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轄縣

陸川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縣境內因有九洲江、米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陽河和清湖河六條河流而得名。位於東經110°4′,北緯21°53′—22°3′,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359天,光熱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mm。素有“溫泉之鄉”的美譽。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804427人。

縣南部至華南第一大港口城市湛江港僅70多公里,至沿海開放城市北海市120多公里,是玉林融入珠三角經濟區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前沿陣地,是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打響第一槍的紅土地,是廣西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縣。陸川縣北部多使用粵語(勾漏片-白話),縣南部多使用客家語(涯話)。

陸川縣著名地方產品有陸川豬、小型挖掘機、鐵鍋、礦泉水、醬油、淮山等。是中國鐵鍋之都、全國最大的小型挖掘機生產出口基地、全國八大良種豬之一陸川豬原產地、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糧食高產示範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

2012年,廣西陸川縣再獲“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獎,2013年1月,陸川縣獲得自治區綠化委員會、自治區林業廳授予的“廣西森林縣城”榮譽稱號。此外,陸川縣烏石鎮謝魯村還被授予“廣西森林村莊”稱號。2020年7月1日,成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2020年7月,入選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於嶺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后,今陸川縣地屬象郡地。西漢初屬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屬合浦郡地。東漢建安八年(203),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三國先屬蜀,后屬吳,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南朝齊(479-502)析合浦郡合浦縣地置陸川郡。梁陳(548-581)廢陸川郡為陸川縣。這是陸川縣正式建制的開始。隋初(581-604)屬合浦郡。大業元年(605)省入北流縣。
唐在今陸川縣境設有陸川、溫水、龍豪、南河、龍化五縣。這是縣地分合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武德四年(621)復置陸川縣。縣地在北流縣羅卞和陸川縣的一部分。初屬南岩州,生改稱潘州(貞觀六年即632)、東峨州(乾封三年即668)、禺州(總章二年即669)、溫水郡(天寶元年即742)、禺州(乾元元年即758年)。武德四年(621)又析合合浦縣地置龍豪縣,縣地在陸川縣南龍豪鄉大垌、洞心二堡(今大橋、橫山二鄉)。初屬南州,后改稱白州(武德六年即623)南昌郡(天寶元年即742)白州(乾元元年即758)武德四年析南昌縣地置溫水縣。因南有溫泉而得名。縣地在陸川縣的關廂、泗里、沙湖、朗垌、南中各堡(今陸城鎮、溫泉、米場、沙湖各鄉)。
謝魯山莊
謝魯山莊
五代十國初(907-960),先屬楚,後梁乾化元年(911),南漢將領劉嚴遣兵攻容州,楚國將領姚彥章不能守,奔長沙。劉嚴遂取容州。從此,屬南漢容州都督府所統領的順州,轄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和禺州轄的羅卞縣(即陸川縣)。宋開寶五年(972),廢順州,禺州、羅卞縣更名為陸川縣,省龍化、溫水、龍豪、南河四縣入陸川縣,縣治設在北流縣卞二、三里,九年(976年)移治公平。淳化五年(994),遷縣治於舊溫水縣治(今陸城鎮)。陸川隸屬廣南西路容州都督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撤容州都督府為容州路總管府。陸川屬容州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撤容州路,立梧州府。陸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廣西巡撫李紱奏升郁林為直隸州,改屬郁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屬郁林府。民國2年7月隸屬鬱江道。民國3年6月改隸屬蒼梧道。民國16年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郁林民團區,民國21年改隸屬梧州民團區,民國23年隸屬梧州行政監督區。民國25年7月改隸潯州行政監督區,民國25年10月改隸屬郁林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4月改隸屬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31年3月改隸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33年4月改隸屬第九區行政督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陸川縣是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根據地。
解放初,陸川縣屬玉林專區。1951年7月,隸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撤銷容縣專區,設玉林專區,陸川屬玉林專區。1971年,專區改稱地區,陸川縣隸屬玉林地區,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設立地級玉林市,陸川縣隸屬玉林市至今不變。
1996年,陸川縣面積1555平方千米,人口約73萬人。轄12個鎮、4個鄉:陸城鎮、溫泉鎮、米場鎮、馬坡鎮、平樂鎮、珊羅鎮、沙坡鎮、大橋鎮、烏石鎮、良田鎮、清湖鎮、古城鎮、灘面鄉、月垌鄉、橫山鄉、沙湖鄉。縣政府駐陸城鎮。(155個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陸川縣總人口718439人。其中:陸城鎮30171人,溫泉鎮83429人,米場鎮43059人,馬坡鎮69548人,珊羅鎮42049人,平樂鎮35002人,沙坡鎮52626人,大橋鎮41794人,烏石鎮67804人,良田鎮62416人,清湖鎮47561人,古城鎮46223人,沙湖鄉20639人,橫山鄉30892人,月垌鄉21208人,灘面鄉24018人。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3號)同意調整陸川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陸城鎮,整建制併入溫泉鎮,溫泉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月垌鄉,整建制併入烏石鎮,烏石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全縣轄11個鎮、3個鄉,縣政府駐溫泉鎮。
2013年10月15-16日,沙湖鄉、灘面鄉、橫山鄉正式撤鄉設鎮。調整后,全縣轄14個鎮:溫泉鎮、米場鎮、馬坡鎮、珊羅鎮、平樂鎮、沙坡鎮、大橋鎮、烏石鎮、良田鎮、清湖鎮、古城鎮、沙湖鎮、橫山鎮、灘面鎮。縣政府駐溫泉鎮。
2000年,陸川縣轄12個鎮、4個鄉。
2005年,撤銷陸城鎮,整建制併入溫泉鎮,溫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月垌鄉,整建制併入烏石鎮,烏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地理環境


