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別的深情
1958年魏巍創作的通訊報告
徠《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當代作家魏巍於1958年創作的一篇通訊報告,表現中國人民志軍撤離朝鮮時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朝鮮一個農村的人民重建家園的生活景象,給志願軍凱旋和朝鮮人民分別時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部分,說明志願軍就要撤回祖國了,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都依依惜別。在這一段里,生動地描敘了一些典型事例,體現了朝鮮軍民和志願軍的最純樸、最深厚的感情;第三部分,寫朝鮮人民送別志願軍的情景。
這篇文章,歌頌中朝人民用鮮血凝結成的崇高深厚的友誼,也頌揚了志願軍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和純潔高尚的品質,頌揚了朝鮮人民前淳樸熱情的氣質和剛毅堅強的英雄氣概,顯示了中朝兩國人民團結起來的偉大力量。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敘事與抒情巧妙合併以情帶動全篇。
依依惜別的深情
我在凱歌聲里來到了朝鮮。我又看到了這裡的人民,這裡的山水。多明麗的秋天哪,這裡,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岡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歡騰,白鷺在稻田裡緩緩飛翔。在那山徑上,碧水邊,姑娘們飄著彩色長裙,頂著竹籃、水罐,走回開滿波斯菊的家園。看到這種種情景,回想起朝鮮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說不盡的激動,說不盡的歡欣!
可是,在這些日子,在志願軍就要跟他們分手的日子,深深的離情卻牽著他們的心。他們可以承擔一個浩大的戰爭,可以承擔重建家園的種種艱辛,可是卻承擔不了如此沉重的離情。志願軍也是這樣。他們在遠離祖國的八年中,時時想著祖國,念著祖國,可是,當他們一旦要離開這結下生死之誼的人民,卻是無限地依戀。
用什麼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呢,戰士們又有什麼呢,他們只有一雙結著硬繭的手,一顆赤誠的心。在這離別以前的有限時刻里,我看見他們在日夜辛忙。人民軍的戰友們就要接防來了,他們把營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牆上濺了幾個泥點,也要重新刷過,就是一把水壺,也要把它擦亮。為了美化營地,他們簡直成了傳說中鍊石補天的女神。他們從東山爬到西山,從北嶺奔到南河,采來了紅石、白石、黃石、綠石,還挖來了苔蘚的青茸,給每座房舍的四圍都鑲了花邊,給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壇,說是花壇,實在是一幅幅綉在地上的采畫。這裡有龍、鳳、獅、虎,有白兔、彩蝶,有水中青蓮,有雪地紅梅,還有白雲繞繞的天安門和牡丹峰。如果你走近細看,就更會看出戰士們的苦心:他們是用手電筒泡塗了紅漆,做成小白兔的眼睛;把瓶口切下來,鑲上花瓷碗片,做成了蝴蝶翅上的花點;就是在那嗽口池裡,也砌了紅日,雄雞和“早晨好”的祝辭。正像戰士詩里說的,“園地道路作錦綢,擺花好似坐綉樓”,這裡的一花一葉,都滲透著戰士們的汗水和深情!
