱濤、何倫華、梁天驕、殷雯,張紹英、於全芝、杜巧枝、張俊榮
王平
彭先德、王海霞
林泉、柯永豐、杜建紅、范娜、俞堅鋼
M02韓秀峰韓秀峰、蔡建旺、王守國、尹林、胡強、王磊、魏紅祥王琰、覃啟航、劉亦帆、溫振超、呂琴麗、陳軍養、馬勤禮、王文秀、劉東屏、劉濤、張佳、王雲鵬詹文山、賴武彥、王蔭君、、韓寶善、趙見高、王譯、於國強
M03孫繼榮孫繼榮、沈保根、胡鳳霞、趙同雲、王志宏、王晶、孟麗琴、胡明
王光軍、王芳、尚大山
呂偉明、梁朔、高博、董巧燕、陳允忠、陳靜、史磊、趙建利、魏愛東
沈俊、趙金良
M04成昭華成昭華、孫陽、張向群吳鴻業、黃萬國、孫達力、房亞鵬、寧偉、李國科、杜海峰、鄒濤、靳金玲、王芬、劉郝亮劉毅
M05吳光恆
吳光恆、張宏偉
陳京蘭
朱志永*、馬麗、馮琳、朱偉、唐曉丹、錢金鳳、劉恩克賈克昌、丁新盛、鄭波、陳喜芳、張玉潔
人員統計(人)34人46人隨時變動
註: “_”為博士後人員,“*”為目前不在所內人員。

研究方向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磁性物理的基礎研究為指導,以具有重大應用背景的磁性材料為對象,開展物質的基本磁性、磁輸運和宏觀量子效應以及磁、電、熱、光交叉效應研究,探討微觀電子結構、表面和界面效應與宏觀磁性的內在聯繫,探索新的磁性材料和新的人工納米結構材料與器件。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
1.磁性理論
研究Mn12, Fe8 等納米分子磁體的磁性理論及宏觀量子效應
2.納米自旋電子學研究
研究自旋電子在納米尺度下的輸運特性,探索新的磁電子材料,設計新型磁電子器件。
3.氧化物的巨磁電阻效應
研究稀土-過渡族氧化物的結構、磁性和磁電阻效應,以及產生巨磁電阻效應的物理機制。
4.稀土-過渡族化合物的結構、磁性與磁熵變以及納米晶稀土永磁材料和物理
研究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的晶體結構、磁結構、內稟磁性、相變和磁熱效應,以及磁熵變的物理機制。
研究納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結構、微結構、疇結構、相結構與永磁性,納米晶稀土材料的永磁理論。
5.磁性材料的晶體結構和磁結構分析
利用中子衍射和X射線衍射方法,研究磁性材料的晶體結構和磁結構,探討磁結構與磁性的關係。
6.磁性單晶的生長和物性
磁性單晶的生長、大磁致伸縮、形狀記憶和大應變效應的研究。
7.原子力和磁力顯微學
研究磁性材料的磁疇結構、磁化過程和反磁化過程。
8.高分子/納米磁性材料和生物磁性
研究高分子/納米磁性材料的微波特性以及生物磁性。
9.磁性材料的超精細相互作用
利用穆斯堡爾波譜學等核技術,結合電子結構計算,研究磁性材料微觀磁性與宏觀磁性的內在聯繫。

管理條例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還禮條例
磁學和磁性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還禮條例
為在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內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各項管理工作行之有效,並最終促進科研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制定本管理條例。
本管理條例制定依據是《國家計委關於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辦法》和《中國科學院開放研究實驗室管理辦法》,經室務會廣大會議討論、領導審批通過,將在現行各項規定的基礎上不斷完善。
自本管理條例生效之日起,實驗室各項工作的進行,必須遵守現行條例。如發現確有需要修改和完善之處,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提出修改意見,以便於本條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但在新的修改條例確定之前,必須按照現行條例執行。如確有特殊情況,可經室務會討論通過後,作為補充規定執行。
一、組織結構
1. 中國科學院是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簡稱物理所)是其承擔單位。
2. 實驗室的固定人員全部隸屬於物理所,應遵守物理所的有關人事、財務、管理等各項有關規定。在科研學術方面的組織管理相對獨立,實行學術委員會評審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