陸川縣地處桂東南端,是廣西的南大門,南與廣東廉江、化州市接壤,從縣城到湛江138公里;北靠玉州區,東接北流市,西南連博白縣。
縣內地貌在全國地貌類型中屬華南丘陵的一部分,在廣西地貌類型中屬桂東南丘陵區。境內地勢,最高地海拔792米(謝仙嶂),最低地海拔30米(盤龍圩邊),相對高差762米。雲開大山山脈分東、西兩線向南延伸,構成東、西兩側高的峽峪走廊,東系山脈主峰謝仙嶂、西系山脈主峰籬嶂,均坐落縣中部,是縣境屋眷,形成中部較高,南北較低的拱背形,以塘村的分水為界,界南的河溪向南流,界北的河溪向北流。縣境東系山脈和西系山脈均屬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東、西兩山脈中間夾著有向北徑流匯入南流江的米馬河和向南徑流匯入北部灣的九洲江,組成走向南、北的窄長河峪,兩側有河流沖積階地、小平原。總的說來,丘陵較多,低山、台地平原較少。屬於六山(丘陵)一水三分地的縣。
縣內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以南,南近熱帶海洋,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半年(4~9月)受濕熱的夏季風影響,盛行偏南風;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受乾冷的冬季風影響,多吹偏北風。總的氣候特點是:氣溫較高,陽光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但分佈不均,夏季多暴雨,易洪澇,春秋有乾旱,冬季有霜凍。

自然資源


陸川溫泉
陸川溫泉
陸川縣是廣西第一個綠化達標縣,有46萬多畝低質、低效的濕地松需要更新改造,有26萬多立方米的木材儲蓄量,啟動建設30萬畝速生豐產林基地;是中國商品糧基地、中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陸川豬是中國八大優良種豬之一,已建成國家種豬基因保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銀、鉛、鋅、鈦鐵、硫鐵等18種金屬礦,有滑石礦、石灰石、花崗岩、陶泥等20多種非金屬礦,儲量豐富。
陸川溫泉是分佈在縣城範圍的溫泉群,中心溫泉處在縣城中心的溫湯河與九洲江的交接處,控制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每天可供5萬人使用。礦泉水資源豐富,聞名區內外的茶花山礦泉水,是第一個獲國家礦泉水天然綠色食品和中國首家通過醫療保健鑒定的產品。土特產資源主要有陸川豬、桂圓肉、丁香荔枝、木菠蘿、淮山、烏石醬油等。

