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
陳姓
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胡公
據說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通志‧氏族略》。
據說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據說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后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后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后,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據說也是出自河南,據資料記載,北魏孝文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莆田仙游,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江南西道南康縣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后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后,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蘇省、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全球約達9800多萬之眾。
陳氏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據說陳氏入粵,是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丹陽縣誌·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丹陽縣誌·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處於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島與台灣島之間,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1970年)。琉球群島於我國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國,歸附於明朝,成為一個藩屬國。明太祖為了便於琉球的朝貢和彼此的貿易往來,便賜給這個小國許多艘大海船,並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些姓氏即:梁、鄭、金、蔡、毛、陳、林、曾、高、吳、李、阮、沈、魏、田、王、馬、錢、翁、穆、韓、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暹羅(泰國)、滿刺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陳氏有:陳康、陳泰、陳耀、陳義、陳武、陳賦、陳繼榮、陳繼成、陳繼章、陳繼茂、陳貴、陳富、陳華、陳榮、陳浩、陳文鑒、陳爵、陳宜、陳詔、陳營等。他們在琉球國定居多年,並世代擔任琉球國的大使、通事、大夫、長史、火長等要職。所以《久米村系家譜·陳氏家譜》載:”陳氏之稱閩人也,蓋永樂年間遷中山國三十六姓唐榮,以備出使之先。
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汝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一帶。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
東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堂號
總堂號:潁川堂
分堂號:三恪堂,孝思堂,報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維德堂,尊親堂,三知堂,三相堂,三槐堂,三德堂,五雲堂,仁趾堂,仁讓堂,介福堂,文星堂,文圃堂,文會堂,文蔚堂,文笵堂,六望堂,世德堂,永和堂,永思堂,永睦堂,永譽堂,有歸堂,同德堂,延慶堂,名賢祠,安定堂,安雅堂,如在堂,如德堂,孝義堂,佑啟堂,良善堂,奉先堂,忠義堂,尚義堂,尚德堂,金魚堂,金蘭堂,怡善堂,怡怡堂,宜爾堂,承本堂,奎煥堂,映山堂,星聚堂,思成堂,思孝堂,思敬堂,重華堂,重德堂,追遠堂,衍慶堂,恆慕堂,時思堂,訓行堂,培本堂,培德堂,著易堂,萃和堂,萃倫堂,萃渙堂,萃賢堂,推己堂,崇正堂,崇本堂,旌義堂,惟善堂,惇倫堂,晝錦堂,敬序堂,敬愛堂,貽安堂,遺忠堂,遺風堂,詒谷堂,敦本堂,敦厚堂,敦睦堂,敦德堂,敦誼堂,道榮堂,淵源堂,瑞玉堂,慎思堂,慎德堂,義門堂,福田堂,源遠堂,聚奎堂,聚原堂,聚德堂,團蔭堂,毓慶堂,鳳和堂,禎華堂,賚善堂,僾肅堂,德星堂,德雍堂,餘慶堂,慶餘堂,燕貽堂,翰文堂,樹本堂,積善堂,積慶堂,篤慶堂,錫慶堂,濟美堂,禮行堂,雙桂堂,彝敘堂,彝倫堂,懷義堂,耀祖祠,繼述堂,顧予堂(共124個)
● 四言通用聯
元龍豪氣;華岳希夷。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三國·陳登,字元龍,有威名。許汜言:“元龍湖海之士,豪氣未除。”下聯典出五代·陳摶,隱居華山,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潁水淵源。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陳寔,為太丘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世人稱為“陳太丘”。
名高七彥;才擅六奇。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漢·陳琳,為“建安七子”之一。下聯典出漢·陳平,六齣奇計,助高祖得天下。
投轄留客;懸榻待賢。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西漢·陳遵好客,常將客人車軸上的銷釘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聯典自東漢·陳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設一榻,穉去則將榻懸起。
昌期五世;望重三君。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左傳·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於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並於正卿’。”下聯典出東漢·陳寔,與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
