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技術人員

工程技術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對於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概念定義


世界經濟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競爭、變革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特點。在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擁有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多少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經濟實力、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和依據。
因此,培養大批量具有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是我國經濟、科技國際化和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世界範圍內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如何培養大批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極為重要,既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一個基本內容,也是工程哲學關注的一個問題,而培養此類人才成了關鍵。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製造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遵循工程技術人才成長規律,健全符合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特點的職稱制度,激發工程技術人才創新潛能,培養造就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工程技術人才隊伍,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評價標準


1.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堅持把品德放在工程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用人單位可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綜合考察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對剽竊他人技術成果或偽造試驗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制”,並向社會公開。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2.突出評價能力和業績。
適應工程技術專業化、標準化程度高的特點,分專業領域完善工程技術人才評價標準。通用性強、適用範圍廣的專業評價標準由國家統一發布。重點評價工程技術人才發明創造、技術推廣應用、工程項目設計、工藝流程標準開發、產品質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能力,引導工程技術人才解決工程技術難題、實現現代工程技術突破。著力解決工程技術領域評價標準過於學術化問題,專利成果、技術報告、軟課題研究報告、規劃設計方案、施工或調試報告、工程試驗報告、標準規範制定、行業工法等均可作為業績成果。科學對待論文、論著等研究成果,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和影響因子排名等僅作為評價參考,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可“一票決定”。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不作統一要求,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根據需要自主確定。
3.實行國家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基本標準條件》。各地區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制定地區標準。具有自主評審權的用人單位可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單位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不得低於國家標準。支持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學會等參與制定評價標準。

引申資料


工程技術

工程技術亦稱生產技術,是在工業生產中實際應用的技術。就是說人們應用科學知識或利用技術發展的研究成果於工業生產過程,以達到改造自然的預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界所採用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所達到的目的不同,形成了工程技術的各種形態。例如,研究礦床開採的工具設備和方法的採礦工程;研究金屬冶鍊設備和工藝的冶金工程;研究電廠和電力網的設備及運行的電力工程;研究材料的組成、結構、功能的材料工程,等等。
近幾十年來,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綜合發展,工程技術的概念、手段和方法已滲透到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出現了生物遺傳工程、醫學工程、教育工程、管理工程、軍事工程、系統工程,等等。工程技術已經突破了工業生產技術的範圍,而展現出它的廣闊前景。歷史悠久的工程技術是建築工程技術,它的理論依據是理論力學。隨著國防的需要,出現了軍事工程技術,它綜合了不同行業的工程技術。隨著科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工程技術的類別也越來越多,如基因工程技術,信息工程技術,系統工程技術,衛星工程技術,等等。
技術研究的組織系統也採用工程技術和科學技術兩個系統,屬於工程技術系統的如:中國工程院,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屬於科學技術系統的如: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
與科學技術一詞不同,工程和技術幾乎屬於同一範疇,例如,建築工程與建築技術相差甚少,信息工程與信息技術沒有大的差別。在某些時候,工程可以指某一個項目,而技術則強調該項目的屬性。
工程技術一詞指的是工程實用技術。而科學技術一詞更多地指的是科學理論技術。人們也常常稱工程技術為工科,而稱科學技術為理科。

圖書


《工程技術人才觀》
作者:寧先聖著
ISBN:10位[7500465335]13位[978750046533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定價:¥1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