行政區劃


陸川縣轄11個鎮、3個鄉:溫泉鎮、米場鎮、馬坡鎮、珊羅鎮、平樂鎮、沙坡鎮、大橋鎮、烏石鎮、良田鎮、清湖鎮、古城鎮、沙湖鄉、橫山鄉、灘面鄉。155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佈。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0442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如下表:
名稱人口(人)所轄地區
溫泉鎮229758縣政府駐地,轄:新洲、長安、文昌、街道、城郊5個社區,萬丈、四良、碰塘、中興、泗里、溫泉、東山、白坭、中屯、長河、官田、洞心、安寧、風淳14個行政村;武警虛擬居委會
米場鎮42610轄:米場、五柳、南中、橋魯、旺同、平塘、旺薦、樂寧、新民9行政村
馬坡鎮69534轄:馬坡社區;馬坡、硃砂、東西、清秀、六平、良厚、界垌、大興、雄英、大良、新山、靖東、靖西13行政村
珊羅鎮44140轄:珊羅、大山、田龍、長納、鶴山、四樂、六燕7行政村
平樂鎮34793轄:平樂、六鳳、新興、石村、三安、橋頭、長旺7行政村
沙坡鎮53306轄:沙坡、北安、仙山、高慶、大連、六潘、龍灣、秦鏡、中心、和平、白馬、橫山、六高13行政村
大橋鎮32923轄:大橋、雅松、瓜頭、陸透、塘候、大垌、三善、平山、大塘、美坡、北桑11行政村
烏石鎮73988轄:烏石社區;沙井、沙江、龍化、吹塘、紫恩、子良、謝魯、塘域、老圩、那壤、雙垌、坡腳、蒙村、王沙、旺嶺、坡子、月垌、水花、安東、陸選、陸龍、黎洪、陸河23行政村
良田鎮60284轄:良田社區;三聯、新村、馮杏、甘片、蓮塘、龍口、良田、文官、鹿垌、石垌、竹山、車田、旺垌13行政村
清湖鎮49289轄:清湖、塘寨、三水、陸坡、旺山、永平、平安、水亭、那若、官沖、新官、塘欖12行政村
古城鎮46197轄:古城、長徑、良村、八角、陸因、北豆、陸落、樓腳、盤龍、清耳10行政村
沙湖鄉17636轄:新街、長沙、官山、永旺、永安5行政村
橫山鄉28391轄:稔坡、高沖、石塘、旺坡、四和、旱塘、同心、清平、譚村、陸洪、良塘11行政村
灘面鄉21578轄:灘面、坡頭、上旺、新旺、覃村、佳塘6行政村

經濟


數據統計

陸川縣
陸川縣
2010年,陸川縣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由2005年的43.2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3.97億元,年均增長16.4%,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高6.6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由2.52億元增加到5.89億元,年均增長18.5%,比“十五”時期高10.26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由27.64億元增加到71.96億元,年均增長20.99%,比“十五”時期高11.29個百分點,是2000年的3.9倍,2005年的2.6倍,同比增長28.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3.19億元,是2000年的17.8倍,2005年的4倍,同比增長3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69億元,同比增長39.1%,增速排玉林市第一位。機械產業實現產值28.8億元,同比增長57.67%,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0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首次突破3億千瓦時,達到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增速居玉林市前列。至2009年底,陸川縣工業化率達1.83,高於玉林市平均水平0.25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7%,被評為玉林市2009年促進工業發展爭先創優一等獎,是玉林市唯一連續四年獲此殊榮的縣(市、區)。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8.2∶32∶39.8,調整優化為2010年的18.3∶48.4∶33.3,在第一、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同時,第二產業基本佔到了陸川縣經濟的半壁江山。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2.2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1.54億元,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19.1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4.44億元,財政收入7.4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29元。

農業

陸川縣是一個農業縣,農業人口72.3萬人,占陸川縣總人口的86.5%,耕地面積40.42萬畝,其中水田33.21萬畝,坡地7.21萬畝,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是聞名區內外的水稻高產縣,是中國第一個糧食跨省要縣,年產雜交水稻種子120-150萬公斤,1997年被列入中國商品糧基地縣。特色農業迅速發展,農業生產邁上新台階。陸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20.1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7億元,年均增長5.74%。新技術大面積推廣,糧食產量穩定增長,機械化作業水平明顯提高。我縣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國家級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範縣、廣西特色養殖業先進縣;2009、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7—2010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09年陸川縣被列為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陸川豬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2005年的64個增加到292個。
2012年,陸川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7.14億元,增長6.5%。農業產業基地達到12個,千畝以上連片的6個。農業企業達89家,其中市級12家,神龍王、廣西銀農2家企業跨入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行列。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9家。陸川縣繼續獲得中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大橋鎮陸透村被自治區命名為“陸川豬村”,富成生態養殖公司林下放養的“陸川豬”成為釣魚台國賓館指定用肉食品。陸川縣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生產先進縣,被列為廣西唯一的中國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示範縣。2011年廣西糧油高產創建暨早稻田間管理工作現場會在陸川縣召開。

