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婦人

上海一婦人

《上海一婦人》1925年張石川執導,黑白影片,本片講述了上海農村姑娘吳愛寶的故事。

劇情簡介


農村姑娘吳愛寶與同村青年趙貴全訂婚後,感情甚好。一日,愛寶的寄母林氏從上海回鄉探親,吳父羨慕林氏富有,將女托之。林氏慨然允諾,即日攜愛寶返上海。臨行,貴全依依惜別,囑其早歸。林氏原繫上海妓院老鴇。愛寶抵滬后,即被誘為娼,並改名花淡如,未幾又被一批有財勢的狎客捧為花國總統。官場惡少李叔香貪其姿色,以重金納之為妾。出嫁之日,愛寶登車去李家,瞥見貴全正佇立路旁。原來愛寶走後,貴全因母親病逝,孑然一身,乃赴滬尋妻,初見愛寶衣飾華麗,不敢猝認,及車啟行,飛步追趕,不幸被另一汽車撞倒。愛寶聞訊,潛往醫院探視,出資為之治療。貴全生性懦弱,愈后又跛足致殘,生計無著。愛寶乃幫其娶妻置田,遣送回鄉從事農耕。日久,愛寶被李叔香遺棄,仍入林氏妓院重操舊業。一日,林氏又從鄉間攜來一少女,愛寶詢其身世,與自己當年相似,遂萌憐憫之心,出私蓄為其贖身,並送往女子職校學習,藉能自食其力。

導演簡介


張石川,中國電影導演。原名通偉,字蝕川。浙江寧波人。1913年任亞細亞影戲公司顧問,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6年又導演了轟動一時的《黑籍冤魂》。1922年合作組織了明星影片公司,主張“唯興趣是尚”,後主張藝術應“教化社會”拍攝了一些反映婦女命運的影片。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中他首次運用了電影特技的手法,引起竟拍武俠神怪片之風。1931年美國有聲片進入中國后,他導演了中國第一部臘盤配音的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抗日戰爭期間,在左翼電影影響下,導演了表現抗日的左翼電影。1942年出任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廠廠長兼導演。1946年後為香港大中華影業公司和上海大同影業公司任導演。一生導演長短故事片近150部,大部分為社會言情片,風格細膩,故事性強,受市民歡迎,其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史。

編劇簡介


鄭正秋,中國編劇、導演。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原籍廣東潮州,生於上海。曾任亞細亞影戲公司編、導、演業務,1913年改名正秋,與張石川合作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無聲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3年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上映后在社會上引起轟動。1922年合作創辦了明星公司和明星影戲學校。在此後的幾年裡,出現創作高峰,編、導、演了幾十部影片,漸漸走向商業化。然而經過自己對人生、藝術的不懈追求,又重新回到現實主義題材上。30年代初,他的思想發生明顯變化。1932年,發表《如何走上前進之路》一文,總結和回顧了他一生的感受,提出"反帝、反資、反封建"口號,歡迎新文藝工作者參加電影工作。同年編導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姊妹花》和參加了《女兒經》、《熱血忠魂》的部分工作。其中以《姊妹花》為他後期的代表作。他一生共編導40多部作品,情節曲折感人,對中國早期電影事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演員簡介