濟時偉略;經國文章。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漢·陳琳,為曹操書記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下聯典出東漢·陳登,具豪氣,有濟時偉略。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下聯典出舜之後媯滿,周初封於陳,春秋陳國,建於潁川(今河南省淮陽一帶)。下聯典出東漢·陳寔,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
潁水流芳;敦睦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陳寔之子陳紀、陳諶,二人才德俱優。
慈訓杖下;懿範堂前。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陳堯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擊咨,后堯咨政績顯著。陳安節之妻王氏以厚貲嫁小姑,鄉人稱為“陳堂前”。
蘇城世澤;四勿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陳氏宗祠“四勿堂”堂聯。
繩其祖式;貽厥孫謀。
——佚名撰台灣省金門縣陳氏家廟聯
● 六言通用聯
鼎甲綿綿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陳文忠、陳文肅兄弟,先後中狀元。下聯典指明代狀元陳安、陳循、陳謹等。
● 七言以上通用聯
振興中華,蘇城世澤;源遠流長,四勿家聲。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陳氏宗祠新編“四勿堂”堂聯。
高隱獻詩,唐祖稱善;少年博學,張華惜才。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五代南唐詩人陳貺,居廬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辭。下聯典出魏、晉間史學家陳壽。
義聚三千餘人,世間第一;居同五百多載,天下無雙。
——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州義門陳氏宗祠聯
宰揭仕深,祖澤培基數百載;分蒲葉茂,孫支耀振萬千秋。
——佚名撰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陳姓宗祠聯
此支陳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縣遷徙廣東的陳氏分支。
名稱:萬安陵石刻 地點:江蘇南京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1988年 | 名稱:聖井 地點:浙江長興 保護級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11年 | 名稱:陳家祠堂 地點:廣東廣州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1988年 |
萬安陵石刻 | 聖井 | 陳家祠堂 |
名稱:陳嘉庚墓 地點:福建廈門 保護級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1988年 陳嘉庚墓 | 名稱:陳家祠堂 地點:湖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保護級別: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1996年 陳家祠堂 | 名稱:陳鵬年墓 地點:湖南湘潭 保護級別: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19年 陳鵬年墓 |
名稱:陳士傑墓 地點:湖南衡陽 保護級別:湖南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19年 陳士傑墓 | 名稱:虎踞陳家大屋 地點:湖南株洲 保護級別: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19年 虎踞陳家大屋 | 名稱:陳廷敬故居 地點:山西晉陽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13年 陳廷敬故居 |
陳姓始圖騰
江州義門堂陳氏字輩:“開國萬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為忠孝,心良必自新,強易催風照,勤起聚龍兵”。
昆陵陳氏字輩:“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延承繼”。
桂城陳氏字輩:“初秀齊原安福壽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國芳懋必昌疇范彝倫敘貽謀蔚後起繩下迪前光”。
湘鄉陳氏字輩:“翼道傳經崇對啟緒瑞煥列星秀鍾南楚俊彥鼎升鴻才軒奉本茂支蕃典敦禮敘”。
上湘石獅江陳氏字輩:“義門敦孝友星垂集賢良奕世齊增慶宗功裕遠規模昭令緒雍睦振家綱穎上千年澤湘南百襈芳”。
義門陳氏字輩:“禮樂家聲振詩書世澤長天才榮及第道學永傅芳開泰祥光運三元煥日新金章華國正長發萬年興”。
中湘白吒陳氏德星堂字輩:“世守祖訓茂本培元家聲克振令德方新篤生吉士秀啟賢昆澤傅仁里慶集義門五倫有敘奕代相親”。
中湘栗塘陳氏穎川堂字輩:“俊英祖錫顯達揚宗培元樹德本立道生賢哲繼起孝友克敦長延世澤永振家聲”。
義門陳氏傅義堂字輩:“兆正文章時發光昌祖功吉慶世澤悠長”。
中湘陳氏聚星堂字輩:“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
濡須陳氏大邱堂字輩:“祖居紹興祥世代傅賢良德業原來茂豫知慶澤長書田耕有祿義利積盈倉孝友家能正寬仁國以昌”。
陽城(今山東滕州市)“意翠玉風泰生震官林”。
陳氏八修紹德堂字輩:“兆自清時立一經祖德傅詩書延世澤忠孝紹前賢”。
全椒陳氏字輩:“德大開宏業家榮其俊英”。
光州(今河南信陽市)固始縣陳氏字輩:“元相福貴長明登萬事華賢良安定國忠厚爭傳家”。
江州義門陳氏世系表,詳細記載了陳朝滅亡之後,陳叔明隨其兄陳後主(叔寶)一起遷往長安,其後世陳伯宣遷往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始祖,繁衍生息了十九代的大致情況。
陳氏兆祥宗譜,著者待考,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