工業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6家增加到124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17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達到3家。“1+3+2”產業培育成效明顯,機械製造、冶金建材產業迅速崛起,向百億元產業邁進。“一區兩園”建設加快推進,五年累計新入園企業41家,入園企業達到71家,北部工業集中區被確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2006—2010年陸川縣連續5年榮獲玉林市促進工業發展爭先創優一等獎。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陸川鐵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傳統、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之一。主要品牌有獲省優和部優產品的“南珠”牌、“桂嶺”牌、“135”牌鑄鐵鍋,“鐵人”牌電磁爐專用鑄鐵鍋等。產品覆蓋中國各地,直銷配套廣東美的電器集團、山東九陽集團、浙江杭州紅陽集團等,產品遠銷東南亞。全年產量約1000萬口,實現工業總產值近億元。至2010年,陸川鐵鍋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6.36億元。
2008年上半年,玉柴配套企業實現總產值7.5億元,比增37.4%,占陸川縣機械機電製造業產值的77.7%。隨著玉柴工程機械(中挖)、玉柴汽車配件、香港偉日房地產開發、廣西瑞豐建材、玉林雙胞胎飼料加工、江西正邦飼料加工等大項目的進駐,至2008年7月止,陸川縣入園規模工業企業56家。2007年園區工業產值達37.45億元,占陸川縣工業經濟比重的54.85%,比2006年園區工業產值19.1億元增長96.1%。工業園區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2012年新型工業化實現新突破。全面推進工業發展“335”戰略,陸川縣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三大指標”增長50%以上。財政安排扶持企業發展資金5804萬元。“五大支柱產業”產值快速增長,玉柴重工、開元機器的工業產值分別增長7.14%、136.44%。北部工業園工業總產值達75.22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9.16億元。陸川縣工業化率達2.53,比2011年提高0.18。

第三產業

陸川縣三次產業全面發展,比重由2008年的22.95:39.87:37.18,調整優化為20.6:42.7:36.7,在第一、第三產業高速增長的同時,第二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加快發展。陸川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7億元,同比增長20.5%,增速排全市第一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招商引資

陸川縣積極參與泛珠三角、泛北部灣等次區域合作和南博會、玉博會,與越南順化市簽訂了結為友好縣市的意向性協議。五年累計引進項目582個,到位資金170.09億元。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05年的4233萬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7608萬美元,年均增長12.4%。引進華潤集團、萬象集團、正邦集團、九鼎集團、雙胞胎集團等大企業落戶陸川,其中投資15億元的華潤水泥項目是陸川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工業項目。陸川縣被評為2008—2010年自治區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示範縣,2008、200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廣西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2009年被評為玉林市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先進縣。

文化


文化藝術

溫泉旅遊文化節以“神韻溫泉、魅力陸川”為主題的首屆溫泉旅遊文化節在謝魯天堂隆重舉行,打響了“嶺南第一泉”旅遊品牌,展示了客家文化魅力。旅遊文化節期間,與廣東、浙江等地企業簽訂電子產品、房地產開發、毛絨製品生產、沙糖桔有機水果種植等項目4項,合同投資總額5.4億元。

特產

陸川豬:全國八大地方優良品種之一。母豬具有成熟早、產仔多、母性好的特點;其肉皮薄、肉嫩、脆而不膩;其畜產品可加工脆皮乳豬、香腸、無皮五花臘肉等。陸川豬是陸川的縣寶。陸川豬苗先後銷往北京、上海等13個省、市、自治區,還出口越南。
優質龍眼:陸川縣盛產儲良、石硤等優質龍眼,現種植5000多公頃,年產7700多噸。
茶花山礦泉水:中國名牌產品,全國第一家優質天然礦泉綠色食品,全國首家通過醫療保健產品,現已形成年產3萬噸的生產能力。
烏石醬油:陸川縣烏石鎮生產的生抽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使用傳統工藝發酵釀造,不含添加劑,醬味鮮香,久儲不霉,聞名區內外。
烏石菜刀:烏石菜刀選用上等鋼材,應用先進技術和傳統工藝加工製作,造型美觀、鋒利、能過骨。產品銷售區內外及東南亞各國。

