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起來的人

2006年林大慶執導的電視劇

《富起來的人》是由林大慶導演的一部電視劇。該劇由“阿強”、“梅子”、“阿光”、“鐵漢”和“麗芹”五部故事構成。

劇情簡介


電視劇《富起來的人》以20年來浙江地區農村經濟改革為背景,著重展示溫、台經濟模式,反映了新一代農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成長曆程。本劇是一部弘揚浙江精神,謳歌改革開放和宣傳“三個代表”思想的紀實電視劇。
該劇由“阿強”、“梅子”、“阿光”、“鐵漢”和“麗芹”五部故事構成。

鐵漢

父親死得早,母親又多病,妹妹金菊小學還未畢業,一家三口的擔子都壓在鐵漢一個人肩上,眼看小妹就要因為交不上學費而輟學。鐵漢起早摸黑,上山砍竹子也賣不了幾個錢,一急之下,鐵漢偷著典當了被母親視為傳家寶的陪嫁——兩塊銀元。
小妹金菊得知哥哥是典當母親的銀元才交上的學雜費怕得要命,鐵漢出外打工,一定要在父親的祭日前贖回銀元。因為這兩塊連阿爸病重都捨不得拿來用的銀元,早已成為阿爸祭日的供品。
不料工頭狡詐,鐵漢為了替自己和弟兄們討工資慘遭毒打,不但沒掙到錢,反而帶了一身傷回到家中,家裡更是禍不單行,母親因為銀元丟失,急促了病,住進了醫院。
為了替母親掙醫藥費,鐵漢在醫院當護工。在侍侯病人的時候,他結識了一個燒傷患者,並由此得到一個信息,從洗照片的廢水中可以提煉出銀子。從此,鐵漢走上了這條艱辛的致富之路。
在當時相關政策滯后,金融管制嚴格的情況下,鐵漢煉銀遭到不少誤解和處罰,但鐵漢憑著帶領大家致富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終於促進了相關政策的調整,體現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一偉大學說。
在十餘年“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奮鬥中,我國第一家白銀交易市場終於在鐵漢的家鄉成立了。

阿光

八十年代中期,阿光和自己的叔叔兩雙走出溫州的大山,伴隨著外出打工者的興奮的腳步踏上了渡輪,到北京去發展。
他們在北京租了個櫃檯,干起了賣鞋的營生,不料開業第一天就被市場管理給查封了,因為他們賣的是三無產品。
朋友白眼,兩雙氣餒,可建光非要爭口氣,他一定要找到一個名正言順的賣鞋的地方。他的精神感動了一位商場的女經理,終於又可以賣鞋了。
好景不長,市場管理又查到了商場,叔侄倆豈不知,沒有合法手續在哪賣鞋都是不行的。於是叔侄倆採取了游擊戰術和市場管理周旋,戰戰兢兢地掙著辛苦錢。
就在他們剛積累起一點辛苦錢時,卻趕上溫州鞋由於質量差,在全國都遭到了查封局面。同行們怨天尤人,但建光卻在幻滅中找到了希望,他發現,自己已和那些因做假鞋發財而又因此破產的百萬富翁處於同一起跑線。
叔侄倆人回到了溫州,從鞋場拉回了一台屬於他們本錢的做鞋機。建光發誓要自己做鞋。他決心要在溫州製鞋業的廢墟上重新崛起。
鞋做出來了,溫州的商場卻都不願賣自產的溫州鞋,建光和嬸子費盡心機才得以在家鄉的商場上賣自己生產的鞋。不料想當地的工商部門又來查封,原因很簡單,鞋再好,沒有合法手續就不能賣。建光發誓要辦下合法的生產許可證,讓自己踏踏實實做鞋,明明白白掙錢。他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在火車上他邂逅了去北京開黨代會的鎮委王書記。王書記幫建光在北京辦下做鞋的許可證,從此,建光可以名正言順地做鞋,光明正大地賣鞋了,叔侄倆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光陰荏苒,九十年代後期,叔侄倆人的企業已初見規模,建光也因此成了當地知名的企業家。此時已當了縣委書記的王書記來視察,發現了企業存在的各種混亂問題,建光也向王書記吐露了自己的擔憂。
兩雙和其妻在企業的經營思想上和建光發生了深刻矛盾。企業做大了,他們忽視了產品質量,也顯示出暴發戶的惡性膨脹。
建光發現了嬸嬸自進的皮貨質量極差,手續不清,以白條抵賬等問題,同時又發現叔嬸倆人私自經營外銷鞋。恰在此時,其嬸桂花又惡人出手,將質量檢查員阿萍打傷,引起企業的混亂及社會輿論的不滿。更為雪上加霜的是,“牛肉乾”事件又使企業的聲譽跌到了低谷。這時,又發生了他們生產的“畫眉鳥”鞋侵權一事,為了“畫眉鳥”的品牌,建光決定購買其商標,又遭到了其叔的反對。
建光和叔嬸們的矛盾日漸激化,叔嬸和建光反目,提出分家,建光也暗中決定要和叔嬸分道揚鑣。
在沸沸揚揚中,建光和叔嬸分家了。建光終於可以一展鴻圖。他請回了被打走的阿萍為檢驗科長,又請回了被叔叔趕走的會計師,建立起自己的皮料加工廠,使做鞋的原料有了可靠的保障。恰在這時,企業發生了流動資金困難,建光又帶頭賣私房,籌集資金和工人集資搞股份制。
建光在自己的企業里實現著他的現代經營理念,他要把企業做大,走向世界。這時,又因叔嬸偷漏稅一事,使建光處於被動局面,因為涉及到建光和叔嬸分家前的賬目上。建光大膽承擔責任,積極找有關領導說明情況,表示補交漏掉的稅款。兩雙卻走入歧途,他向有關領導和部門行賄,掩蓋偷漏稅真相。建光因主動補交稅款恢復了企業的名譽。
雨過天晴,建光甩掉包袱,衝破障礙,終於可以讓企業按照自己的理想發展了。一天書記通知建光參加“三個代表”座談會,同時告訴建光他的入黨申請也批下來了。坐在王書記親自開的車上,建光充滿信心,車在灑滿陽光的大路上急駛而去。