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書名據版心題。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河北阜平陳氏宗譜,(清)陳嘉謨修,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阜平陳氏宗譜不分卷,(民國)陳繼瑄、陳繼秸等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象山陳氏眷房譜一卷,(清)馬渭濱纂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下沈陳氏房譜一卷,(清)史雨軒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贛湘、蘇浙、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陳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陳姓大約有4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5%,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純增長率高達40%。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5.4%,其次分佈於廣東、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為陳姓第一大省約佔陳姓總人口的20%。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皖魯、贛閩粵湘兩大塊陳姓人口聚集地區,陳姓聚集重心開始裂解,向東、向南分離。
據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陳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戶籍人口數量達0.633億人。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該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陳姓在宋《百家姓》中繼“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之後位列第十,在中陳姓人口分布圖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中國陳姓人口高達七千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而在全球,陳姓更是所有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據初步完全統計,全球陳姓人口約達9800多萬之眾,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里,有著名的“陳林半天下”之稱。
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提供的1982年全國人口萬分之五的隨機抽樣資料和1970年台灣省出版的《台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佈》一書,所得出的以人口多少為序的“新百家姓排列”,據不完全統計,陳姓在中國眾多的姓氏當中,若按照人數的多寡來算,約佔漢族人口的4.53%,位於李、王、張、劉諸姓之後,位居中國第五大姓之列,人口已超過5000萬。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陳姓人口由420萬激增到5400萬,增長了近13倍。陳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000年中陳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福建三省,大約佔陳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廣東為當代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14.7%,占省總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台灣(1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陳姓、以南多陳姓的分佈局面。長江以南形成了粵閩和浙蘇兩個陳姓高聚集中心,然後向西梯度地減少,形成長江流域陳姓分佈區。北方地區形成河南山東經渤海連接東北三省的陳姓分佈帶。
陳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廣東東部、福建、江浙、四川東南,每平方公里的陳姓人口達到15.2人以上,尤其在閩粵的漳州和潮州地區、上海、浙江東北,每平方公里的陳姓人口在23人以上。陳姓分佈密度最高的(15.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5.6%,陳姓人口大約947萬;11.4—15.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7%,陳姓人口大約1024萬;3.8—11.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0.9%,陳姓人口大約2935萬;不足3.8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4.8%,陳姓人口大約529萬。
陳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表明:陳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台灣、福建東南,陳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4%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0.9%。然後,向西北方向比例逐漸地減少,在東起浙江東部向西南至廣東南部寬100公里的地帶上,陳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9.5%—11.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再向西北,在東起浙江杭州灣向西南至廣東雷州半島前寬120—200公里的地帶上,此比例在7.6%—9.5%,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再向西北,在東起江蘇南部向西南至廣東雷州半島直至海南寬200—300公里的地帶上,此比例在5.7%—7.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在東起江蘇北部向西至四川盆地、雲南東部,向南至廣西的廣闊地帶上,此比例在3.8%—5.7%,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6.1%。雲南西部、西川西部、青海東部、陝甘寧、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東部、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新疆西北,此比例在1.9%—3.8%,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0.7%。青海湖以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內蒙古大部,此比例在1.9%以下,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4.7%,其中比例在1%以下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2%。