此外,戰士們還把最心愛的東西,留贈給人民軍的戰友,在每一座禮品室里,都袒出了他們的一顆顆紅心。就是我這在部隊多年的人,也從沒有賞識過戰士們這麼多的機密。這些贈品,都是他們從來不捨得用,從來不拿給人看,一直藏在小包袱的最裡層的,都是包藏多年,跟他們跋山涉水,在水裡火里就是犧牲生命也不肯丟的。這次,為了離開這塊國土,為了最珍貴的友誼,他們的機密泄露了。這裡有愛人分手時連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參軍就背著的繡花襪底,有家傳幾代的瓷碗,有姐妹的繡花荷包,有洞房花燭之夜的合歡杯,還有未婚妻用紅毛線織成的腰帶。這些愛物,就是他們本人,也只是在沒人的時候,才取出來看一下,接著又匆匆藏起,可是,今天他們拿出來了,而且用紅紙題了詩句,擺在這裡。有一雙做得異常精美的繡花襪底,上面附著一首這樣的詩:
妻子做襪千針線,臨別贈我在江邊,愛情綿綿如江水,永遠常流水不斷。此襪愛在我心間,藏在包內整四年,轉送戰友表心意,兩心相盼永相連。
徠這些動人心弦的贈禮,使得另一些戰士們難熬了。戰士胡明富等三個同志,決定親手做繡花手絹給人民軍。他們沒有布,就扯了包袱皮,又找來顏料,染了幾束采線,染時候還放了鹼,讓它永不褪色。殺敵勇士就這樣拿起了繡花針,變成了繡花姑娘。綉呵,綉呵,兩條繡花手絹終於綉成了。他們還題了下面的詩:
粗手繡花夜更深,綉了一針又一針,針針線線心相印,中朝友誼比海深。
在這有限的時刻里,戰士們還多方尋思著,為當地的父老們盡一點力。他們思慮著,哪些溪澗在山洪到來時不好通過,就架起一座座石橋和板橋,哪些人家離河太遠,就在散居的村舍邊,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蓋。他們還挨家挨戶去看,看誰家的房子漏雨,就繕上新草,誰家的屋台裂了縫,用灰泥把它抹好。他們還拾來美國的炸彈片,生起爐火,打成了鐮刀,割下山藤編成筐籃,按照朝鮮式樣做成活腿的小圓桌,然後把它分贈給朝鮮的阿爸基和阿媽妮。另一些心精手巧的戰士們,他們還為孩子們製作了小手槍、萬花筒和滑冰用的小冰車,為年邁的老人雕制了龍頭拐杖。當這些飽經滄桑的老人把拐杖接到手裡,他們昏花的老眼湧出淚水,他們感慨活過了幾個時代,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這製作萬花筒和龍頭拐杖的軍隊!他們稱頌著,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教導得好,這些中國孩子的心,簡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銀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瑩玲瓏的心!
在陽德郡日岩里,我看見戰士們正急急忙忙趕修著一座朝鮮風味的房子。原來村裡有一個駝背的孤苦的婦人,帶著四個孩子,十年來沒有一間住房,在這兒那兒借居著。這房子就是為她修的。戰士們懷著深切的愛,把廊柱染成紅的,還在飛檐下繪了鳥蟲花卉,繪了兩國人民並肩作戰的采畫。直到出發前一天,他們才把房子剛剛烘乾,用白紙裱好。搬家時熱鬧非常。部隊出動了好幾十名戰士,有人端鍋碗,有人抱壇罐,有人扛木頭,有人背草袋,有人趕小豬,小豬吱吱叫著,鑼鼓敲著,排成了一長隊,熱熱鬧鬧,把這一家送進新居。接著,戰士們手拉手,圍著房子,圍著這位朝鮮媽媽跳起舞來,朝鮮媽媽伏在戰士肩上,傾流著自己的眼淚。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也從陽德趕來了。這位頭髮斑白的老人,斟滿一杯酒,捧到政委的唇邊,說昨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她說她夢見一條天龍從天上下來了。這條天龍在空中悠悠冉冉,消失了,就聽見一派樂聲。樂聲里,從四面八方湧來了不知道多少志願軍,向她的女兒走來,圍著她的女兒跳舞,就像今天戰士們圍著她女兒跳舞的情景一樣。她說,在夢境里,她的女兒用雙手提起了裙子,志願軍就爭著向她的懷裡投著鮮花,投著珠寶。那些珠寶上,還寫著“壽福”,那些花朵,看來很輕,可是一落下來,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墜沉下來。……深情的人民呵,你對我們的軍隊作了多末美麗的歌頌!可以想見,人們要離開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麼會不深深地依戀!