3. 實驗室設室主任一人,經物理所推薦后,由中國科學院聘任,每屆任期五年。實驗室設副主任二至三人,由主任提名,經物理所同意后報中科院備案。設學術秘書一名(兼)和行政秘書一名。實驗室的各項工作由室主任全面主持和負責,副主任協助展開。由主任、副主任和實驗室支部書記構成室務委員會(簡稱室務會),處理日常事務。較重要的事務將在擴大的室務委員會討論處理。擴大的室務委員會包括正副主任、院士、學術秘書和所有課題組長。
4. 學術委員會負責討論實驗室的學術方向。學術委員會由本學科領域內高水平的科學家(包括物理所內外)組成,其中所外委員不少於三分之二。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國科學院批准聘任;學術委員經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推薦,報中國科學院批准后聘任,每屆任期五年。
5. 室務會的具體責任包括:對課題進行組織、指導及檢查;組織國內外學術活動;人才培養;定期向主管部門彙報工作;定期對國家實驗室的實驗工作、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等做出評議和提出指導意見。
6. 實驗室下設辦公室,設行政秘書一名,經物理所有關部門與室主任協商后聘用,協助主任組織和協調實驗室的日常工作,以及處理其它事務。其具體職責包括:進行成果、發表文章的統計和建立科技檔案;對收到的文件、信函進行分類處理和傳達,草擬併發出通知和信函;收集統計有關資料、整理保存歷屆會議記錄;總結評估材料;編寫實驗室的年報、磁學室固定和流動人員的檔案管理,各種會議的會務工作及接待實驗室客座人員和來訪學者;建立來訪、出訪人員信息檔案;負責實驗室客座人員的補貼發放,處理雜項零星開支及報銷;以及室主任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7. 實驗室下設若干課題組。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課題組同時也可能是凝聚態中心的課題組。課題組的正式成員由實驗室的固定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組成。課題組在經費和具體課題的運作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但須接受實驗室、物理所以及上級部門組織的課題方向和成果的評估。
二、人員管理
1. 課題組內聘任和辭退固定人員時,應先由課題組長提出建議,經室務會討論並做出決定,然後向所里提出申請。室務會討論通過後,向物理所提出招聘“院百人計劃”及其他優秀人才。臨時工的招聘和解聘由課題組長提出申請,室務會討論決定后報所里批准。
2. 流動人員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員的確定、課題的安排由課題組長負責。
3. 出國管理:根據所里出國有關規定,由出國人提出申請,課題組長簽字同意后,經正副主任中的任何一人同意即可到所里辦理出國手續。出國期間的一切問題由課題組長負責。需要延長國外工作時間的由個人提出申請,課題組長在其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向實驗室主任或副主任遞交申請,經批准後上報所外事部門和人教處。對出國逾期不歸而又未提出延期申請者將按照所里的外事管理條例執行。
4. 出國開會事宜,由課題組長負責。
5. 國內開會管理:參加與自己專業密切相關的會議,由課題組長批准並從課題經費支付費用。
6. 凡要離開實驗室的固定人員,根據物理所聘用合同書的要求,應提前30天向室主任遞交辭職申請。根據工作需要,室主任有權延緩或拒絕固定人員在任聘期間提出的辭職申請,並對擅離職守、危害實驗室工作者給予處罰。對工作質量低劣、不稱職或嚴重違反實驗室管理條例且拒不悔改的人員,室主任有權根據物理所聘用合同制的有關條款進行調整或解除聘任。
7. 客座人員分三種:第一種,是指課題組聘任的兼職研究人員、特邀訪問學者和科技人員等編製不在本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其人員由課題組長根據實際需要聘任。第二種,是聯合培養人員。包括博士后、博士生和碩士生等。第三種,是培訓人員。即以進修為目的在本實驗室從事各類工作的人員。在本實驗室進行工作的客座人員要接受實驗室的統一管理,遵守各項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若因違反規程而造成重大責任事故者,由本人承擔責任。在協議期或合作期內,客座人員不得隨意終止或違反協議;對客座人員的工作情況,課題組長有權按有關規定進行監督和考查,對不能勝任者或工作時間不能保證者,課題組長可以修改或終止協議,甚至予以解聘。
8. 在實驗室內,客座人員與固定人員在學術上地位等同。如: 可經一定審批手續,以實驗室的名義,參加學術活動和享受辦公用品、保健津貼等。實驗室將以一定方式給予客座人員的相應生活補貼。
三、學術方向和課題