國內名人
秦朝
陳勝: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兩漢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史記》稱之為陳丞相。
陳湯:西漢大將。
陳寔: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琳: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東漢末年將領、官員。
陳宮:東漢末年呂布帳下首席謀士。
三國
陳群: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陳震: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晉朝
陳壽: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
南北朝
陳叔寶:南朝最後一位皇帝。
陳慶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仁威將軍。
陳忻:南北朝時期,北周驃騎大將軍。
唐朝
玄奘:本名陳禕,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陳碩真:一作陳碩貞,唐代浙東農民起義軍女首領。
陳子昂: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兩宋
陳堯佐:北宋宰相、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度使陳堯咨之兄。
陳堯咨:宋代官員、書法家,陳省華第三子,陳堯叟、陳堯佐弟。
陳文龍:南宋官員,抗元名將,民族英雄。
陳瓚:南宋抗元將領,民族英雄。
陳亮:南宋思想家、文學家。
元朝
陳友諒: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定:元末忠臣,與元人柏帖木兒、迭里彌實並稱”閩三忠“。
明末清初
陳明遇:明末清初時江陰之戰中“抗清三公”之一,民族英雄。
陳洪綬: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
陳圓圓:吳中名優,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
陳確:明末清初思想家。
陳永華:明鄭時期將領。
陳子龍: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學者。
陳忱:明末清初小說家。
陳維崧:明末清初詞人、駢文作家,陽羨詞派領袖。
陳恭尹:清初詩人,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著有《獨漉堂全集》。
清朝
陳潢:清朝治河名臣。
陳廷敬:清代大臣、學者。
陳宏謀:中國清朝中期政治人物,輯有《五種遺規》。
陳端生:清代彈詞女作家、詩人。
陳修園:中國清代醫學家。
陳豫鍾:清代學者、書畫篆刻家,為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一。
陳鴻壽:清代書畫家、篆刻家。
陳壽祺:清代儒學家,著有《左海全集》。
陳文述:清代詩人,在京師與楊芳燦齊名,時稱“楊陳”,著有《碧城詩館詩鈔》、《頤道堂集》等。
陳沆: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陳連升:清朝愛國將領。
陳化成:清朝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陳喬樅:清朝著名儒學家,為著名儒學家陳壽祺之子。
陳介祺:清代金石學家。
陳開:清代廣東天地會首領。
陳玉成: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得才:太平天國將領,封扶王。
陳寶箴: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幹,地方督撫中唯一傾向維新變法的實權派風雲人物。
近代
陳獨秀: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
陳延年: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為中國解放革命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陳天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省新化縣榮華鄉栗樹鳳陽坪人,華興會創始人之一,中國同盟會會員,清末的革命烈士。
陳作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陳啟沅:近代愛國華僑、著名民族企業家、蠶學家、慈善家。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創始人之一。
陳虯: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中國最早的新式中醫學校創辦人,戊戌變法前和湯壽潛(字蟄仙)合稱“浙東二蟄”,和陳黻宸、宋恕合稱“東甌三傑”。
陳銘樞: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民革的創始人之一;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將,鐵四軍的元老。
陳宦:北洋軍閥將領。
陳果夫: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陳果夫及其弟陳立夫與蔣介石關係密切,有“二陳”、“CC系”之稱。
陳立夫:中國國民黨政治家。
陳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國共內戰時期的重要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陳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
陳錫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陳再道: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陳奇涵: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陳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代著名將領。
陳三立: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陳一白:中國空軍無線電通訊先驅,抗日愛國將領。