可是,志願軍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朝鮮父老們,他們白天做活也安不下心去,夜裡也不能安靜睡眠。他們再三探問志願軍的行期,唯恐人們悄悄離開,一聽見汽車聲響,就要推開門窗來,張望一回。如果哪個戰士到了他們家裡,阿媽妮們就會端出一銅碗一銅碗的栗子,再不就從雞窩裡慌張地抓出發熱的雞蛋,向你懷裡亂塞。他們還把熟識的戰士請到家裡,殺雞,買酒,眼看著你吃到肚裡,彷彿才能寬舒一下他們的離情。溫井裡有二十二個老媽媽,他們集了錢,準備酒食,請了幾十個戰士去談心,這一夜,她們向中國孩子們傾吐了自己的感情。有的說,你們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說,你們走了,就像是吃飯時缺少了鹽,有的說,要是背得動,媽媽要把你們背著送過鴨綠江!她們帶著淚,把頭上的銀簪拔下來,把帶了幾十年的結婚戒指取下來,把傳留幾代的跳舞時帶在身上的小銅鈴拿出來,塞向戰士的懷裡,戴在戰士的手指上。她們還把菜一口一口夾到戰士們的嘴裡,有的人含著熱淚咽下去了,有的人背過身去,把阿媽妮喂到嘴裡的栗子又悄悄吐出來,用紙包好,小心地放在衣袋裡,作為對朝鮮母親終生不忘的紀念。戰士們激動地說:“如果美帝敢再動手,就是我活到八十歲,鬍子三尺長,我也要帶著兒孫們來抗美援朝!”
朝鮮人民的深情厚意,就是這樣叫人終生難忘。溫井裡有一個瞎老媽媽,自她的女兒被日本人搶走,她的一雙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淚水漚瞎了。當二十幾個戰士去向她告別的時候,老媽媽動情地說:“你們在這兒住了幾年,我也沒看見過你們的模樣兒,你們幫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見修房子的是誰。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睜開,看你們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她拍拍自己的心,又摸摸戰士們的胸口:‘孩子,我看不見你們,讓我摸摸你們吧!’說過,她把二十幾個戰士,從頭到腳都摸了一遍。
在這惜別時刻,簡直無一處不是友誼的詩,感人的詩。人們編成許多詩歌來讚頌這珍奇的友誼。在古陽德的楓林柴門中,住著一位滿頭白髮的無名詩翁。我去訪問了他。談到志願軍的撤離,老人異常惋惜地嘆了口氣,拔筆寫下幾個漢字:“完似股肱,人民全部之言”。老人還遞給我五六個自糊的白紙信封,信封上都寫著:“平安南道陽德郡東陽里七十八歲翁朴仁俊謹奉”的字樣,打開來,都是贈給志願軍的送行詩章。其中有一首是:
還鄉千里路,雁叫三月秋,兩國兄弟誼,蒼江不盡流。
還有一首:
夜霜紅深千林樹,可作明朝歡送情,帶白頭髫車下滿,連呼萬歲動山城。
在這惜別時刻里,朝鮮人民對犧牲在這塊國土上的烈士們,尤其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修建東陽里九龍江橋的時候,流送的木頭常常被石頭堵住,為了排除阻塞,年輕的蔡定琪,奮身跳進急流,不幸被卷進旋渦而犧牲了。這也許是志願軍犧牲在朝鮮的最後一人。犧牲后,就葬埋在志願軍的烈士陵園。可是,東陽里的人民,堅持要把他葬在東陽里,並且選擇一塊最好的向陽墓地,按朝鮮禮節重新安葬。深情的人民呵,他們要東陽里的男女老幼,抬起頭就能望見蔡定琪的墳墓,也讓蔡定琪,能夠望見他所獻身的九龍江橋。志願軍答應了這個請求。移葬那天,東陽里的男男女女都參加了葬儀。下葬前本來是極好的天氣,可是在下葬時,忽然間送來了一片烏雲,下了一陣大雨,這時候,在墓地上空,現出了一彎美麗非凡的彩虹。下葬完了,彩虹又漸漸隱沒,事後,在東陽里居民中,流傳著一段神話式的解說,說這是中朝友誼感動了天地,所以才出現了這樣美麗的彩虹。
