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陂鎮

華陂鎮

華陂鎮位於河南省上蔡縣西北部,地處駐、漯、周三市交匯處,開龔公路、漯上公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名勝古迹薈萃,有著名的孔子曬書台、鴻隙湖、漆雕開墓。全鎮總面積75.7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60個自然村,263個村民組,總人口6.1萬人,耕地面積7.5萬畝。1998年撤鄉建鎮,2000年被確定為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截至2018年末,華陂鎮戶籍人口為68237人。 截至2020年6月,華陂鎮下轄2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華南村。 截至2018年末,華陂鎮有工業企業37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華陂鎮簡介


本著“鼓勵民營、龍頭帶動、企貿興鎮”的總體方針,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外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鎮已形成了以花木、木材、食品加工、養殖、三產服務五大支柱產業。

行政區劃


所在位置
所在位置
華陂鎮位於上蔡縣北部,距縣城20千米。轄華南、華北、大岳、君陳、寺後趙、明哲趙、大程庄、坡董、雙廟趙、馮庄、西陳、唐橋、王橋、劉連寨、史彭、劉連張、柿元彭、方營、東陳、韓庄、李許21個行政村。開(封)龔(家棚)公路過境。洪河流經鄉西南部,黑河貫境。古迹有漆雕開(孔子弟子)墓、漆雕開祠、孔子曬書台等。[沿革]1956年建華陂中心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華北、華南、大程庄、坡董、唐橋、王橋、西陳、東陳、雙廟趙、寺後趙、明哲趙、馮庄、劉李寨、劉邊張、史彭、柿園彭、大岳、君陳、方營、錄庄、螞蚱王、李許、韓庄23個行政村。

建置沿革


1956年,建華陂中心鄉。
1958年,為華陂公社。
1983年,華陂公社改為華陂鄉。
1997年12月,由華陂鄉改為華陂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華陂鎮地處上蔡縣北部,駐馬店、漯河、周口三市交會處,東與小岳寺鄉相鄰,南與西洪鄉交界,西鄰西平縣,西北接漯河市召陵區,北與周口市商水縣接壤,距上蔡縣政府所在地21.3千米, 區域總面積7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華陂鎮地勢西高東低,地面平均海拔45米左右,大部分為低洼區。 
氣候
華陂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溫濕適中,雨熱同季;多年平均氣溫14.8℃,1月平均氣溫0.8℃,極端最低氣溫-16.4℃(1990年2月1日);7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1.7℃(2000年7月9日);最低月均氣溫-1.7℃(1993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8.7℃(1988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0.4℃,最大日較差11.4℃(1978年);生長期年平均284天,無霜期年平均225天,最長達272天,最短為19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89小時,年總輻射114.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21天(一般為2月7日—12月4日),年平均降水量870.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97天,最多達114天(1974年),最少為67天(1999年);最大雨量1546.8毫米(1975年),最少雨量417.9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8月最多。 
水文
華陂鎮境內河道屬洪河流域,洪河流經鎮境西南部,流程4.2千米,黑河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鎮域,境內流程6千米。 
自然資源
2011年,華陂鎮有耕地7.5萬畝,人均1.2畝。 

人口


2010年末,華陂鎮境內總人口6.3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200人,城鎮化率23.8%;另有流動人口720人;總人口中,男性31210人,佔49.5%;女性31811人,佔50.5%;14歲以下13297人,佔21.1%;15—64歲42728人,佔67.8%;65歲以上7014人,佔11.1%;以漢族為主,達62979人,佔99.94%;有回、佤、苗、彝、壯、傣6個少數民族,共42人,佔0.06%。 
2011年,華陂鎮人口出生率11.2‰,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5.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29人。 
截至2017年末,華陂鎮常住人口為44500人。 
截至2018年末,華陂鎮戶籍人口為6823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華陂鎮財政總收入達到208.7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5417元。 
截至2018年末,華陂鎮有工業企業37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2011年,華陂鎮農業總產值1.7億元,比2010年增長7%,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4%。華陂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華陂鎮生產糧食5.7萬噸,人均905千克,其中,小麥產量3.4萬噸,玉米產量2.3萬噸。華陂鎮經濟作物以種植花木、林果、大豆、棉花、芝麻、油菜為主。2011年,華陂鎮花木種植5600畝,林果種植3460畝。華陂鎮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山綿羊、家禽為主。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12個,各類養殖大戶131戶。2011年末,華陂鎮牛存欄0.35萬頭,出欄0.22萬頭;生豬存欄2.96萬頭,出欄3.07萬頭;山綿羊存欄1.31萬隻,出欄1.84萬隻;家禽飼養量27.09萬羽,上市家禽31.12萬羽;全年畜牧業產值0.71億元。 
工業
華陂鎮初步形成以糧食加工、鞋類加工、建材生產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華陂鎮工業總產值為2.05億元,比2010年增長6.8%,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7%。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職工395人,實現增加值1.7億元。 
商貿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商業網點326個,職工850人。2011年,華陂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21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85億元,比2010年增長8%。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境內有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華陂營業所、郵政儲蓄華陂營業所2家,各類存款餘額為2.2億元,比2010年增加3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民辦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800名,專任教師32人;小學14所,在校生8600人,專任教師40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初中2所,在校生2400人,專職教師8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2011年,華陂鎮教育經費達586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華陂鎮有農業服務中心1個,測土配方施肥化驗室1個,各類科技人才890人,其中高級農藝師3人、專業技術人才78人、技能人才210人、農村實用人才550多人、經營管理人才235人。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文化站1個,農村書屋6個,藏書1.2萬冊;有盤鼓隊、腰鼓隊、民樂表演隊等農民文化藝術團體14個,從業人員115人,年演出12場次,觀眾達6.1萬人次。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體育場地23處,健身設施14套(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員占居住人口的31%。 
醫療衛生
2011年,華陂鎮有衛生院1家,防保站1個,醫療診所21個;病床5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85張,固定資產總值28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9人,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15人。2011年,華陂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萬多人次,住院手術298人次,出院病人587人次。2011年,華陂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率為8/10萬,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1萬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6人,支出17.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34戶,人數1667人,支出142萬元,月人均78.6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54;人,支出34.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50人,支出3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4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12萬元。安置義務兵33人,士官3人。2011年,華陂鎮新增就業人員165人,有4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4人。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1個,鄉村通郵率100%;移動服務大廳1個,代辦網點46個;電信服務大廳1個,代辦網點36個,有固定電話用戶2100戶,行動電話用戶1.56萬戶,寬頻接入用戶3420戶。 
●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有自來水廠1座,生產能力380噸/日,鋪設供水管道32千米,排水管道28千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85%。 
● 供電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擁有3.5千伏變電所1座,有主變壓器1台,有高壓輸電線路2條,年用電量750千瓦時。 
● 園林綠化
截至2011年末,華陂鎮人均綠化面積8平方米,綠化率26%。 