陳布雷:著名評論家,被稱為蔣介石之文膽。
陳樹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
陳寶泉:中國近代教育家。
陳友仁:國民政府外交官。
陳炯明:粵系軍事將領,中華民國時期軍政代表人物之一。
陳濟棠:粵系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
陳其美: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同盟會元老、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
陳誠:中國國民黨政治家,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台灣地區“行政院長”。
陳潭秋:無產階級革命家。
陳昌浩: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陳楨: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陳嶸:中國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樹木分類學家,中國近代林業的開拓者之一。
陳煥鏞:植物學家,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首任所長。
陳光甫:中國近代銀行家、旅遊業創始人。
陳序經: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
陳嘉庚: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陳垣: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現代
陳希: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長(院長)。
陳敏爾: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
陳寅恪: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被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慕華:無產階級革命家。
陳景潤:中國著名數學家。
陳省身: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陳述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江西萍鄉人,地理學家、地圖學家、遙感地學專家。
陳世驤:中國著名昆蟲學家。
陳邦傑:中國苔蘚植物學研究的奠基人。
陳克恢:藥理學家,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創始人。
陳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陳植:著名林學家,造園學家,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是中國傑出的造園學家和現代造園學的奠基人,與陳俊愉院士、陳從周教授一起並稱為“中國園林三陳”。
陳六使:著名南洋企業家、慈善家、華僑領袖。
陳丹青:著名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陳水扁:中國台灣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
陳冠希:中國香港演員。
陳十三:亞視著名“鬼才”編劇。
陳碩修:中國香港演員、節目主持人。
陳慧嫻:中國香港女歌手。
陳百強:中國香港歌手、演員。
陳慧琳:中國香港女歌手
陳啟泰:中國香港主持人、演員、歌手。
陳秀雯: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主持人。
陳曉東:中國香港歌手。
陳家欣(泳兒):新加坡歌手。
陳妙瑛:中國香港女演員。
陳忠和:國家女排主教練。
陳可辛:中國香港導演、監製、編劇、演員。
陳嘉上:中國香港電影導演。
陳玉蓮: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
陳士駿:華裔美籍企業家,為網路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的創辦人之一。
陳建州:中國台灣影視男演員、主持人。
陳信宏:中國台灣歌手。
陳喬恩:華語影視女演員、主持人、歌手。
陳東:中國電影界知名導演。
陳寶國:中國影視男演員。
陳道明: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廣電總局頒發優秀電影表演藝術家,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陳佩斯:國家喜劇演員。
陳坤: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
陳曉旭: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商人 。
陳曉:中國內地男演員。
陳鈺琪: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陳明:中國內地女歌手。
陳冰:中國流行樂女歌手、影視演員。
陳楚生:中國內地流行男歌手,演員,原創音樂人,全國青聯委員,海南省青聯常委,奧運火炬手。
陳赫: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主持人。
陳羽凡:中國內地組合羽·泉成員、音樂製作人。
陳奕迅:中國香港流行樂男歌手、演員 。
陳平:筆名三毛,中國台灣女作家 。
陳偉霆:男歌手、演員、主持人
國際名人
越南
陳日照:越南陳朝創建者開國皇帝。
陳麗春:越南共和國第一夫人。
陳文香:越南共和國總統。
陳德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
陳大光:越南前國家主席。
陳國旺:越共中央常務書記。
陳錦秀:越共中央檢查委員會主任。
陳青敏:越共祖國陣線中央委員會主席。
泰國
陳乍侖:泰國國會下議院副議長。
陳裕才:前泰國國會主席,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陳國光:泰國樞密院大臣。
旺蒼·三詩:中文名為陳其文,泰國第48屆國會主席。
僑素·參蒲塔:中文名為陳偉僑,彭世洛市前市長,原泰國國務院發言人、事業部秘書。
阿南·班雅拉春:中文名陳阿南,泰國政治家,原泰國總理。
比里·帕儂榮:中文名陳家樂,泰國政治家,泰國總理。
印尼
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又名陳希德,印度尼西亞政治家,印度尼西亞前總統(1999年-2001年)。
菲律賓
陳顯達:菲律賓總統府馬拉坎南宮發言人。
韓國
陳懿鍾:韓國政治人物,大韓民國第8、9、11、12屆國會議員,前大韓民國國務總理。
新加坡
陳振聲:新加坡貿工部長,行動黨第二助理秘書長.