離別的日子,終於不顧人們深重的離情來臨了。行李裝上了汽車。大車套上了騾馬。大炮著好了炮衣。營門上已經換上了人民軍的哨兵。戰士們最後一次地掃凈了院子,挑滿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塵土,打好了行囊。
這一夜,有多少朝鮮人家沒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點就亮起了燈,他們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禮物放進竹籃,坐等著集合號就要響起的拂曉。拂曉,這是深秋的拂曉呵,可是人們已經走出來了,穿著單薄的衣裳走出來了。老人們戴著高高的烏紗帽。婦女們頂著竹籃,背著孩子。人們都拿著楓葉。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裡也拿著楓葉。他們站在大路邊,站在寒氣襲人的曉風中。
部隊集合了。婦女們打開竹籃,分贈著禮物。孩子們爬上大炮,把紅葉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無數的彩紙條和成串的紙花纏成了花車。阿媽妮們,孩子們,姑娘們,她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昨天晚上,戰士們就告訴他們說不要哭。里幹部們也告訴說,為了不使志願軍難過,讓他們不要哭。他們很聽話,他們真的制止住了,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
出發號響起了。戰士們背起背包,挎上了槍,走向夾道歡迎的人群。“萬歲”聲響起來了,火紅的楓葉舉起來了,孩子們奮力地撒著紙屑的花雨,歡呼著:“榮光—伊斯達!”“榮光—伊斯達!”志願軍的腳步移動了,人們的眼睛潮濕了,但誰也忍著,竭力喊著口號,仍然沒有哭。
可是,當戰士們握著老媽媽的手,叫了一聲“阿媽妮,再見!”不知道是那個老媽媽忍不住了,捧著戰士的手,第一個哭出了聲。接著是姑娘們,孩子們哭出聲來,然後是那些男人們無聲的眼淚,低低的啜泣。這時候,戰士們簡直是在朝鮮人民送行的淚雨中行進,這不是哪一個人在哭,這是全朝鮮民族在捧著赤心送著他們至親至愛的友人!
我的一滴淚,也止不住滴在這千行淚雨中。呵,親愛的、可敬的朝鮮人民!在紛飛的戰火中,你是那樣剛強!敵人把你的城鎮變成了廢墟,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家園燒成了灰,你沒有哭;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燒你,烤你,你沒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一座燒不毀的金剛!可是今天,當你的戰友——中國戰士們要離開你的時候,你卻傾灑了這樣多的眼淚!彷彿要把你們每個人一生一世的眼淚,都傾灑在今天!你是多末剛強而又多情多義的人民!
請收起眼淚吧,親愛的、可敬的人民!你的淚是這樣傾流不止,已經灑濕了你們的國土。我知道,你是為中國戰士的鮮血而痛惜,為中國戰士的一點點工作而感懷。你今天的淚,是對中國戰士的最崇高的評價,是給予中國戰士的無上的光榮!我知道,這淚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淚,一顆,一顆,都是萬金難買的友誼的珍珠!
