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注漿灌注樁

建築領域中的注漿工藝

后注漿灌注樁,就是利用鋼筋籠底部和側面預先埋設的注漿管,在成樁后2-30天內用高壓泵進行高壓注漿,漿液通過滲入、劈裂、填充、擠密等作用與樁體周圍土體結合,固化樁底沉渣和樁側泥皮,起到提高承載力、減少沉降等效果。后注漿技術包括樁底后注漿、樁側后注漿和樁底、樁側複式后注漿。

工藝


◎在孔底設置注漿室。採用該工藝時鋼筋籠需下到樁底。
◎灌注樁成孔后,在孔內設置注漿管,注漿管的下端設出漿口,並用膠帶或塑料膜包住。出漿口的位置高出孔底30~50cm。灌注砼前先往孔底倒入碎石或塊石,使出漿口埋入碎石或塊石內,然後再進行砼灌注。
◎將注漿管固定在鋼筋籠上(鋼管或黑鐵管),出漿口採用單向截流閥並壓入樁底土中30~50cm。由於採用單向截流閥,在進行樁身砼澆注時漿液不會灌入閥內,注漿時漿液也不會迴流。
第一種方法工藝複雜,成本高,國內很少使用。第二種方法主要用於樁底加固,在國內已有過多次實驗或使用,但由於工藝過於簡單,容易發生出漿口堵塞導致注漿失敗。第三種工藝由於採用單向截流閥作出漿口,注漿成功率可達97%以上,且壓力相對穩定,注漿效果顯著。

機理


鑽孔灌注樁的后注漿基本上屬於劈裂注漿與滲透注漿相結合。所謂劈裂注漿,即壓入的高壓漿體克服土體主應力面上的初始壓應力,使土體產生劈裂破壞,漿體沿劈裂縫隙滲入土體填充空隙,並擠密樁側土,促使土體固結從而提高注漿區的土體強度。如注漿區在樁底,則漿液首先在樁底沉渣區劈裂和滲透,使沉渣及樁端附近土體密實,產生“擴底”效應,使端承力提高,如注漿區在樁側某部位,則該部位也同樣出現“擴徑”效應。從大量試樁實測資料可看出,樁底注漿后不僅樁的端承力提高了,在樁端以上5m甚至更大範圍內的樁側摩阻力也有較大提高。如果在樁側某段面注漿,同樣該斷面以上一定範圍內的樁側摩阻力也有明顯提高。

效果分析


數據對比表
數據對比表
下表為樁端進入砂層區的幾個工程中注漿樁與未注漿樁垂直承載力的對比結果。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樁底注漿的單樁極限承載力均大於未注漿的承載力,提高幅度在30%~60%;樁側、樁底同時注漿,單樁垂直承載力提高幅度更大,達到了85%。
2.樁底進入砂層越深,后注漿后單樁垂直承載力提高幅度越大。因此可以認為,當鑽孔灌注樁進入砂層一定深度時,採用后注漿效果更佳。
注漿后單樁垂直承載力的提高幅度與樁底和樁側土層性質關係極大,根據統計資料表明,在北京地區10m左右的短樁,當樁底進入中粗砂及礫石層時,採用樁底注漿工藝后,其單樁垂直承載力可提高70%~200%;福建地區樁底進入砂層的60m長樁,在樁底注漿后承載力可提高80%~90%;天津地區樁底進入粉細砂層的40~60m中長樁,在樁底注漿后承載力可提高20%~40%。所以說,在砂層區,採用樁底注漿工藝,可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施工問題


1、壓漿管和出漿口
實踐表明:壓漿管宜用鍍鋅鋼管或黑鐵管,直徑可採用Φ2.5cm或Φ3.0cm。對於超長樁,考慮到管內摩阻力對壓力的影響,可考慮採用Φ3.0cm或Φ3.8cm。出漿閥以單向截流閥為佳,實踐證明採用該出漿閥后注漿成功率達96%以上。
2、注漿壓力、速度
從理論上講,只要漿液能注入土中,宜用低壓、慢速注漿,這樣可以讓漿液在樁底或樁側較均勻滲透和緩慢刺入,以得到最佳加固效果。
3、注漿部位
在樁底注漿,出漿口宜埋入樁底以下土中的一定深度,一方面可避免出漿口被水泥漿包住,同時也可以讓水泥漿充分加固樁底沉渣或虛土。對於樁側注漿,出漿口宜選在砂性土層,因為在該土層樁的摩阻力損失最大,對該部位進行加固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