交通


黎湛鐵路複線縱貫陸川南北,是廣西通往廣東的唯一鐵路通道。馬盤高等級公路南通往湛江、茂名、廣州、海南,北接賓玉二級路交324國道至南寧、柳州、桂林、北海,是廣西和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陸川縣交通便利,洛(陽)湛(江)、黎(塘)湛(江)鐵路(複線),縱貫陸川85公里,境內設有6個火車站,每天有16對旅客列車在陸川停靠,黎湛線最大的貨站——玉林南站在陸川縣境內。玉(林)湛(江)二級公路208公里,陸川境內82公里。陸川縣每個鄉鎮都通混凝土公路或柏油路,陸川縣有“汽車王國”之稱,有車隊83個,有營運貨車3360輛、14184個噸位;有營運客車171輛,總座位4632個,日均客流量11283人次。
陸川站已通高鐵,可去往南寧,柳州。桂林方向。
從陸川縣城至華南第一大港口城市湛江港約130公里,從陸川南部到湛江港僅70多公里,是廣西融入粵港澳經濟圈和泛珠三角經濟圈南部的最前沿。陸川地處黎湛鐵路複線和洛湛鐵路結合部,交通十分便利,黎湛鐵路複線穿越境內,6個火車站坐落在6個鄉鎮,是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縣城到16個鄉(鎮)村村通公路,85%行政村通硬化路、95%自然村通汽車;公路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每平方公里的公路擁有量居廣西前茅。馬盤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北接國道324線,南接廣東高等級公路網路,直達湛江、海南、廣州,與鐵路形成齊頭並進的態勢。浦寶二級公路橫貫陸川西東,西與博白至北海二級公路相接,東至廣東寶圩接廣東高等級公路。陸川汽車運輸業非常發達,享有“汽車運輸王國”之稱,“陸川風炮補胎”聞名中國。
玉湛高速公路從這裡經過,設陸川北收費站、陸川南收費站。

社會


陸川北部多使用粵語(勾漏片-本土白話),縣南部多使用客家語(涯話),縣城則兩種語言通用。其中粵語人佔三四成,客語人佔六七成。

科技

陸川縣有“廣西福達機電製造有限公司”等7家高新技術企業,有“固定型閥控式鉛酸密封蓄電池”、“2%戊二醛強力滅菌劑”、“STC三相交流發電機”等14個高新技術產品;有“6105QC(汽車)飛輪總成”、“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425#、525#普通硅酸鹽水泥”、有“JFW27型汽車發電機”、“462微型汽車曲軸”等八個產品填補廣西空白的產品。
陸川縣科技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實施科技項目的引進開發,“十百千萬”星火工程、“科普工程”、“知識工程”,指導高新技術開發研究,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搞好民營科技企業,搞活技術市場,提供科技情報等工作。陸川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4572人,其中高級職稱553人,中級6243人,初級7776人。完成開發項目800多項。有自治區級的科技型龍頭企業、優秀科技型企業和市級科技示範企業共15家;培植高新技術企業7家,高新技術產品12種,湧現了一批國優、部優、省優產品,一些產品填補了廣西的空白,發展了民營科技企業25家。陸川縣應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分別為88.51%和98.65%;專家、技術人員下廠、下鄉1萬多人次,行程189700多公里;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900多期,參加培訓的69.6多萬人次;放播科技影像14000多場,觀眾427萬多人次,發放科技書籍資料116萬多份,建立科普基地9個;進行技術交流47次,技術轉讓、服務合同金額157萬元;簽訂投資項目25個,金額14億多元。據不完全統計,陸川縣科技人員獲縣級以上科技成果、科技進步獎的有2220多人次。其中獲國家級獎勵的23人次,獲自治區級以上獎勵240多人次,獲地(廳、市)級獎勵的550多人次,獲國家專利30多項。從1993年開始共評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三批共58人次。1999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為45.08%。

衛生

2006年,陸川被評為中國新農合先進試點縣。
2011年建設村(居)“幸福家園”63個,創建自治區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的工作通過驗收。防治艾滋病攻堅工程和地中海貧血防治工作有效推進,新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84所、無害化衛生廁所4000座。聯合建設五保新村亮點突出,新建五保新村40個。

城建

2006年,陸川被列為廣西城鎮建設供排水示範縣。
2009年,陸川縣基本完成農網改造,擁有11萬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4座。農網改造后工業用電價降到每度0.49元,與廣東工業用電價每度1元多相比有電價優勢。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110千伏輸變電線路工程、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的220千伏輸變電所兩個項目。陸川縣電力基礎設施好,有電力方面的優勢。
2011年全縣新增城鎮人口3萬人。入園企業新增20家,累計達87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新增1.4萬畝,累計達9.6萬畝,增長17%。總投資2490萬元的烏石鎮九洲江沿岸土地整治項目基本完成。完成通政路、新洲北路、三峰西路、公園路、實驗中學路等道路改造硬化工程,推進松鶴公園項目建設。加強馬坡、米場、烏石、良田、清湖等重點鎮建設。全縣完成城鎮項目建設投資12億元。全縣城鎮化率達36%,提高2.91個百分點。陸川縣被列為自治區城鎮化建設示範縣,縣城榮獲廣西第七屆市容“南珠杯”競賽特等獎。