在這送行的淚雨中,中國戰士們也個個垂淚,一小時已經過去了,還沒有走出二里路。這時候,在送行人的行列里,不知是誰在喊:"不要哭了,替他們背背包呵!"人們才像忽然醒轉過來,擦擦淚,去奪戰士們的背包,小孩子也搶過來背在肩上,婦女們把奪過的背包,高高頂在頭上,飄行在戰士的身邊。這時的隊伍,已經不分行列,不分軍民,不分男女,錯錯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攙著扶著,邊說邊哭,邊哭邊走。這是什麼隊伍呵!也許這不像隊伍吧,可是這確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隊伍,這是心連著心、肩並著肩的友誼的巨流!這支巨流,行進著,行進著,越過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們行進在楓林燒紅的山野,行進在社會主義的東方……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七日晚
● ● 里:即村。
● ● “榮光—伊斯達!”:即“光榮啊!”。
1950年6月,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集團發動了侵朝戰爭,同年十月,美國侵略軍逼近中國東北的邊境,嚴重地威脅了中國的安全。中國人民組織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軍一道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經過三年艱苦的戰爭,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迫使美國在1953年7月27日簽訂了停戰協定。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同生死,共患難,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誼。朝鮮政府在1958年提出了立即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和實現朝鮮和平統一的建議。中國政府為了打開和平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的僵局,緩和由美帝國主義造成的遠東緊張局勢,同朝鮮政府協商后,決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1958年3月15日開始撤軍,到10月底全部撤回祖國。
魏巍在志願軍將要撤回祖國的時候,又來到了朝鮮,和志願軍生活在一起,併到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中去進行採訪,根據所見所聞,寫下了《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寫朝鮮一個農村的人民重建家園的生活景象。給志願軍凱旋同朝鮮人民分別時提供了典型環境。作者以優美的抒情筆調,著墨不多,就描畫出了朝鮮這個農村已經完全醫治了嚴重的戰爭創傷,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欣欣向榮,人們過著和平幸福的生活。這是一個富於詩意、引人入勝的境界。
第二部分可分為三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第二自然段,說明志願軍就要撤回祖國了,朝鮮人民和志願軍都依依惜別。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
第二大段(從“用什麼來表達自已的心意呢”到“怎麼不深深地依戀”)承接上文,寫志願軍煞費苦心地表達臨別時對朝鮮人民軍和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首先寫朝鮮人民軍就要來接防了,志願軍費盡苦心來美化營地,還把自己最心受的東西留贈給人民軍戰友。其次寫志願軍臨行前多方為當地父老盡一點力,朝鮮父老給他們以極高的頌揚。這一大段通過一些生活細節,深刻細緻地刻畫了志願軍熱愛朝鮮人民的崇高純樸的心。其中穿插朝鮮的一個老媽媽關於天龍的夢境,更增添了文章的聲色。
第三大段(從“可是,志願軍的行期”起到“所以才出現了這樣美麗的彩虹”止)寫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惜別。這一段是從上段結尾的一句,“可以想見,人們要離開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麼會不深深地依戀”過渡來的。這一段開頭一句:“可是,志願軍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和上段結尾一句相承接,並引起下面一段文字。作者對朝鮮人民的情誼感受是很深的,在這一段里,生動地描敘了一些典型事例各有其代表的意義,都體現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最純樸最深厚的感情,是異常深刻感人的。
第三部分(從“離別的日子,終於不顧人們的深重的離情來臨了”到“行進在社會主義的東方……”)寫朝鮮人民送別志願軍的情景。作者描寫朝鮮人民送別的場面有聲有色,到一個老媽媽哭出了聲,接著姑娘們、小孩們哭出聲來,男人們也低低地啜泣的時候,朝鮮人民和志願軍惜別的深情達到了高潮,這些情景強烈地感動了人心。作者彷彿也參與到這送行的行列中,他的感情隨著送別行列中人們的激情進發而越來越高漲,於是直接抒發自已的激情,闡發朝鮮人民送別的深遠的意義。
這篇文章表現中國人民志軍撤離朝鮮時,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歌頌中朝人民用鮮血凝結成的崇高深厚的友誼。也頌揚了志願軍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和純潔高尚的品質,頌揚了朝鮮人民前淳樸熱情的氣質和剛毅堅強的英雄氣概,顯示了中朝兩國人民團結起來的偉大力量。