1.學術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磁性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具體指以磁性物理的基礎研究為指導,以有重大應用背景的材料─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和氧化物、磁性多層膜、巨磁電阻材料等為重點,開展物質的基本磁性和磁電、磁熱、磁光等效應研究,探討從微觀電子結構、介觀、界面及複合相到宏觀磁性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結構材料,進行新型交叉學科和磁學理論方向等研究工作。
2.課題
1) 各課題組的研究課題在圍繞磁學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展開。鼓勵開展交叉學科和前沿領域的研究,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實驗室要發揮傳統優勢和現有條件。我們不鼓勵在磁學實驗室內部做與磁學研究方向無關的課題。
2) 各課題組要有明確的學術方向和課題,一個小組內部的方嚮應該是一致的,可以有幾個課題,但不應是拼盤。
3) 各課題組在實施課題計劃的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自由度。組長有權統一調配組內成員的研究工作。組內成員的工作要圍繞本組的工作展開。
4) 室務會和學術委員會負責對實驗室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議直至調整。必要時,室委會有權對某些課題進行統一組織、共同攻關。
5) 課題組長應按規定日期向實驗室彙報工作,每年向學術委員會作學術報告,有關書面材料需交實驗室辦公室備案。
6) 實驗室鼓勵合作研究,或自帶課題和經費、利用實驗室條件進行工作的國內外科學工作者。
四、經費
1. 實驗室的公共經費由國家主管部門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撥給;由物理所財務科根據國家規定的科研單位財務制度對經費的使用進行監督。
2. 實驗室公共經費管理:實驗室的公共經費的支付範圍包括:公用辦公室的房租和水電費,經室務會討論通過的公用設備建設費,與實驗室管理有關的出差、開會、辦公運行、學術交流、招待費。具體規定見<<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經費管理細則>>。室主任、副主任可以審批一般的行政及日常開支。重大費用的使用須由室務會進行討論。
3. 課題組申請到的經費使用和審批權在各個課題組。博士后、研究生研究津貼全部由課題組負責支付。
4. 室務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從實驗室經費中調撥經費用於臨時性的攻關任務。
5. 測試組的相關人員、設備運行及維護費用另有細則規定。
五、儀器設備
實驗室(包括各課題組)的所有儀器和財產屬於實驗室,任何人不得據為己有。實驗室的儀器管理條例如下:
1. 實驗室的公共儀器指用實驗室的公共經費購買的儀器設備,包括測試組負責管理的所有儀器,和實驗室委託課題組管理的儀器。測試組負責管理的公共儀器的的運行和維修費由測試組承擔。重大維修項目經室務會討論通過後由實驗室承擔一部分或全部。實驗室委託課題組管理的公共儀器的運行和維修費由相關課題組承擔。
2. 測試組負責管理的公共儀器向室內外開放,實行有償服務,由測試組有關人員負責。實驗室委託課題組管理的公共儀器每年要有一定的時間向室內其他課題組開放,費用由室務會討論決定。
3. 各課題組用課題組經費購置的的儀器由課題組負責其運行和維修。如果有其它組內的人員要求使用,該儀器所在的組要積極配合,運行費應協商解決。
4. 未經室務會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將其使用或保管的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帶出本室,不得外借、出租或它用;不經課題組長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外借、調換或報廢課題組內儀器及說明書。大型設備報廢前應書面上報實驗室,經室務會批准後生效。
5. 無論是公共使用的儀器還是課題組負責使用的儀器,其直接看管人有義務將設備的主要技術資料及驗收報告保存好。公共儀器的技術資料要送交測試組存檔。
6. 每台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必須建立技術擋案,制定“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並設有專人負責儀器設備的保管、操作、維修維護、改進更新和發展研製。必要時可特邀客座技術人員協助進行。