陳慶炎:新加坡總統。
帛琉
陳·以利亞:帛琉副總統。
秘魯
何塞·安東尼奧·陳:秘魯部長會議主席、教育部長,教育家,聖馬丁·德·波雷斯大學前任校長。
蘇利南
陳亞先:前蘇利南總統兼總理。
其他
陳蘭伯:蘭芳共和國開國領導人,名譽總長(總統)。
義門陳氏
義門陳屬“舜裔之大宗,潁川之一脈,唐宋江南之盛族”。義門陳氏曾創下3900餘口、歷15代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家族奇觀。也正因此,義門陳氏先後歷經3個朝代,共收到9位皇帝的27次旌表。宋仁宗時期,義門陳氏分成了291庄,星散於全國72州郡的144個縣。
政權名稱 | 存在時間 | 創始人 | 在位帝王 |
南朝陳 | 557-589年 | 陳霸先 | 陳文贊、陳道譚、陳霸先、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 |
陳漢 | 1360-1364年 | 陳友諒 | 陳友諒、陳理 |
越南陳朝(統一越族、統一越南地區) | 1225年-1400年 | 陳煛(陳日照) | 陳煚、陳晃、陳昑、陳烇、陳奣、陳旺、陳暤、陳日熞、陳暊、陳曔、陳晛、陳顒 |
后陳朝 | 1407年-1413年 | 陳頠 | 陳頠、陳季擴 |
其它政權(軍閥割據) | 陳勝、陳豨、陳景、陳瞻、陳雙熾、陳碩真、陳吊眼、陳空崖、陳鑒湖、陳開、陳萬、陳安、陳近南 |
國家/地區名稱 | 在任時間 | 姓名 | 職位級別 |
蘇利南 | 1980年 | 陳亞先 | 總統兼總理 |
塞席爾 | 1976年 | 陳文咸(詹姆斯·曼卡姆) | 首任總統 |
蘭芳共和國 | 1777年 | 陳蘭伯 | 首任總制 |
南越 | 1964年、1975年 | 陳文香 | 總理、總統 |
南越 | 1950年-1952年 | 陳文友 | 南越第三任總理 |
南越 | 1969年到1975年 | 陳善謙 | 南越總理 |
越南 | 1997年2002年再次當選 | 陳德良 | 國家主席 |
秘魯 | 2010年 | 陳·何塞 | 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
新加坡 | 2011年 | 陳慶炎 | 總統 |
印度尼西亞 | 1999年-2001年 | 陳·瓦希德 | 總統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80年代90年代 | 陳仲民 | 總理 |
帛琉 | 陳·以利亞 | 副總統 | |
韓國 | 1983年10月~1985年 | 陳懿鍾 | 總理 |
台灣地區 | 陳誠 | 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 | |
台灣地區 | 陳水扁 | 台灣地區領導人 | |
泰國 | 陳·阿南·班雅拉春 | 總理 | |
泰國 | 陳·比里·帕儂榮 | 總理 |
朝代 | 執政官職名字 |
漢朝 | 東漢宰相太傅陳藩 東漢宰相司空陳球 東漢宰相尚書令陳忠 東漢宰相司空陳寵 西漢宰相御史大夫陳萬年 中國十大賢相之一西漢陳平 |
宋朝 | 北宋名相陳恕 北宋狀元宰相陳堯叟 北宋名相陳堯佐北宋名相陳執中陳恕之子 宋朝宰相陳旭 宋朝宰相陳過庭 南宋詩人宰相陳與義 同知樞密院事陳誠之 宋朝宰相陳康伯 南宋宰相陳俊卿 宋朝宰相陳騤 宋朝宰相陳自強 宋朝宰相陳貴誼 陳卓同簽書樞密院事 宋朝宰相陳韡 宋朝宰相陳宗禮 陳合同簽書樞密院事 抗元狀元宰相陳文龍 宋朝宰相陳宜中 宋朝宰相太師陳宗召 宋朝宰相樞密使秀國公陳升之 宋朝宰相參知政事陳彭年 名相陳省華堯叟堯咨堯佐父 北宋名相維護統一的陳洪進 |
元朝 | 元朝宰相陳天祥 元朝宰相陳祖仁 元朝宰相陳敬伯 元朝宰相陳秉 |
唐朝 | 唐末宰相陳儒 唐朝名相陳叔達 唐朝名相陳希烈 唐朝名相陳夷行 唐朝宰相太師穎川王陳敬瑄 唐末宰相太尉陳少游 |
明朝 | 明朝宰相戶部尚書大學士陳山 明朝參知政事宰相陳亮 明朝名相陳以勤 明朝名相陳於陛 明朝首輔宰相陳循 明朝首輔宰相陳演 明朝首輔宰相陳文 明朝宰相陳子壯 |
