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學祺
敖學祺
1944年畢業於重慶國立音樂院。后在成都從事音樂教育工8年。1947年10月至1949年4月,在成都《西方日報》任藝術副刊“樂府”主編兼記者。1948年至1951年兼任成都“海星合唱團”(解放后改名為“星海合唱團”)藝術指導和指揮。1950年至1951年兼任成都“星海合唱團”出版的音樂雜誌《音樂學習》主編。
敖學祺,男,川劇音樂編輯家。生於四川樂山。
1950年至1986年4月,先後任中華音樂工作者協會成都分會、西南音樂工作者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成都(四川)分會的機關刊物《川西音樂》、《川西歌聲》、《西南音樂》、《園林好音樂月刊》的執行編輯和《四川音樂》、《音樂世界》的理論組組長。
1940年至1956年在成、渝兩市先後參加話劇《杜玉梅》(原名《女店主》)、《長夜行》、《結婚》等劇演出,任主要演員;在成、渝兩市先後參加音樂會演出,擔任獨唱節目數十場(次);1946年9月,在成都舉行過“敖學祺個人獨唱音樂會”公演兩場。1954年至1957年,參加四川省川劇劇目鑒定及川劇音樂改革活動;參加川劇音樂改革實驗劇目《訪友》的籌備、排練及在成都作公開實驗演出的協調、組織工作。
1950年起任《川西音樂》、《西南音樂》、《園林好》等刊執行編輯至1960年。曾擔任《四川音樂》、《音樂世界》理論組組長。作有音樂專輯、評論、歌曲、歌詞、小說、散文等300餘篇。論文《川劇藝術特色及其運動規律初探》獲四川省文化廳1986年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論著獎。
1953年至逝世,一直業餘進行有關川劇音樂、川劇藝術的介紹、評論、理論研究工作。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分會歷屆理事會理事兼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四川分會會員、川劇藝術理論研究會會員。
1、音樂教育工作:1944年3月至1952年7月,先後在成都南虹藝校、濟川中學、實驗小學、成都中學、列五中學、建國中學、川大附中、成都藝專教學期間,受教班級幾十個,學生累計約二千多人。受其教學的影響,不少人後來走上了專業音樂工作者的道路。
2、音樂表演方面:1940年至1956年,先後在成、渝兩市參加音樂會公演及內部音樂會演出幾十場(次),都擔任獨唱節目或合唱領唱。在成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演唱冼星海的《黃河頌》及他自己作曲的《生產謠》而聞名。1946年,在成都舉行過兩場敖學祺個人獨唱音樂會。
3、音樂刊物編輯工作:1950年至1986年4月,在擔任《川西音樂》、《川西歌聲》、《西南音樂》、《園林好》音樂月刊的執行編輯期間,逐步摸索和建立了一整套音樂刊物從收稿、看稿、審稿、退稿到編輯、出版定期刊物的制度和方法,從而使最初僅發行五千冊的《西南音樂》月刊,三年間發行數每期達五萬九千多冊,為原發行數的十一倍強。以後在任《四川音樂》、《音樂世界》月刊的理論組組長期間,主持刊物的文字版面,傾注大量心血,苦心經營,使其內容多樣、豐富,具有特色,並開闢音樂文摘專欄及音樂作曲知識講座,深受讀者歡迎。中國人民大學影印發行的《音樂、舞蹈複印文摘專輯》曾多次選用複印《四川音樂》上發表的文章多篇。在任刊物執行編輯的十一年間(1950年至1960年),共主持出版《川西音樂》、《川西歌聲》、《西南音樂》、《園林好》等月刊共87期(冊);其後任《四川音樂》月刊理論組組長及《音樂世界》月刊理論組組長期間,共主持編輯兩刊文字版面109期(冊)。在全部刊物編輯工作中,歷年先後發現和培養了許多歌曲作者、歌詞作者和音樂評論作者,不少人後來成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歌曲作曲家,歌詞作家和音樂評論家。
4、音樂創作方面:在《西方日報》主編“樂府”期間,在該刊發表過《星星歌》、《牧童之歌》、《憶江南》等歌曲作品,還寫過抨擊黃色歌曲的評論文章《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真是“瘋狂世界”!》等文在該刊發表。解放后,在省內外許多音樂刊物上發表過《中國共產黨頌》、《生產謠》、《歌唱長江第一大橋》、《喜鵲兒報喜訊》、《姑娘你夢見了什麼》、《好久不到何家灣》、《我》等歌曲一百多首;在省內外音樂刊物、日、晚報、工、農、青年等報刊上,發表過音樂評論、音樂知識、作品介紹、歌詞等文章作品二百多篇。
在川劇音樂改革及川劇藝術理論研究方面:
1954年參加了四川省川劇劇目鑒定的工作和活動;1954年參加了川劇音樂改革實驗劇目《訪友》的籌備、排練工作,並作《訪友》在成都實驗演出的協調、組織工作;1954年記錄、整理川劇高腔戲《彩樓記》全劇的幫腔(包括鑼鼓套打)曲牌的曲譜一冊。由四川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內部鉛印出版;1956年記錄整理川劇高腔戲《評雪辯蹤》全折的幫、打、唱曲譜一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歷年寫有下列關於川劇音樂、川劇音樂改革、川劇藝術問題的專論、評論、述評、理論研究的文章(包括在專業會議上的專題發言):