7. 儀器設備應有運行記錄,記錄操作人員、日期、時間及運行情況等。若發生重大故障或損失,操作人員應及時報告負責人,組織修理,並詳細填寫報告單,經負責人簽署意見后,報實驗室主管領導查清原因,並作出相應處理。
8. 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的操作人員,必須熟悉並嚴格遵守所用設備的“技術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客座人員要在經過技術培訓,經負責人允許後方可在固定人員的指導下操作或獨立上機,並服從實驗室的統一安排。遇異常情況或故障,操作人員應及時向設備負責人反映,妥善解決。凡不遵守實驗室管理條例,故意違反“技術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且不聽從勸告者,有關設備負責人有權提出質詢或取消其操作資格,並上報實驗室妥善處理。凡屬違章操作而造成事故者、擅自拆卸而造成損失者、保管不妥或違反安全條例而發生失竊、災害以及破壞者,對所造成的損失,操作人員所在課題組應及時進行賠償,本人應作出檢查,並負擔相應的責任。由於自然損耗和意外事故,經實驗室主管領導會同有關部門鑒定後作出結論,並在設備損壞報告單上籤署處理意見,可免於賠償。
9. 專門負責儀器設備人員在長期離開崗位時,應認真做好儀器的交接工作。由有關負責人和即將接管的技術人員共同辦理交接手續。
10.實驗室所屬儀器、設備及其技術資料一律不得擅自帶出本室。未經批准,不準將實驗儀器設備改進的技術細節、實驗數據及結果泄露他人,違者按保密規定處理。
六、學術交流與合作
我們積極鼓勵在磁學室進行各種學術交流與合作。
1. 實驗室內部交流:實驗室將頻繁組織全實驗室內部學術報告,報告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職工和學生都有義務每年作一次報告,可以介紹工作進展,也可以介紹一個課題或方向的進展。
2. 實驗室外的交流:將不定期地邀請水平較高的室外科學家作學術報告,並付給酬勞費。
3. 合作研究:我們合作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我們的學術水平。在國外開展的合作將以獲取最新信息和先進儀器的使用為目的,在國內的合作將以開發我們的儀器和條件為主從而獲得較好的結果。
七、衛生安全
實驗室所有人員必須遵守本室的有關衛生安全條例和注意事項。
1. 下班前認真檢查水、電、燈、窗、門是否關好,防止水、火災,以及盜竊等事件的發生。
2. 非實驗需要,不得用電爐。
3. 實驗室內不得抽煙。
4. 化學藥品、原料應專櫃管理,易燃、易爆藥品放在通風櫥中,並遠離火源。
5. 有毒氣體的氣瓶及管道系統要密封,以防漏氣。
6. 實驗完畢后,必須打掃衛生,清洗和整理實驗用具,擺放整齊,保持整潔良好的工作狀態,以便養成高素質的工作習慣。
八、科研成果與獎勵
1.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所有人員(包括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凡利用我室的科研條件,在實驗室工作,學習和訪問期間所做出的一切科研成果均屬於中國科學院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申報成果、撰寫論文與研究報告和專利申請時應註明我室為完成單位。磁學實驗室全稱為: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文)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gnetism,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英文)。
2. 在我室訪問的客座人員(包括高級訪問學者和學生)的單位署名權應根據雙方單位的貢獻來確定。對於長期在我室工作(半年及半年以上),主要利用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思想、儀器設備和其它科研條件所做出的成果和貢獻,第一完成單位應為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人員所在的工作單位的署名權及排序可根據其貢獻大小,由客座人員(guest)與我室相關人員(host)協商解決。
3. 實驗室的獎勵經費主要來自於運行費和其它以實驗室名義獲得經費的提成,以及對外服務費用,將用於對實驗室人員的工作獎勵。一般工作成績獎勵的範圍包括:成果獎,文章發表情況,專利申報情況等。具體細則詳見《研究成果獎勵細則》,特殊情況由室務會討論決定。

承擔課題


課 題 名 稱編 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項目類別**
1. 磁性隧道結材料、物理及器件研2002CB610601
韓秀峰
詹文山
2002-2006973 (a)