清朝 | 陳泰國史院大學士寧南靖寇大將軍戶部尚書 陳名夏弘文院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太保 陳之遴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 陳廷敬文淵閣大學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明史總裁官 陳世倌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 陳大受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 陳宏謀東閣大學士 陳孚恩軍機大臣刑部尚書 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官俊 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遠龍 內閣大學士陳寶琛 |
三國魏朝 | 三國魏朝宰相司空陳泰三國魏朝宰相司徒陳矯三國魏朝名相陳群 |
南朝齊 | 南朝齊太尉陳顯達南朝齊宰相陳霸先(最後自己稱帝了,陳武帝) |
其它朝代 | 西晉太傅陳騫北宋太尉狀元陳堯咨西晉太尉陳准新朝權臣嘉威侯陳遵北朝宰相司徒陳建 |
次序 | 謚號 | 名 | 在位時間 | 年數 | 備註 |
1 | 齊太公 | 田和 | 前404年—前384年 | 21 | 前386年,被周安王列為諸侯 |
2 | 齊侯剡 | 田剡 | 前383年—前375年 | 9 | |
3 | 齊桓公 | 田午 | 前374年—前357年 | 18 | |
4 | 齊威王 | 田因齊 | 前356年—前320年 | 37 | 前334年,稱王 |
5 | 齊宣王 | 田辟疆 | 前319年—前301年 | 19 | |
6 | 齊湣王 | 田地 | 前300年—前284年 | 17 | 前288年,稱東帝,不久去帝號 |
7 | 齊襄王 | 田法章 | 前283年—前265年 | 19 | |
8 | 齊王建 | 田建 | 前264年—前221年 | 44 | 前221年,秦滅齊 |
國家政權名稱 | 時期 | 建立者之一姓名 | 擔任最高職務 |
中華民國 | 1933-1934 | 陳銘樞 | 擔任代理國民政府台灣地區行政機構代院長,國民政府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副院長,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廣東省政府主席,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兼代理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革命軍右翼集團軍總司令,一手創辦十九路軍,任十九路軍司令 |
陳友仁 | 1926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1年被選為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委員,先後任廣州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3年參加福州事變,任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長。 |
姓名 | 領導職位 | 級別 | 榮譽(貢獻) |
陳獨秀 | 共產黨主要創始人 | 中央政治局常委 |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 《新青年》雜誌創始人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書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陳望道 | 中共創始人之一 | 倡導拉丁新文字運動 發起成立“上海語文學會” 發動“大眾語運動” 共產黨上海地區早起發起人 | |
陳潭秋 | 中共創始人之一 | 創建中國共產黨 中共一大代表 中共武漢地區領導人 | |
陳公博 | 中共創始人之一 | 陳公博對於舊小說依然陳公博情有獨鍾,日間背讀四書五經,晚間閱盡廣州能夠得到的小說。為了證實小說里的事實,他又迷上了歷史書籍。先是讀《通鑒輯覽》和《易知錄》,隨後嫌綱鑒紀事過於簡單,便去翻讀二十四史。在閱讀順序上,也是跟著閱讀小說的需要走。 | |
陳雲 | 副總理,商業部部長,黨的傑出的經濟工作領導人 | 中央政治局常委 |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 |
