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
失業率
失業率是指(一定時期滿足全部就業條件的就業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
失業數據的月份變動可適當反應經濟發展。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係。2013年,中國首次向外公開了調查失業率的有關數據。
另外,失業率數字的反面是就業數字(The Employment 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農業就業數據。非農業就業數字為失業數字中的一個項目,該項目主要統計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職位變化情形,它能反映出製造行業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及其增長,數字減少便代表企業減低生產,經濟步入蕭條。當社會經濟較快時,消費自然隨之而增加,消費性以及服務性行業的職位也就增多。當非農業就業數字大幅增加時,理論上對匯率應當有利;反之則相反。因此,該數據是觀察社會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和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
失業率%=失業人數/(在業人數+失業人數)%
在美國,失業率每月第一個周五公布。在台灣,則於每月23日由台灣地區行政機構主計處公布。失業數據的月份變動可適當反應經濟發展。大多數資料都經過季節性調整。失業率被視為落後指標。
通過該指標可以判斷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一直以來,失業率數字被視為一個反映整體經濟狀況的指標,而它又是每個月最先發表的經濟數據,所以失業率指標被稱為所有經濟指標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月度經濟指標。如何解讀該指標?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於貨幣升值;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不利於貨幣升值。若將失業率配以同期的通脹指標來分析,則可知當時經濟發展是否過熱,會否構成加息的壓力,或是否需要通過減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
自然失業:消滅了周期性失業時的就業狀態就是充分就業,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成為自然失業率。
隱蔽性失業:表面上有工作,實際上對生產並沒有做出貢獻的人,即有“職”無“工”的人。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原因可分為:
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經濟產業的每次變動都要求勞動力供應能迅速適應變動,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徵卻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導致的失業被稱為“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於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佈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結構性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
季節性失業(Seasonal unemployment):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季節性失業是一種自然失業,它給社會帶來兩個方面的不良影響:一是季節性僱員由於就業時間短,收入受到影響(儘管有補償性工資差別);二是季節性失業不利於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對季節性失業人員的職業指導應側重於信息服務,指導他們在淡季以靈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臨時就業。
周期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等失業狀況不同,周期性失業的失業人口眾多且分佈廣泛,是經濟發展最嚴峻的局面,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所恢復。在中國經濟仍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中,中國此前及未來幾十年出現嚴重經濟衰退和周期性失業的機率很低。
非自願性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如果工資品(wage-goods)的價格相對貨幣稍有上升,現行貨幣工資水平下願意工作的勞動總供給量和在此工資水平下的勞動總需求量都將大於現有就業量,那麼勞動者就處於非自願性失業狀態。是1936年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概念。
凱恩斯認為,如果工資品的價格較貨幣工資稍微上漲,勞動者願意在當時的貨幣工資下提供勞動供給,而在同一時間的總勞動需求都大於已經有的就業量,那麼就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循環帶來 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台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
菲利普斯曲線表明的是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係,可稱之為“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是後來許多經濟學家所慣常使用的。這種菲利普斯曲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這一代替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
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於1962年提出,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係。這樣,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對應變動關係。在這一關係的研究中,經常不是直接採用經濟增長率指標,而是採用“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或是採用“現實產出水平對潛在產出水平的偏離”。這一“偏離”,表明一定時期內社會總供求的缺口和物價上漲的壓力。
現實經濟增長率表明一定時期內由社會總需求所決定的產出增長情況,而潛在經濟增長率則表明一定時期內、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所能提供的總供給的狀況。潛在經濟增長率可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正常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另一種是指最大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即在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時所能實現的經濟增長率。
這裡採用的是第一種含義。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是:在以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為橫軸、物價上漲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走向與第一、二種菲利普斯曲線正好相反。這條曲線表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二者呈同向的對應變動關係,即正相關關係。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時,物價上漲率亦上升;當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時,物價上漲率亦下降。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隨著需求的擴張,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上升,物價上漲率隨之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隨著需求的收縮,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下降,物價上漲率隨之下降。這樣,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動,然後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動的曲線環。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右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右上方傾斜”,說明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與物價上漲率為同向變動關係;“位勢較低”,說明物價上漲率處於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物價上漲率的變動幅度不大。