阿強

為還父親生病所欠的債,青年漁民林志強與未婚妻阿芬在近海上做起了運油生意。正當二人還清債務準備結婚時,鄉石油公司拖走了他們運油的小船……考慮到販議價油與當時政策有所抵觸,阿強便與同村幾個青年漁民籌建了一家製冰廠。由於當時尚無民營企業,阿強與合作夥伴又不願搞集體所有制的企業,經多番努力,並得到市政府的幫助,企業最終註冊成功。由此,阿強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創建了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然而,由於阿強股份制公司註冊成功,股份制企業風雲而起,造成製冰業惡性競爭,一年後阿強的企業宣告破產,阿強背上行囊離開了漁港。
兩年後,國家的石油政策放寬。在外造了兩年鋼質漁輪的阿強一回到村裡,就盯上了村中正難以維繫的村辦油庫。阿強利用股份制把油庫接下來並移到碼頭上建成了一個中型加油站,讓所有為油庫出過資的鄉親們也從中得到好處。為支持阿強,姐夫和姐姐離婚,妻子阿芬把自己在海上運油掙下的油船作了抵押。
十年後,阿強成為村裡第一位民選村長,自己則在經營石油生意之外,還辦起一家養殖公司,從淺灘養殖一直發展到現代化的深水養殖。為造福整個漁港,阿強通過民主懇談的方式,並第一個帶頭從山上遷墳移棺,炸山開岩,建起水產品交易市場;同樣通過民主懇談,帶動大家走下漁船,發展深水養殖以降低海上的捕撈強度。為了漁民的出路,阿強到緬甸考察時妻子阿芬在海上喪生。阿強忍住悲痛,火化了妻子,成為第一個在漁港推行火化的人。在中央黨校高級班的畢業論文答辯中,阿強總結性地論述了民主懇談給鄉村帶來的變化。最後,阿強響應省政府為保護海洋資源,降低捕撈強度的拆船號召,帶頭砸響拆船的第一錘,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我國加入WTO后中國漁民的環保新形象……

梅子

梅子是一個鄉村小學教師兼成人掃盲教師。
梅子用自己既種菜掙來的幾百元錢和同村的女伴金玲搞起家禽飼養,梅子一邊教她們識字,一邊教她們養雞。貧困學生教不起書本費怎麼辦?梅子把自己的雞拿給學生回家去養,讓他們用雞蛋抵書費……民辦教師生活困難怎麼辦?梅子協助他們搞養雞致富,使他們踏踏實實從事教育事業。
養雞越來越紅火,村民越來越富裕,可好似雞糞卻成了災……梅子不計較鄉親們的埋怨,四處聯絡,終於為雞糞找到了一條出路——培育鰻魚飼料,這不僅解決了村裡的污染問題,還掙了一大筆錢。
這筆錢在法律上應該歸誰梅子或許沒有多想,她只想用這筆錢完成自己的一個夙願:建一所現代化小學,讓山區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鄉長的理解和支持,但卻被村民告上了法庭,最令她傷心的是,告她的人裡面還有她一手培養起來的金玲……
她把雞糞款一筆筆地退還給雞農,自己仍一如既往地帶領他們學文化、學科學、發家致富。
十年後,一所嶄新的小學蓋起來了,更讓她欣慰的是,蓋學校的錢裡面還有曾把她告上法庭的女伴張金玲的捐款——人們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也得到了升華。
梅子當上了人大代表,最後市裡又把她調到市科委搞綠色工程,村民們依依不捨地把她送到村口,他們心裡深深感謝這個帶領他們致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