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腎病

尿酸性腎病

尿酸性腎病是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腎臟損害。血中尿酸濃度呈過飽和狀態,尿酸沉積於腎組織而引發的腎損害。高尿酸血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有關,繼發性可能與腎病、血液病、藥物等有關。本病的典型癥狀為少尿、無尿、噁心、嘔吐、嗜睡、腰痛、水腫、血尿等。主要的治療措施包括一般治療、對症治療和藥物治療,或者替代治療、手術治療。本病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腎衰竭,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本病經治療,可改善預后,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治癒。

就診科室


● 腎內科、風濕免疫科或內科

病因


● 由於尿酸生成和(或)排泄障礙均可導致高尿酸血症,血液中尿酸濃度呈過飽和狀態,尿酸沉積於腎組織導致尿酸性腎病。高尿酸血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有關;繼發性可能與以下情況有關:
● 腎功能不全。
● 慢性鉛中毒。
● 血液系統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 化療藥物所致大量細胞破壞。
● 嚴重癲癇持續狀態。
● 中暑的熱射病期。

癥狀


● 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腎臟損害包括急性尿酸性腎病、慢性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病,三者可互有重疊。本病起病隱匿,臨床早期多無明顯癥狀。

急性高尿酸腎病

● 突發少尿或無尿。
● 洗肉水樣尿
● 排尿痛

慢性尿酸鹽腎病

● 慢性尿酸鹽腎病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女性少見且多見於絕經期后。患者多伴有痛風關節炎和痛風石。可有以下表現:
● 輕微單側或雙側腰痛。
● 水腫。
● 排尿困難。
● 關節腫痛。

尿酸性尿路結石

● 結石細小者可無癥狀,僅在尿中見砂狀魚子樣結石;結石較大者為黃褐色,結石較大可引起腰腹痛、血尿等。

檢查


● 確診尿酸性腎病需要做尿液檢查、血尿酸測定、血生化檢測、影像學檢查等。
● 血液檢查
● ● 可以幫助了解患者血尿酸升高情況,腎功能受損嚴重者可可了解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情況,利於明確疾病診斷。
● 尿液檢查
● ● 可了解尿pH值和尿酸排泄量。尿沉渣檢查可了解尿酸結晶情況。是尿酸性腎病重要的檢查之一。
● 影像學檢查
● ● X線可了解是否有結石形成,結合B超或CT檢查可助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尿酸含量檢測、影像學檢查等診斷尿酸性腎病。一般在高尿酸血症確定以後,判斷尿酸是否生成過多十分重要對本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 患者有痛風、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惡性腫瘤病史,或化療病史。
● 出現排尿困難或少尿、無尿、尿痛、水腫等癥狀。
● 尿液檢查:尿pH值<6.0,有尿酸結晶。
● 生化檢查:血尿酸>420µmol/L,女性>386.8µmol/L,即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症。
● 腎小管功能檢查:腎小管濃縮功能減退可為早期診斷本病提供佐證。
● B超:可發現腎內結石及腎皮質、髓質、腎盂的形態改變。
● X線腹部平片檢查:可為尿酸結石腎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鑒別診斷


● 尿酸性腎病需要和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相鑒別。
● 如果出現排尿異常、尿痛、水腫、乏力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不可自行診斷。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治療原則:控制嘌呤攝入,應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降低尿酸含量,改善癥狀。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一般治療

● 患病後需採取低嘌呤飲食,注意飲食平衡,禁止食用海鮮、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飲食
● 禁酗酒。
● 心、腎功能正常者應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 避免服用引起尿酸增高的藥物,如利尿劑、水楊酸鹽、乙胺丁醇、吡嗪醯胺、維生素A和環孢素等。
● 保持良好的休息。

藥物治療

● 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抑制尿酸形成,促進尿酸排泄。
● 常用的抑制尿酸形成的藥物有別嘌醇、非布司他等。
● 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有苯溴馬隆、丙磺舒等。
● 鹼化尿液可選用口服碳酸氫鈉。

替代治療

● 對急性高尿酸血症性腎病,慢性高尿酸血症性腎病,尿酸結石腎病所致的急性腎衰竭和慢性腎衰竭,可做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有利於緩解病情或改善病情。

手術治療

● 對尿酸結石形成,引起梗阻性腎病者,若藥物治療無效,可採取手術取石或超聲碎石、排石治療等。

危害


● 尿酸性腎病如果未及時治療可併發尿路梗阻、腎衰竭等嚴重疾病,威脅患者的生命。

預后


● 治療效果與是否及時治療、病情的嚴重程度等有關。
● 除重症患者外,一般經過積極治療,治療效果較好。
● 重症患者或晚期患者,治療效果較差,可因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預防


● 合理飲食避免高嘌呤類和長期高果糖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
● 應限制飲酒或戒酒。
● 避免應用可致血尿酸升高的藥物:如利尿劑、水楊酸鹽、乙胺丁醇、吡嗪醯胺、維生素A和環孢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