《依依惜別的深情》的藝術特色,最顯著的是通篇迴旋激蕩著中朝人民的崇高深厚的感情。讀這篇文章,簡直像讀著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其中有些片斷很富於詩的意境(如中鮮人民重家園的情景、朝鮮的一個老媽媽關於天龍的夢境和最後送別的場面等等)。篇中所引志願軍和朝鮮的白髮老詩翁的四首詩,更加強了這篇文章感人的詩的氣氛。
第二,選擇特徵最鮮明,最能說明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的典型事例,這些典型的事惻,生動、深刻地描寫了他鍆的聲音面貌,展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作者選擇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惜別的事例,先用簡潔的筆墨概括寫,然後將其中更動人的典型事例加以具體的描畫。作者不曾細緻地描寫人物的性格,但深入發掘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使他們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產生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
第三,這篇文章充滿了政論性的色彩。在描敘朝鮮人民送別志感軍的極其感人的情景時,作者闡發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這議論中洋溢著詩意,滲透著強烈的激情。
第四,此篇的語言也有它的特色。首先是富於感情色彩。不僅抒情的詞句,即使敘述惜別的景況和議論的語言中,也無不流瀉著熾熱的深情。其次是善於鍊字鍊句,語言細緻精鍊,表現了詩人特有的敏銳的感覺。用詞精確,有的而且鮮明生動(如“那滿身嵌蓍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歡騰……那山徑上,碧水邊,姑娘們飄著彩色的長裙……”這一段就很生動感人,其中的傲立、歡騰和飄著等詞是經過錘鍊,很精當的。)句子簡練而多變化。或用排比句,如“敵人把你的城鎮交成了廢墟,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家園燒成了灰,你沒有哭;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燒你,烤你,你沒有哭。”氣勢充沛,充分而生動地表達了朝鮮人民堅毅剛強的性格和對敵人的無比憎恨。
或用短句,比如“行裝上了汽車。大車套上了騾馬。大炮著好了炮衣。營門上已經換上了人民軍的哨兵。”連用四個短促有力的排比句,字句比較均齊,句調多次反覆,描寫志願軍輕裝待發的緊張場面,和志願軍、朝鮮人民惜別的沉重的心情。
有時則用長句,“這確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隊伍,這是心連著心、肩並著肩的友誼的巨流,行進著,行進著,越過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們行進在楓林燒紅的山野,行進在社會主義的東方……”以磅礴的氣概,有聲有色地寫出了朝鮮人民送別志願軍的隊伍,顯示出中朝兩國人民在國際主義旗幟下團結起來的偉大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炯:《依依惜別的深情》歌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於依依情別的場面再現志願軍戰士們的風采和赤誠之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敘事與抒情巧妙合併以情帶動全篇,這種洋溢著激情的散文化報告已成為魏巍作品的鮮明特色。(《中華文學通史第十春·當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真摯的情感,對“典型情景”的選擇與提煉,和以抒情性議論來提升事件意義的方法,是作品獲得眾多讀者的原因,魏巍當時的寫作,顯然提高了通訊報告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中國當代文學史》)
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吳秀明: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那真摯的感情和深切的愛……作品還注意了鋪敘和抒情的相結合,敘述之中夾插有抒情,有人物內心的表白,抒情之時,又穿插一些動人的故事,而且有時還和優美的想象結合起來,如天龍的夢境、彩虹的傳說,使作品更富有民族的色彩,引人入勝。(《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
魏巍(1920~2008),現代散文家、作家。多次赴朝鮮戰場採訪,同志願軍戰士生活在一起,寫出了報告文學集《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1951年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1953年起從事專職創作,曾任總政創作室副主任、總政文藝處副處長。作品主要有:報告文學集《人民戰爭花最紅》,散文集《春天漫筆》,文藝論文《幸福的花為勇士而開》,歌劇《打擊侵略者》(與宋之的、丁毅合作),中篇小說《長空怒風》(與白艾合作),電影劇本《紅色風暴》(與錢小惠合作)。1976年以後,著有散文《在歡樂的鼓聲中前進》,長詩《新的長征》。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東方》榮獲1982年首屆茅盾文學獎。他的散文被稱為“壯麗的詩”,熾熱的感情、奔放的氣勢是其最突出的特色。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