交通


華陂鎮有219省道(開龔公路)、漯河至上蔡公路、華陂至小岳寺公路貫穿境內,過境長度15千米。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華陂鎮因鎮人民政府駐華陂村而得名。 
● 文物古迹
華陂鎮古迹有漆雕開(孔子弟子)墓、漆雕開祠、孔子曬書台等。

堅持工程建設


年初以來,上蔡縣華陂鎮黨委從“四個突出”(即“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目標化管理”、“突出農業科技普及”、“突出重點經濟項目”)著手,狠抓“雙強”工程的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強黨員幹部隊伍的“講正氣、樹新風”主題教育活動。3月份以來該鎮在堅持黨委中心組學習、機關每周一、五學習的基礎上,按照縣委的部署,進一步加強了全鎮黨員幹部“講正氣、樹新風”主題教育活動,集中學習20天,認真開展了大大討論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全鎮黨員幹部的黨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奉獻精神得到進一步弘揚,致富和主動帶富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華陂鎮
華陂鎮
突出對“雙強”工程的目標化管理,切實搞好幫帶和聯戶活動。3月7日至9日,該鎮組成四個督查組,分別由書記、鎮長、人大主席和專職副書記任組長,對全鎮23個行政村“雙強”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和指導,對一些工作較主動、“雙強工程”落實較好的村委進行了表揚,並要求保持成績,再接再厲,進一步提高實施“雙強”工程的標準和質量;對哪些工作浮漂、項目落實不好的村委給予了批評,並要求其限期整改。目前,全鎮400多名“雙強”黨員幹部人人都有具體的幫扶對象和聯繫戶,個個都有具體的致富項目,“雙強”工程正在我鎮轟轟烈烈地開展著。
突出農業科技普及,不斷為“雙強”工程的實施注入科技力量。今年以來,該鎮先後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3次,培訓各類人員600多人,很好地解決了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增強了受訓人員的致富能力。在此基礎上,我鎮還組織農業中心人員開展“三下鄉”活動,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群眾提供現場科技服務。通過這項活動,共為1000多位農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技術服務,為700多戶解決了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難題,有效地提高了我鎮農業生產的科技普及率。
突出重點科技項目開發,做大做強“雙強”工程的龍頭。該鎮在實施“雙強”工程中,在進行全面撒網,要求人人上項目,家家爭“雙強”的同時,還突出重點,做大做強“雙強”工程的龍頭,主要針對寺後趙、大岳的雙千畝良種繁育基地,唐橋、君陳千畝果樹示範圓區等大型項目進一步開發,在資金使用上,實行傾斜政策;在信息和技術方面,實行重點支持;在拓寬市場方面,加強拓展能力,努力打造我鎮的支柱項目和特色產業,以期形成以點帶面,以面促點的整體戰略態勢,促進“雙強”工程整體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新聞記實


上蔡縣華陂鎮寺後趙村在新疆務工的張保齊雖然已舉家遷往新疆,但還是捐款10萬元,還動員其他在外務工人員向家鄉捐款。在新鄉衛輝市許多鄉村,一些村民為了把路取直,即使扒掉自家的房子也不含糊。
從1996年2月至2000年3月的4年時間裡,上蔡縣華陂鎮政府拖欠內部食堂就餐費20多萬元,后經駐馬店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判決,鎮政府至今仍有10多萬元欠款拒不償還。昨日下午,駐馬店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劉繼標就此個案執行難問題明確表態,要以個案突破,整體推進,解決執行難。
近日,上蔡縣華陂鎮華南村張福來和同村的5位鄉鄰一起坐上了發往鄭州的客車,準備利用春節這段時間到鄭州打工。張福來告訴筆者:“春節期間用工單位多,活兒好找,工資又高,咱也體會體會在城市過年的滋味。”
華陂鎮華南村農民張毛孩把多年在外打工攢下來的2.7萬元資金用於農田打井、架設線路等農業基礎設施上。塔橋鄉大李村李路、李發戶等6位打工返鄉人員,承包了本村的60畝薄地和100多畝廢棄坑塘,用於發展花木和漁業生產。在蘆崗鄉劉樓村,51歲的村民劉發戶正忙著在地里種植煙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