2. 自旋電子材料的顯微結構表徵科學2002CB610605成昭華2002-2006973 (a)
3. 基於自旋和量子效應的磁和半導體納米存儲與邏輯器件的研究2006CB932200韓秀峰2006-2010973 (a)
4. 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的室溫巨磁熵變研究2006CB601101沈保根2006-2010973 (a)
5. 超高壓下的新型3d族氧化物的磁輸運2005CB724402李慶安2006-2010973 (b)
6. 磁隨機存儲器件的基礎性研究KJCX1-SW-07-01韓秀峰2002-2006院創新重大(a)
7. 北京散裂中子源BSNS前期預製研究馮 稷2005-2007院創新方向性項目(a)
8. 過渡金屬氧化物中的巨磁電阻及其複雜的物理相圖的實驗研究孫 陽2005-2007
院優博論文
專項資金
9. 鈣鈦礦結構氧化物中的超大磁電阻效應及相關物性孫 陽2005-2007
百人計劃
(a)
10. 具有高磁場靈敏度的磁性隧道結及其線性輸出磁敏感測器的研究2006DFA01900韓秀峰2006-2009科技部中愛國際合作項目(a)
11. 納米接觸磁電阻材料及其自旋電子輸運性質的研究10274103韓秀峰2004-2007國家基金委中愛國際合作項目(a)
12. 雙勢壘磁性隧道結的微製備及其自旋晶體管的應用基礎研究50528101
韓秀峰
張曙豐
2006-2008
國家基金委
海外傑出青年基金 (a)
13. 新一代稀土永磁薄膜材料50331030成昭華2004-2007
國家基金委
重點基金 (b)
14. 摻雜Mott絕緣體中自旋-電荷-軌道耦合與奇異電子態研究10334090孫繼榮2004-2007
國家基金委
重點基金 (b)
15. 新型磁致伸縮材料的合金化和微觀機制研究50531010吳光恆2006-2009
國家基金委
重點基金(b)
16. 無機非金屬類磁性材料50225209孫繼榮2003-2006
國家基金委
傑出青年基金 (a)
17. 金屬磁性材料50325104韓秀峰2004-2007
國家基金委
傑出青年基金 (a)
18. 微小磁性圖型納米磁結構的磁力顯微學(MFM)研究10374110韓寶善2004-2006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19. 錳氧化物晶格自旋結構及動力學的中子散射研究10375088王芳衛2004-2006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0. 強制高有序合金磁性材料的研究50371101吳光恆2004-2006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1. 雙自旋過濾和自旋極化隧道結的共振隧穿50371102趙見高2004-2006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2. 納米氧化層原子擴散阻擋勢壘的微結構與磁交換作用50471055蔡建旺2005-2007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3. CoNiFeGa四元磁場可控超彈性單晶的研究50471056陳京蘭2005-2007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4. 低維受限體系磁性納米團簇的磁各向異性和磁矩增強效應研究10474132成昭華2005-2007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5. Fe基磁製冷材料磁相變得強場穆斯堡爾譜的研究10475111邸乃力2005-2007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6. 錳氧化物基p-n異質結磁場效應研究10474133孫繼榮2005-2007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7. 具有大振蕩隧穿磁電阻的磁隧道結的製備及其振蕩機制50471054朱 濤2005-2007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8. 半金屬及非晶磁性金屬複合隧道結的微製備與物理研究10574156韓秀峰2006-2008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a)
29. 分子磁體的中子散射和Mn12量子調控的研究10505029何倫華2006-2008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30. 稀土-Fe/Mn基室溫大磁熵變材料的磁性和磁熱效應研究50571112沈保根2006-2008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31. 馬氏體相變中的非均勻原子團簇散射磁電阻研究50571113吳光恆2006-2008