陳永貴 | 副總理 | 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澤東號召全國要“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因此成為全國的榜樣。 | |
陳慕華 | 副總理(原國務委員) | 聯合國“莫里斯·佩特”獎 古巴“安娜·貝當柯爾德”勳章 第十屆“宋慶齡樟樹獎” 母親水窖”十年感動人物 ”中國兒童慈善30年感動人物 | |
陳毅 |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副總理 | 新四軍軍長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 上海市市長 |
陳國政權
次序 | 謚號 | 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身份 | 備註 |
1 | 陳胡公 | 滿 | 前1045年—前986年 | 在位60年 | 開國君主 | 虞舜之後,周武王滅商之後封於陳 |
2 | 陳申公 | 犀侯 | 前985年—前961年 | 在位25年 | 胡公之子 | |
3 | 陳相公 | 皋羊 | 前960年—前939年 | 在位23年 | 申公之弟 | |
4 | 陳孝公 | 突 | 前938年—前905年 | 在位34年 | 申公之子 | |
5 | 陳慎公 | 圉戎 | 前904年—前855年 | 在位50年 | 孝公之子 | |
6 | 陳幽公 | 寧 | 前854年—前832年 | 在位23年 | 慎公之子 | |
7 | 陳釐公 | 孝 | 前831年—前796年 | 在位36年 | 幽公之子 | 又作陳僖公 |
8 | 陳武公 | 靈 | 前795年—前781年 | 在位15年 | 釐公之子 | |
9 | 陳夷公 | 說 | 前780年—前778年 | 在位3年 | 武公之子 | |
10 | 陳平公 | 燮 | 前777年—前755年 | 在位23年 | 夷公之弟 | |
11 | 陳文公 | 圉 | 前754年—前745年 | 在位10年 | 平公之子 | |
12 | 陳桓公 | 鮑 | 前744年—前707年 | 在位38年 | 文公之子 | |
13 | 陳廢公 | 佗 | 前707年─前706年 | 在位8月 | 桓公之弟 | 殺太子免自立;《史記》誤為厲公 |
14 | 陳厲公 | 躍 | 前706年—前700年 | 在位7年 | 桓公之子 | 《史記》誤為利公 |
15 | 陳庄公 | 林 | 前699年—前693年 | 在位7年 | 厲公之弟 | |
16 | 陳宣公 | 臼 | 前692年—前648年 | 在位45年 | 庄公之弟 | 周惠王娶其女為後 |
17 | 陳穆公 | 款 | 前647年—前632年 | 在位16年 | 宣公之子 | |
18 | 陳共公 | 朔 | 前631年—前614年 | 在位18年 | 穆公之子 | |
19 | 陳靈公 | 平國 | 前613年—前599年 | 在位15年 | 共公之子 | |
20 | 夏征舒 | 征舒 | 前599年 | 在位數月 | 宣公曾孫 | 媯西(少西)之孫、媯御(御叔)與夏姬之子,自立為君,遭楚莊王討死 |
21 | 陳成公 | 午 | 前598年—前569年 | 在位30年 | 靈公之子 | |
22 | 陳哀公 | 弱 | 前568年—前534年 | 在位35年 | 成公之子 | |
23 | 陳君留 | 留 | 前534年三月至十一月 | 在位9月 | 哀公之子 | 逃往鄭國。楚滅陳 |
楚治5年 | 前533年—前529年 | (5年) | (楚以穿封戌為陳公) | |||
24 | 陳惠公 | 吳 | 前529年—前506年 | 在位24年 | 哀公之孫 | 復國,追前533年為元年 |
25 | 陳懷公 | 柳 | 前505年—前502年 | 在位4年 | 惠公之子 | |
26 | 陳湣公 | 越 | 前501年—前478年 | 在位24年 | 懷公之子 | 前478年,楚復滅陳 |
2019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陳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5位。
2021年,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中,陳姓人口排在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