失業百分比
失業率是失業人口占勞動力人口的百分比。
中國凡屆滿一定下限年齡、具有勞動能力、要求有報酬的工作而尚未獲得工作職位的人口,稱為失業人口。不願工作而賦閑的人,或雖有工作願望而尚未達到規定下限年齡的人,均不得算作失業人口。中國通稱的待業人口。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兩種失業統計方法。一種是行政登記失業率,另一種是勞動力抽樣調查失業率。兩種失業率都是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登記失業率統計的是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並求職的失業人員數量。由於各國公共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險發展水平不一,登記失業率在國與國之間不能比較。而抽樣調查失業率基本依據的是國際化的失業定義,可以進行國際比較。
一些科研單位對城鎮失業率有這樣那樣的推算,統計數字不盡相同,這些數據都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作為決策依據。社科院披露的失業率是用“德爾菲法”調查出來的。這個方法實際上就是把調查的內容,向一定數量的專家、學者徵求意見,然後把意見進行綜合,最後形成結論。這次選擇了50餘名從事就業和勞動統計研究的學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專家(官員),發問卷請他們對失業率、城鎮失業承受能力等問題進行判斷和預測。這些專家、學者長期關注這一領域,注意收集這方面的信息,他們的判斷應該是有根據的。
登記失業率,不等於實際失業率。中國還沒有開展勞動力抽樣調查,所以沒有抽樣調查失業率。今後將逐步建立勞動力抽樣調查制度。但採用抽樣調查方法確定失業率后,城鎮登記失業率還要繼續使用。
2013年上半年中國調查失業率為5%。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出席招聘博覽開幕禮時指出,香港最新失業率維持3.1%,為16年來的低位,當中15歲至19歲高危群組的8.9%失業率亦有明顯改善,更是6年以來的新低;去年第四季青少年全職工作的月薪中位數為1萬元(港幣,下同),遠高於10年前的7000元,扣除通脹亦有8.6%的實質增長。他表示,目前就業市場好景,不少職位屬“工等人”,變相令青少年容易就業。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5年1月19日公布,去年10至1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3%,與去年9月至11月的數字相同,就業不足率亦保持不變,維持於1.6%的水平。
2015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各地方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就業工作紮實推進,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2020年10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發表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在7至9月升至6.4%,較6至8月上升0.3個百分點,為近16年來的高點。就業不足率維持在3.8%。
一是城鎮新增就業穩步增加,失業率基本穩定。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8%。其中二季度城鎮新增就業547萬人,同比多增9萬人。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同比下降0.04個百分點。6月末,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6%,比一季度末低0.13個百分點,保持了基本穩定的態勢。
二是市場用工需求保持穩定,求人倍率穩中有升。二季度,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1.06,已連續19個季度大於1。分地區看,東中西部求人倍率分別為1.03、1.11、1.08,用人需求全部大於供給。分技術等級看,初中高級技術崗位需求全部大於求職人數。
三是改革成效進一步顯現,“雙創”對就業拉動持續加大。隨著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200.1萬戶,平均每天超過1萬戶,創業創新帶動就業勢頭良好。截至6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2.64億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800萬人,增長11.6%。
公開數據
2013年9月9日,中國首次向外公開了調查失業率的有關數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中國將給世界傳遞持續發展的訊息》透露,“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6%;5%的調查失業率和2.4%的通脹率,均處於合理、可控範圍。”
5%的調查失業率,高於此前人社部公布的一二季度均為4.1%的登記失業率。而2013年的就業壓力其實比較大,一位人社部專家表示,這和當前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
首次公開調查失業率
李克強總理在上述署名文章中所說的5%調查失業率,可謂官方首次公開調查失業率水平。
對於該失業率水平,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專家表示,前些年雖然沒有公布該數據,但應該和2013年數據差距不大。該專家稱,5%的調查失業率比例並不算高。李克強總理在上述文章中指出,未來十多年,中國將有上億人口融入城市。
更多人口進入城市,是否會增加城鎮就業壓力,中華全國總工會專家表示,城鎮就業壓力除了和勞動力供給有關,也和經濟發展速度、發展方式有關,需要關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后新創造的就業崗位。總體上來說,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
2016年1月2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5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6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7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5%,全面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的目標。
希臘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希臘2012年7月份登記失業率攀升至25.1%,創出歷史新高。表明就業市場形勢仍在惡化。
當前希臘經濟正在經歷嚴重緊縮。官方數據顯示,自2008年債務危機發生以來希臘經濟規模萎縮了20%。青年失業率已經突破50%,達到了令人擔憂的水平。經濟學家估計,希臘經濟2013年可能連續第六年出現衰退。
希臘IOBE基金會研究員Angelos Tsakanikas說:“這是經濟衰退帶來的必然結果。”他說:“希臘的未來將會有更多不確定性。”
希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失業率已經從6月份時的24.8%升至25.1%,與西班牙8月份時的失業水平相同。
希臘和西班牙是歐元區17個成員國中失業率最高的兩個,歐元區平均失業率已經攀升至11.4%,創下1999年有此類以來最高水平。
希臘統計局報告說,7月份大約126萬名希臘人失去工作,幾乎每天有1000人失去工作。受影響最大的群體是15-24歲年齡段的年輕人。這個年齡段年輕人失業率高達54.2%。
在2008年7月金融危機爆發前希臘全國境內登記失業人數僅為364000人。
10月1日,日本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后,日本8月份失業率為4.1%,環比上升上升0.3%,是6個月來首次出現惡化。其中,就業人數為6310萬人,同比增加29萬人,增幅為0.5%;失業人數為271萬人,同比減少6萬人,降幅為2.2%。
2021年6月2日,勞工組織發布的《世界就業與社會展望:2021年趨勢》報告預測,告表示受到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2022年全球失業人口總數預計將達到2.05億人,大大超過2019年的1.87億,全球失業率將達到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