國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
磁性材料製備設備
序號
儀器名稱
性能參數
聯繫電話1.真空熔煉爐
-
826492512.真空高溫退火爐-826492513.真空感應爐-826492514.金屬單晶生長爐CGMS-3 CZ2000°C, 20g-120g826492475.超金屬多層膜磁控濺射設備750本底真空: 5×10-5Pa826490946.離子刻蝕機 LKJ-1C-100150-1000eV, 0.05-1.0mA/cm2826492687.激光沉積設備-826492688.II-型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統6×10-10mbar,290K~ 1100K826480759.TMR研髮型磁控濺射系統3´10-7 Pa,300 ~ 900 K82649268/806310.原位穆斯堡爾譜儀/MBE/SPM/聯合系統優於3×10-10mbar,STM/AFM工作溫度:15K~1200K82649191/808311.光學單晶浮區生長爐 82649191/9282
磁測量設備
1.超導量子磁強計 MPMS-71.9-400 K, 0-+7T82649271/92642.振動樣品磁強計 Model 4 HF100K-1000 K, +2.1T826490943.振動樣品磁強計 155型300K-1050K,+0.8T82649271/92644.磁轉矩儀 TRT-277K-800K,0-+1T826492385.全自動磁滯回線測量儀HG-500173K-523K;5mm:2.8T,10mm:2.5T826492386.磁天平 MB-277K-1200K,0-1.2T826492387.磁致伸縮測量儀77K-300K,0-+2.1T826492478.多功能磁性測量系統(PPMS)1.8K-400K,He3系統:0.4K-350K,14T82649271/8079
相成份、晶體結構和磁結構分析設備
1.全自動X射線衍射儀 D/Max-2400-60o-+140o82649271/92642.三軸中子衍射譜儀7.5 - 48mev, D E/E = 5%82649267
形貌、磁疇結構觀測分析設備
1.原子顯微鏡(AFM)Nanonscope Ⅲa-82649248/80702.磁力顯微鏡(MFM) Nanonscope Ⅲa-82649248/8070
超精細相互作用研究設備
1.穆斯堡爾波譜儀2K-1300 K, 0-9 T82649282/9191

獲獎及專利


獲獎
獲獎年份成果名稱獲獎類別等級獲獎人員
1980WXP-5等七種微波吸收材料中科院重大科技獎1詹文山 潘習哲 俞伯良 李裕民 寧太山 孟慶安等
1981γ-Fe2O3和包鈷亞鐵新型磁粉的研究中科院81年重大成果獎2魏玉年 黃錫成 馮遠冰 李秀英 羅河烈 孫克 張志英 龔偉
1982包鈷、包亞鐵磁粉廣東省優秀科技獎2羅河烈 孫克 章志英 龔偉 黃錫成 馮遠冰 李秀英
1982年產30噸鹼法磁粉的中型試驗廣州市科委82年科技獎1魏玉年 黃錫成 馮遠冰 李秀英 羅河烈 孫克 潘習哲
198229Mb+-片可換磁碟組中科院82年重大成果獎與計算所 化學所合作 物理所羅河烈 黃錫成
1983鐵-鉻-鈷-和鐵-鉻-鈷- 永磁合金的磁性、穆斯堡爾效應和鐵磁共振北京市成果獎3李德新 林文桂 李國棟 北京市冶金所 物理所 高能所
198340T脈衝強磁場磁性測量系統中科院83年重大成果獎2楊伏明 吳永生 趙汐潮 李楚建 胡蓉仙 劉存虎
1983流態化還原制磁粉中科院83年重大成果獎2羅河烈 孫克 馮遠冰 李秀英 與化冶所合作
1984流態化還原制磁粉廣東省優秀科技獎2化冶所 廣州染化廠 物理所 羅河烈 孫克 馮遠冰
1984流態化還原制磁粉廣州市科技獎2化冶所 廣州染化廠 物理所 羅河烈 孫克 馮遠冰
1984流態化還原製備磁粉新工藝化工部年科技獎3李秀英 黃錫成
1986200MB可換磁碟組及磁碟伺服盤刻劃裝置中科院科技進步獎1羅河烈等 參加單位 計算所 化學所 物理所 上海有機化學所
1986低純度釹鐵硼第三代永磁材料(8404 8405)中科院科技進步獎1王震西 王亦忠 參加單位 電子所
1986低純度釹鐵硼第三代永磁材料(8404 8405)國家科技進步獎1物理所
1986鐵磁體磁化分佈連續--不連續變化的微磁學理論中科院科技進步獎1蒲富恪 李伯臧
1986採用磁鐵防治奶牛因鐵質異物引起奶牛死亡和淘汰的方法中科院科技進步獎3發育生物所 物理所徐孝貞 張壽恭
1987過渡元素對FeB基非晶合金結構、C物性和穩定性的影響中科院科技進步獎3詹文山 沈保根 趙見高 寧太山
1987鐵磁體磁化分佈連續--不連續變化的微磁學理論國家自然科學獎3蒲富恪 李伯臧
1988低純度釹稀土鐵硼永磁材料國家科技進步獎1王震西 曹用景 黃永成 王亦忠 龔偉 馮敏英 高景蘭 吳宗林 丁淑嫻 趙忠仁 鄭觀澤 俞伯良 吳金華 楊先稱 電子學所