馬徐維邦,中國電影導演。1905年出生。原姓徐,因入贅馬家,遂改姓馬徐。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后留校任助教。1924年他入明星影片公司,擔任演員,曾在《誘婚》、《上海一婦人》、《良心復活》等片中擔任角色。1926年改任導演。他的導演處女作是《情場怪人》,在片中他還身兼男主角。此後他在金龍、聯華影片公司主演默片《荒塔奇俠》、《骨肉之恩》等。1935年,他編導有聲片《寒江落雁》。1937年,他為新華影片公司編導了《夜半歌聲(1937)》,該片上映后,極為轟動,頗獲好評,影片以反封建爭自由為主題,塑造了宋丹萍、李曉霞等有血有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此後,他為天一、聯華、藝華等十餘家電影公司編導了《古屋行屍記》、《冷月詩魂》、《夜半歌聲續集》等恐怖片。1943年在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參加導演了《萬世流芳》等影片。1947年後,他到香港,先後在長城、新華等影片公司導演了《瓊樓恨》、《碧血黃花》等影片。他一生共導演三十二部影片,於1961年去世。
王獻齋,原名王有廷,著名電影演員。1900年出生於海參崴。二十年代畢業於滬江大學醫科,曾是中國最老的精益眼鏡公司的驗光員。後來自己開設一家眼科診所,與當時的明星影業公司相鄰,眾多的影界人士常去他的診所治療眼疾,他因此與許多影界名流相識,后經當時大名鼎鼎的張石川導演介紹進入電影界,從此棄醫從影,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滑稽大王游華記》。他進入影壇后,很快顯露出了表演才華,成功的塑造了《孤兒救祖記》一片中的反派角色,形成了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數十部影片的反派表演風格,當時輿論界曾這樣評論“在當今電影圈內飾演反派角色,演技的圓熟,深度達到‘爐火純青’者唯王獻齋一人。”第一個壞蛋的綽號響徹整個影壇。王獻齋飾演的正派人物,也取得過很好的成績,有《玉梨魂》、《新舊上海》等影片。
王獻齋一生主演過多部影片,可謂將全部本領都貢獻在銀幕上。“做人就得做一個好人,否則便自絕人群,無善結果”。這句話道出了他舞台銀幕與台下的為世心得。1942年病世於上海。

相關背景


金玲小姐從明星公司出來,回到她極不願去卻又逃脫不開的地方——四馬路會樂里,上海灘有名的煙花巷。十五歲時母親去世哥哥染病,她淪落到賣笑之所。
鄭正秋希望《上海一婦人》的故事能更豐滿,謹慎地向宣景琳詢問,並把一些細節融進了電影。原來拍戲所得之所以會被老鴇發現,起因是幫助一個被賣到會樂里的小姑娘,看她的悲慘身世和自己十分相像,宣景琳不忍她走自己的老路,就出錢幫助這個素昧平生的姑娘逃走,結果被發現,查抄了所有積蓄。鄭正秋把這個情節寫進了《上海一婦人》。
《可憐的閨女》、《少奶奶的扇子》、《歌場春色》是鄭正秋醞釀已久的妓女題材。
鄭正秋主動幫金玲提親,並為其人格擔保。由於明星公司的義舉,王公子可以鼓起勇氣向家裡提這件婚事了,王家也許有所風聞宣景琳的背景,拒不同意。鄭正秋聽說后,決定要管一管,獨自登門拜訪王家,擔保宣景琳的才貌人品,表示要做這個媒。以鄭正秋的聲望和地位,同樣身為社會名流的王老先生,不好駁他的面子。在鄭正秋等人的堅持和調停下,並且由鄭正秋正式出面提親,王家終於鬆口,但是不辦婚事,不請家長出面,小夫妻不準進王家大門。

影片簡評


針對《上海一婦人》,鄭正秋提醒觀眾注意以下“四端”:“人格墮落,大抵由於吃飯難;驕奢淫逸之上海,每能變更人之生活,破壞人之佳偶;多妻制不打破,婦女終必見侮於男性;欲廢娼而不徒託空言,極應為婦女開闢生路。”進而明確表示:“娼豈生而為娼者,社會造成之也。”針對《可憐的閨女》,鄭正秋呼籲:“拆白不除,有礙婦女解放。期望女界光明,當向誘惑女子之拆白緊急動員,此乃女界醒目之暗室燈,拆白誅心之開花膠也。”顯然,社會改良既是鄭正秋電影的出發點,也是鄭正秋電影的目的地。
鄭正秋電影始終站在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弱勢群體一邊,以同情的姿態摹寫他們的處境,為他們的悲劇性命運鼓與呼;尤其是對深受“三綱五常”封建思想之毒害以及社會、家庭、婚姻和愛情之束縛的婦女地位的關注,均已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因此,鄭正秋電影中的女性大多是身處生活底層或社會邊緣的寡婦、孤兒、童養媳、婢妾、歌女、女伶、娼妓、交際花。在這一點上,鄭正秋電影幾乎不輸同時期任何形式的啟蒙話語。

參考資料


http://www.cnmdb.com/title/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