教育

學前教育
民國25年(1936年),在縣城關廂中心校(今縣政府招待所)附設一個幼稚班,招收幼兒26人,辦園經費由縣政府預算支給,一年後因缺乏師資而停辦。32年,陸川縣重辦幼稚班,招收兩班48人。設班園址在縣城內黎氏宗祠。34年,在縣城東偏東壕溝岸(今幼兒園)新建幼稚園。38年,幼稚園有4班80人,教員4人。
解放后,幼兒園繼續開辦,經費由縣財政預算撥發。1952年3月改稱幼兒園。1954年,始辦2所民辦幼兒園。1958年,除縣城和烏石街2所公辦幼兒園外,農村幼兒園,幼兒園(班)有587處,入園幼兒1.95萬人。教職工742人。翌年,農業社隊公共食堂相繼解體,鄉鎮大規模集中勞動相對減少,較多幼兒可由家庭照顧,入園、入托幼兒稍減。1960年,有公辦、集體辦的幼兒園(班)16所,30班795人,生產隊幼兒園(班)205處,入園幼兒6979人。1962年進行調整后,全縣幼兒園(班)只有10所,28班740人,教職工47人。1984年起,使用自治區統編教材,語文要求拼音過關;計算要求學會20以內的分解與合成。此外還有常識,圖畫手工、音樂等方面技能訓練。
小學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知縣陳仲賓以三峰書院賓興田租及縣城屠捐為經費,於三峰書院右側(今鎮中),創辦第一所陸川縣高等小學堂。此期間,縣內各地紳士,以該地區廟產、義學租、學會租、稅捐及祖嘗為經費,陸續設立19所高等或兩等小學堂。至宣統二年(1910年),全縣興辦學堂21所。次年,由清朝改為民國,新舊交替,停辦了18所。
民國5年(1916年),陸川縣高等小學堂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同時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馬坡)、第三高等小學校(烏石)、第四高等小學校(良田)相繼恢復。至12年,全縣有小學校158所。後由於軍閥混戰,財政緊缺,陸續停辦20餘所。13年創辦縣立女子小學。23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包括女小)17所,學生1444人;初級國民基礎學校304所,學生9116人。入學率佔全縣人口的4.5%,占學齡兒童的34%弱。同年,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從萬丈坡三峰書院搬到縣城原陸川縣立中學舊址(今縣政府招待所)。31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33所,學生3297人;教職工293人;初級國民基礎學校584所,學生2.88萬人,教職工564人。35年,中心國民基礎校減少為20所,初級國基校減少為454所,學生35416人。38年,全縣有小學教學點536個,在校學生24347人,教職工675人。
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1950年全縣有小學458所,870個班,學生13907人。隨著民主改革運動的發展,鄉村小學也在發展。1952年,全縣有小學621所,學生49850人。1954年春,進行整頓,壓縮辦學點,充實班額,學校減為496所,學生41744人。
1976年,耕讀小學陸續併入全日制小學。1980年,對小學教育進行調整、裁撤小學附設初中班,保證了小學師資和教學設備,教育質量日呈上升。1985年,縣內有小學163所,在校學生2696班,91657人,每萬人口有在校生1478人。1986年,縣內適齡入學兒童78743人,已入學76785人,入學率97.5%。同年11月,經玉林地區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工作團驗收,縣內小學入學率98.5%,普及率98.8%,鞏固率99%,畢業率97.6%。“四率”均達部頒標準。1989年,全縣有小學158所(村)540個分校(教學點)在校學生101056人,每萬人口有在校生1508人,比1950年增加了6.26倍。
中學教育