1989脈衝偏磁場作用下磁泡壁中布洛赫線的形成中科院自然科學獎3韓寶善 李婧元 聶向富 毛庭德 劉英烈 唐貴德 凌吉武 樊世勇 奚衛
1990錳基合金磁光碟薄膜性能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學獎2王蔭君 沈建祥管澤彤 唐謙 李肇輝
1991<<量和單位>>國家標準國家技術監督局2羅河烈
1992NaFeB薄帶和薄膜的磁性及結構研究江蘇省科技進步獎2南京大學 物理所 沈保根等
1993直流偏磁場和內場中硬磁疇的穩定性河北省教委科技進步獎2河北師大 物理所 韓寶善
1993布洛赫線存儲器機理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學獎3韓寶善 聶向富
1993新型亞穩態Fe3B合金的磁性和相結構中科院自然科學獎3沈保根 楊林原 顧本喜 張俊先 寧太山 胡明 沃峰 趙見高 郭慧群 崔宏如 章志英 曹蕾 楊紅
1994快淬金屬金屬基合金的磁性和穩定性中科院自然科學獎2沈保根 郭慧群 詹文山 趙見高 寧太山
1995磁處理技術在油田的應用研究中科院科技進步獎1李德新 閆海科 耿殿雨 凌啟芬 趙楊 張志東 郭淑嬌 等 (協作)
1995間隙稀土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中科院自然科學獎3沈保根 胡伯平 楊伏明 王亦忠 嚴啟偉 詹文山 等
1995稀土-鐵-硼及稀土-鐵-氮永磁材料的理論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學獎3中科院自然科學獎
1995磁處理技術在油田的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3李德新 凌啟芬 郭淑嬌 金屬所
19962:17型稀土-鐵碳化物的穩定性,磁性及穆斯堡爾譜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2李發伸、沈保根、孫吉軍、成昭華、孔麟書、王芳衛、周榮潔、詹文山、曹蕾、薛德勝、楊春力
1996低Nd快淬ndfeb合金的核磁共振及穆斯堡爾譜研究甘肅省科技進步獎2李發伸、成昭華、沈保根、毛明西、張一德、詹文山、孫吉軍、張俊先、楊春力、楊林原
1997新型稀土-鐵化合物的結構、相結構磁性及超精細相互作用葉企孫獎沈保根 成昭華
1998低溫和強磁場下的超高壓裝置和應用於固體物理研究中科院科技進步獎3韓翠英 唐棣生 趙德啟 解思深 吳裕生
2005新型稀土鐵基納米晶永磁材料的磁性北京市科學技術獎1
沈保根 成昭華 張宏偉 張紹英
趙同雲
專利
專利名稱授權號主要發明人
磁光碟存儲合金材料及其製備方法88102222.0王蔭君
一種新型快速成型鐵基稀土永磁體及其製造方法90110811.4尹林
單極性磁處理裝置91206842.6李德新
高磁熱穩定性鈷改性r-Fe2O3磁粉及其製備方法92105419.X羅河烈
用於室溫到低溫下獲得超高壓的加壓裝置92239342.7韓翠英
2:19(3:29)相稀土鐵氮(碳)化物永磁體及其製備方法93112822.6楊伏明
3:39相稀土氮(碳)化合物永磁體及其製備方法93112022.6楊伏明
一種含鎵的稀土鐵基磁碳化物及其製備方法93105618.7沈保根
一種CoCu基摻雜的顆粒薄帶巨磁阻材料及其製備方法9400108.3李民
各向同性的磁場感測器95205934.7趙學根
用於穩流磁控靶與射頻靶共濺射的電磁兼容裝置95227894.4
具有高靈敏探頭的高分辨磁性旋轉編碼器98205666.4
用快淬的方法製備各向異性釤-鈷系列永磁材料,99107266.9閻阿如 沈保根
一種微波介質材料及其製備方法98117868.5孫 克 趙見高 李德新 林啟芬
一種利用帕爾帖效應實現單晶生長控制的辦法00132620.1陳京蘭吳光恆 賈克昌等
一種具有大磁熵變的稀土-鐵基化合物00107446.6胡鳳霞 沈保根,孫繼榮 張西祥
一種顯微鏡樣品觀測台00252995.5韓寶善等
一種製備各向異性SmCo5永磁材料的快淬方法01124191.8閻阿如 沈保根
一種製備各向異性R Co5系列永磁薄帶的方法01130856.7張文勇 沈保根 閻阿如 張紹英
具有疊層鐵磁層的釘扎薄膜02293463.4代 波 蔡建旺,賴武彥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2006年)
2006年主辦與協辦的學術會議
會 議 時 間
會 議 名 稱
會 議 地 點
人 數
2006.7.31-8.2
第三屆散裂中子源多學科應用研討會
北京
220
2006.11.12-15
第一屆中美中子散射技術研討會
北京
160
2006.5.12-15
第五屆全國磁性薄膜與納米磁學會議
蘇州
130
2006.9.15-17
中國物理學會2006年秋季會議磁學分會議
北京
60
2006年實驗室來訪交流人員
序 號
姓 名
國 家
身 份
來訪起止時間
來訪目的
1.
