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小關節紊亂症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是指上個胸椎下關節突與下個胸椎上關節突構成的關節因外力作用而發生旋轉、側方扭轉, 並受關節滑膜的阻礙不得複位, 刺激壓迫或牽拉相應的神經、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多見於體力勞動者。發病與持物扭轉或撞擊、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外傷后治療不及時等因素有關。患者常表現為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等。病理分型為胸神經后支型、肋間神經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他型。主要治療方法為手法複位,同時可以配合局部濕熱敷。及時複位及進行有效功能鍛煉,預后一般較好。避免久坐、久站、彎腰駝背、過勞,保持良好的坐姿、睡姿,改正不良姿勢,多參加體育運動,有助於預防胸椎小關節紊亂症。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發病與持物扭轉或撞擊、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外傷后治療不及時等有關。

癥狀


● 典型患者在發病時,通常可聞及胸椎小關節在突然錯位時的“咔噠”聲響。
● 輕者發生關節勞損,表現為錯位節段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
● 重者可引起韌帶撕裂、后關節錯位,表現為“岔氣”,牽掣頸肩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以及相應脊神經支配區域組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檢查


● 主要檢查方法有體格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等。

體格檢查

● 體格檢查可以初步診斷疾病並排除其他疾病。

X線檢查

● X線片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CT檢查

● 可以進行進一步細微觀察骨、關節異常變化。

醫生是怎麼確診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的


● 醫生診斷胸椎小關節紊亂症主要根據明確的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
● 有明確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及慢性勞損病史。
● 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等。
● 觸診時可發現患椎棘突偏離脊柱中心軸線,患椎棘突旁壓痛;附近肌肉緊張或有硬性索條,棘上韌帶腫脹或剝離。若胸脊神經受累,在患椎棘突旁2厘米、上1厘米處按壓時,可出現向傷側相應區域的放射痛。
● 影像學檢查有助於排除胸段脊椎的其他疾患,如胸椎結核、腫瘤等。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需要和哪些疾病鑒別


●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需與冠心病等疾病相鑒別診斷。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治療


●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的治療方法為手法複位,同時可以配合局部濕熱敷。
● 手法複位
● ● 患者取俯卧位,治療者立於健側,用拇指按揉扭傷穴1~2分鐘,繼之用雙手掌自上而下撫摩、按揉損傷部位數分鐘,待局部筋膜肌肉組織鬆軟后,進行複位。
● 局部濕熱敷
● ● 新鮮傷手法后休息3~5天,同時配合局部濕熱敷。

危害


● 患者局部疼痛不適,常不能仰卧休息,可嚴重影響睡眠和生活質量。

治療後效果怎麼樣


● 及時複位及進行有效功能鍛煉,預后一般較好。

預防


● 避免久坐、久站、彎腰駝背、過勞。
● 保持良好的坐姿、睡姿,改正不良姿勢。
● 多參加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