民國2年(1913年),陸川縣知縣陳夢昌與邑紳籌商撥縣屠捐款4000元,學款租谷銀300元為常年經費,將農業學堂遷往關帝廟,把舊校址(原縣考棚、今縣政府招待所)屋宇修繕后,創辦陸川縣立中學堂。4年將學堂改稱學校。19年6月,國民黨廣西省政府以“管教無方”、“赤化”之名停辦陸中。20年春復辦。同年秋,在烏石賓興祠興辦私立南平初級中學;南興區在清湖街創辦私立南興初級中學。兩年半后均停辦。21年秋,桂系軍閥白崇禧多次指出“陸川是第二個東蘭”,下令再次停辦陸中,翌年秋復辦。24年春,陸川縣立中學校從縣城搬遷萬丈坡(今師範學校)。30年春,有龍鄉(今馬坡鎮)、清秀村(今沖)鍾姓紳士鍾國祚等倡議,將鍾清連祖嘗及日新學會會租提撥1240餘石(稻穀)為經費,興辦私立清秀初級中學。同時南興區開明人士劉耀東和紳士謝春生、李元章等倡儀,調撥該區老義會田租125石,並議定區內各姓按丁口認撥租額700餘石為經費,於良田街賓興祠復辦私立南興初級中學。同年秋,陸川縣立初級中學校開設高中班,改名陸川縣立中學。31年秋,南平區紳士呂芋農、李楚凡、李務醒、羅百堅等倡議,按南平區各姓族內人口數提撥經費,共得租谷400餘,於烏石街西側賓興祠復辦私立合平初級中學。36年春,由馬坡知名人士倡議捐資。於馬坡街背的燕磊嶺(今馬坡中學)創辦私立北安初級中學。38年,全縣有縣立中學1所,私立清秀、北安、合平、南興等4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28班1870人(高中147人),教職工134人。
1950年春,陸川縣人民政府接管了陸川縣立中學。下半年,私立清秀、北安兩所初中合併,校址設馬坡(北安初中),改稱陸川縣立中學城北分校。1951年春,將陸川縣立中學城北分校改為陸川縣立中學第一分校。同時將合平和南興兩所私立初中合併,校址設烏石(原合平初中);易名陸川縣立中學第二分校。同年秋,將縣立中學第一分校、第二分校分別改為陸川縣第一初級中學、第二初級中學。1956年秋,縣在良田、米場開辦2所初中,共招收學生10班(良田6班、米場4班)。同年秋,烏石第二初級中學招收高中2班。一年後高中班學生併入陸川縣立中學。1958年秋,縣內陸城鎮、大橋公社、清湖公社、馬坡公社、米場公社、良田公社的陸垌大隊相繼開設民辦初中。次年,全縣中學在校學生88班4664人。1961年至1962年,根據中央“中等教育壓縮戰線,壓縮規模,合理布局”精神,全縣民辦初中大部分停辦,縣屬五所中學壓縮班額。1963年,全縣保留陸川縣立中學、縣第一初級中學、第二初級中學、良田中學、米場中學、陸城鎮民辦初中等6所中學,在校學生2447人,教職工251人。1985年,中學設點再次調整壓縮后,全縣有縣高級中學、縣農業中學、馬坡中學、烏石中學、良田中學、陸城鎮中學、五星農場中學等7所高、完中,鄉鎮重點初中及聯辦初中50所,在校學生共427班195229人。比解放初的1950年增加了8.4倍,每萬人口的中學在校生由1949年的64人增加到314人。1989年,全縣有中學28所,在校高中生2090人,在校初中生15495人,每萬人口中有高中在校學生31人,初中在校學生231人。有專職任課教師1449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543人。
1977年至1989年,陸川縣各中學畢業生考上大專院校2145人,考上中等專業學校2645人。
師資力量
清末,擔任小學教師多是秀才,個別是舉人。民國時期,中學教師大部分是大專畢業生,少數是中專,高中畢業;小學教師多是初中畢業,小部分是高中、初師,中專畢業,個別是小學畢業。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師資素質,對在職教師進行進修函授、離職培訓,教師的文化和業務水平逐年提高。1954年,小學專任教師1346人,具大學專科學歷5人;中專畢業25人;高中畢業69人,相當高中學歷95人;初師畢業57人,相當初師學歷3人;初中畢業329人,相當初師學歷409人;高校畢業354人。1959年,初中專任教師148人,大學本科畢業10人,專科畢業31人,相當專科學歷26人,高中畢業74人;初中畢業7人。高中專任教師34人,其中本科畢業15人,專科畢業5人,具有專科同等學歷5人,高中9人,1989年小學任課教師3496人,其中中師、高中畢業以上2492人,初中畢業905人,小學畢業99人。初中任課教師1231人,其中本科畢業11人,專科畢業258人,本專科肄業80人,中專、高中畢業820人,中專、高中肄業及以下62人。高中任課教師218人中,其中本科畢業86人,專科畢業106人,本專科肄業2人,中專、高中畢業24人。