《川劇音樂改革的幾個問題》(專論。1954年,四川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戲曲研究室編《戲曲資料》第2號);
《談談川劇音樂改革工作》(專論。1954年8月13日成都《工商導報》);
《對川劇音樂問題中幾項問題的商榷》(評論。1956年11月3日《成都日報》);
《川劇音樂問題雜談》(評論。1956年12月中國音協成都分會《會刊》第2期);
《對唱腔“滿腔滿跟”的一點意見》(評論。1957年1月中國音協成都分會《會刊》第3期);
《川劇“陳三五娘”的音樂改革》(述評。1957年7月北京《人民音樂》月刊);
《關於川劇音樂問題》(大會專題發言。與李兆鴻聯名。1957年5月在中央文化部、中國音協聯合召開的“全國戲曲音樂座談會”上的專題發言);
《聲情並茂的好戲——看現代川劇〈火紅的雲霞〉》(述評。1982年11月13日《成都晚報》);
《土色土香,醇香迷人》(評論。1983年5月22日《四川日報》;1983年10月1日山西臨汾《蒲劇藝術》轉載);
《談談川劇聲腔的一些問題》(評論。1983年5月31日《四川日報》,與饒秉鈞聯合署名);
《燈調反映現實生活大有可為》(評論。1983年6月30日四川省83年川劇調演大會會刊,與饒秉鈞聯合署名);
《從探討川劇特色的問題談起》(專論。1983年12月《川劇藝術》第4期);
《川劇特色漫談》(短論。1984年2月《戲劇與電影》第2期);
《川劇音樂問題三議》(大會專題發言。在成都市首屆川劇研討會上的專題發言。刊於1985年12月成都市文化局創作研究室編印的“成都市首屆川劇音樂研討會”論文選集《論川劇音樂改革》85頁);
《加強川劇基礎理論研究》(短論。1985年10月成都市川劇院藝術研究室編輯出版的《川劇學習》第15期);
《川劇藝術特色與運動規律初探》(理論研究。1985年9月《川劇藝術》季刊第3期,本文1986年10月榮獲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川劇領導小組頒發的“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論著獎”);
《對川劇聲樂藝術一些問題的我見》(大會專題發言。1986年5月21日在“四川省首屆川劇聲樂藝術研討大會”上的專題發言)。
文學作品創作方面:
1940年開始文學作品創作。除與陳道謨、安旗、賃常彬等在成都創辦公開出版的大型文學刊物《揮戈文藝》,為我國抗日戰爭的偉業鼓呼外,還積極從事文學作品的創作。先後寫有以下作品:
《夢海》(散文。刊於1940年5月《揮戈文藝》創刊號);
《紅花》(短篇小說。刊於1940年7月《揮戈文藝》第2期);《一個人的故事》(短篇小說。刊於1940年8月成都《祖國文藝》創刊號);
《歌》(短篇小說。刊於1940年11月《西部文藝》);
《春夜》(短篇小說。刊於1942年6月自貢市《自貢新報》副刊);
《風雪夜歸人》(短篇小說。1942年7月刊於自貢市《自貢新報》副刊);
《沒有花朵的山原》(短篇小說。1947年刊於成都《國民日報》副刊);
《最先來的春天》(短篇小說。1948年刊於成都《國民日報》副刊);
《大衣》(散文。1948年刊於《西方日報》“西苑”);
《人間最凄厲的笑》(散文。1948年刊於《西方日報》“西苑”);
《支票》(短篇小說。1948年刊於《西方日報》“西苑”);
《雇傭記》(散文。1948年刊於《西方日報》“西苑”);
《充其量值個好川》(散文。1949年12月刊於《西方日報》“西苑”);
《當金飯碗打破的時候》(短篇小說。1949年10月刊於成都《新民日報》副刊);
《我沒有“自行失蹤”》(散文。1950年2月刊於成都《工商導報》副刊);
《杜鵑與李貴陽》(民間故事。1952年刊於《川西說唱報》);《貨郎的水壺》(唱詞。1965年刊於《四川日報》副刊);
《思念》(短詩。1983年12月刊於灌縣《螢》詩刊第4期)。
1948年至1949年4月,在任成都《西方日報》藝術副刊“樂府”主編期間,寫有影評、劇評文章幾十篇。1950年至逝世前,歷年在報刊上發表的影、劇評文章數十篇。“三中全會”以後發表的文章有:
《古樹新花,光彩照人——記一次聯歡晚會》(1979年11月刊於《四川音訊》);
《〈金環蝕〉告訴我們一些什麼》(1979年12月刊於《電影評介》);
《春天裡談〈春天裡〉》(1980年4月刊於《成都日報》);
《曲藝·茶館·群眾基礎》(1980年5月刊於《四川日報》);《年輕一代,努力吧!》(1981年4月刊於《成都日報》);
《闊別已久的幾種成都名小吃》(1983年1月刊於《成都晚報》);
《不懈地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11月刊於《四川日報》);《談叫賣市聲》(1984年2月刊於《四川日報》)
《抗戰時期重慶音樂生活雜憶》(1985年8月刊於《四川日報》);
《追憶話劇〈杜玉梅〉演出的前前後後》(1984年9月刊於重慶戲劇家協會編《重慶劇訊》第4期);
《長夜中的呼喊——在前國立音樂院的生活片段》(1986年8月刊於中國音樂家協會重慶分會編《重慶音訊》第10期。
生前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聶耳、冼星海研究學會會員、川劇藝術研究會會員、四川省音協顧問。1990年卒於四川成都。
出生:1922年,農曆壬戌年
逝世:1990年,農曆庚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