龍振強
美國
高級研究員
2006.5.4-8.4
合作交流
2.
王循禮
美國
高級研究員
2006.8.1-8.5
中子會議
3.
趙金奎
美國
研究員
2006.7.30-8.6
中子會議
4.
鮑 威
美國
教授
2006.7.28-8.4
中子會議
5.
李濟晨
英國
教授
2006.7.30-8.5
中子會議
6.
陶舉洲
美國
博士后
2006.7.30-8.3
中子會議
7.
Thom Mason
美國
高級研究員
2006.7.30-8.3
中子會議
8.
Andrew Taylor
英國
高級研究員
2006.7.29-8.3
中子會議
9.
Yasuhiko Fujii
日本
高級研究員
2006.7.30-8.3
中子會議
10.
Yukio Morii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1.
Makoto Hayashi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2.
Hirohiko Shimizu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3.
Ichiro Tanaka
日本
副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4.
Shinichi Kamei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5.
Philippe Mangin
法國
教授
2006.11.15-18
合作交流
16.
M. Latroche
法國
高級研究員
2006.9.27
順訪交流
17.
張曙豐
美國
教授
2006.2.10-14
講學
合作研究
18.
大兼幹彥
日本
助教
2006.3.25-31
合作研究
19.
大坊忠臣
日本
博士后
2006.3.25-31
合作研究
20.
張曉光
美國
教授
2006.3.31-4.17
講學
合作研究
21.
王守國
英國
助教
2006.4.8-5.8
合作研究
22.
Sebastiaan van Dijken
愛爾蘭
助教授
2006.4.8-22
講學
合作研究
23.
Young Keun Kim
韓國
教授
2006.7.22-26
講學
合作研究
24.
錢嘉陵
美國學
教授
2006.6.1-6
講學
合作研究
25.
M. Z. Butt
巴基斯坦
基金會主席
2006.6.12
訪問
26.
J.M.D.Coey
愛爾蘭
教授
2006.8.25-31
講學
合作研究
27.
王守國
英國
助教
2006.8.4-9.3
合作研究
28.
白偉武
台北
教授
2006.9.18
學術交流
29.
Graham Anderson
英國
研究生
2006.11-12
合作交流
30.
陳 豐
美國
助教
2006.12.7-2007.1.13
合作交流
31.
Rehana Shahid
巴基斯坦
講師
2006.1.1-12.31
進修博士
32.
Shamaila Shahzadi
巴基斯坦
講師
2006.1.1-12.31
進修博士
33.
Saira Riaz
巴基斯坦
講師
2006.3.1-7.30
合作進修
34.
沈 健
美國
教授
2006.5.15-5.30
學術交流
35.
沈 健
美國
教授
2006.6.25-7.5
基金答辯
2006年實驗室出訪人員
序 號
姓 名
出訪國家或地區
出訪時間
出訪目的
1.
王芳衛
日本
2006.1.23-1.28
會議交流
2.
王芳衛
法國
2006.10.9-11.4
合作研究
3.
何倫華
瑞士
2006.11.14-11.23
合作研究
4.
張俊榮
瑞士
2006.11.14-11.23
合作研究
5.
梁天驕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6.
梁天驕
英國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7.
梁天驕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8.
賈學軍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9.
賈學軍
美國
2006.10.15-10.20
國際會議
10.
賈學軍
英國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11.
賈學軍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12.
殷 雯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13.
殷 雯
英國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14.
殷 雯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15.
王希龍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16.
王希龍
英國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17.
王希龍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18.
魏紅祥
美國
2006.12.31-2007.1.15
國際會議
19.
韓秀峰
美國
2006.12.31-2007.1.15
合作交流
20.
韓秀峰
芬蘭
2006.11.21-25
合作交流
21.
韓秀峰
巴基斯坦
2006.3.11-17
國際會議
22.
豐家峰
愛爾蘭
2006.11-2007. 4
合作交流
23.
杜關祥
芬蘭
2006.10.14-27
合作交流
24.
Rehana
日本東京
2006.8.20-25
國際會議
25.
胡鳳霞
香港
2006.10.1-2006.12.31
合作研究
26.
成昭華
美國
2006.3.1-18
學術會議
27.
成昭華
韓國
2006.5.17-21
國際會議
28.
孫 陽
日本
2006.8
國際會議
29.
李慶安
美國
2006.9.11-12.31
合作交流
30.
吳光恆
香 港
2006.11-12
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