旅遊


陸川溫泉
陸川溫泉
陸川縣是廣西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縣,轄區內名勝風景遍布,陸川溫泉、謝魯山莊和龍珠湖風景區為廣西風景名勝。龍珠湖風光素有“小桂林”美稱;人稱“溫泉之鄉”的陸川溫泉,是珍貴的旅遊、療養資源,廣西區內外旅遊觀光療養勝地。
陸川溫泉
坐落在城南一里的九洲江邊,在寬廣畝許的河灘之上,煙籠霧繞,熱氣騰騰,泉水就從水邊沙際冒出。陸川溫泉含有24種化學成分和多種有益於人體的放射性元素,出露溫度45℃—53℃,能治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等20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醫療與保健作用。
沙湖嶂
位於縣西北,方圓十多公里。天然生成的奇峰突起,秀水長流、峭壁聳立、險峻秀奇、奇形怪石,有龍潭瀑布,三潭連貫,潭洞交融。在石門、仙女更衣洞、仙女照鏡、仙女梳妝台,有金猴戲水、仙龜下凡、猛虎出山,鱷魚下潭、觀音坐蓮,有漁翁撒網、玄女送子、金童玉女相會、仙人騎鶴。有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關聖寺;卧獅迎晴雪,是聞名遐邇的陸川新八景“石湖睛雪”絕景;有狄青點將台、九曲古首、板凳台、山寺廟、杜鵑花群等景點。
東成水庫
東成水庫
東成水庫
東成水庫位於平樂鎮,距平樂圩約一公里,庫區面積2.5平方公里,庫容2000萬立方米,是陸川第一大水庫,玉林市第四大水庫。三條天然河流蜿蜒曲折匯入庫區,環山小道縱橫交錯,水庫中央自然形成四個小島。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的文武廟,經重修,設置典雅、氣勢恢宏。
東震山
陸川縣城東部三公里的大黃峰、白石頂、老鼠頂、先鋒頂、白坭、東震山一帶,此區域內,有橋水岩、觀音岩、一線天、龍頸飛瀑,有金碧輝煌的千年古剎,在碩大無比的鎮山大佛,有罕見的五指巨石,有當代桃花源般的白坭村,東山、暗地、黑水、響木、麻藍五大水庫宛如五塊明鏡鑲在群峰之間。
謝仙嶂
位於縣東部沙坡鎮境內,方圓十幾里,整個風景區以謝仙嶂為主體。有關謝仙傳說家喻戶曉,有“任天下之大亂,此地永無憂。任天下之大旱,此地一半收”的傳說,可供遊客觀賞的有神跡、王姑墳、天湖、仙女散花、天子印、羅漢守仙洞、出氣岩、仙人塘、金雞下蛋等17個景點。海拔800米,是陸川第一高峰。
謝魯山莊
謝魯山莊
謝魯山莊
謝魯山莊建於民國年間,是國內著名的保留最完整的四大私人山莊之一,依山而建,集園林、人文景觀於一體,被海內外遊客稱為“嶺南第一庄”。是廣西省級風景名勝區,依山構築,因地設景,融天然景緻與園林藝術於一爐,自然質樸,獨具一格。
九龍山莊
位於中國溫泉之鄉的廣西陸川縣城區內,是一座集住宿、飲食、休閑度假、商務活動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標準的三星級綜合性旅遊休閑度假山莊。山莊佔地70000多平方米,分別由標準客房區、別墅區、溫泉區、娛樂飲食區等系列設施組成。此外,山莊設有中餐廳、豪華包廂、大堂吧、歌舞廳夜總會,桑拿按摩,浴足、美容美髮中心、各種規模的溫泉池等綜合服務設施。
龍珠湖
歷史悠久,景點、景緻密布,內容豐富,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龍珠湖遊覽,景區有雄奇挺拔的峰叢,清碧嫵媚的湖泊,神奇奧秘的岩洞,巍峨聳立的石寨和古城城牆,優美樸實的田園,素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美稱,1988年被批准為首批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

代表人物


李京文:1933年生。著名經濟學家及管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漓高:1944年生。中共黨員。1998年獲《世界經濟》雜誌社首屆《世界經濟》精品論文獎等。
陳梓澤:1958年2月生。2011年入選遵義市委常委。
譚培才:1928年10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營高峰林場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丘小雄:1952年生。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2011年6月15日國務院任命丘小雄為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溫卡華:壯族,1955年10月生,現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綜治委主任。

獲得榮譽


自從2005連續3年榮獲“廣西平安縣”榮譽稱號。2008年陸川縣被評為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陸川縣在廣西科學發展的綜合排名,由2005年的第43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4位。
2020年7月1日,被列入到“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中。
2020年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華夏時報》共同發布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第37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