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腦膜炎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見於冬春季,以嬰幼兒及老年或有慢性病患者為多。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常繼發於肺炎或肺炎球菌敗血症的過程中,部分患者繼發於中耳炎、篩竇炎、顱腦外傷骨折之後或腦外科手術后。肺炎鏈球菌腦膜炎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發生意識障礙,表現為譫妄、嗜睡、昏睡、昏迷等。肺炎鏈球菌腦膜炎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可引起腦膿腫、腦積水、硬腦膜下積液等,嚴重者可引起腦疝出現意識障礙,甚至危及生命。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后較差。及早治療,可改善癥狀,降低患者的痛苦,延緩病情發展。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兒科

病因


●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常繼發於肺炎、中耳炎、篩竇炎、顱腦外傷等。致病菌通過各種途徑侵入腦膜后引起腦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通透性增加,產生大量纖維蛋白等炎症滲出物,並可迅速造成粘連和包裹性積膿,甚至發生硬膜下積液或積膿。
● 原發病灶為肺炎者、病菌由血循環到達腦膜。
● 中耳炎的病菌可通過被炎症破壞的骨板岩鱗縫以及與腦膜血管相通的血管侵入,也可經內耳道、內淋巴管擴展到腦膜。
● 篩竇炎的病菌則可通過神經鞘或血栓性靜脈炎而感染腦膜。腦脊液鼻漏病人的鼻部細菌可上行感染腦膜。
● 顱腦外傷者的病菌可直接由創傷處侵入腦膜。
● 有先天性畸形的嬰兒,如腦脊膜膨出、腦膜皮樣竇道、椎管畸形等,病菌可由此侵入腦膜而致病。

癥狀


● 繼發於各種肺炎球菌肺炎者,絕大多數發生於起病後1周以內,少數在10日以上。中耳炎、篩竇炎與腦膜炎的間隔時間亦多在1周左右。腦膜炎與顱腦損傷的相距時間則多在1個月以上。
● 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發生意識障礙,表現為譫妄、嗜睡、昏睡、昏迷等。
● 嬰兒患者較多通常表現為驚厥、嗜睡、極度煩躁不安、厭食、噴射性嘔吐、感覺過敏、突然尖叫、雙目發獃,驚厥、前囟飽滿等。

檢查


● 確診肺炎鏈球菌腦膜炎主要依靠血常規、腦脊液檢查、細菌學檢查,頭顱核磁。
● 血常規
● ● 檢查有無感染。
● 腦脊液檢查
● ● 對腦脊液進行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如發現肺炎鏈球菌,有助於診斷。
● 抗原檢測
● ● 如未見細菌,用PCR檢測肺炎鏈球菌特異性DNA,可明確診斷。
● ● 頭顱磁共振可明確顱內有無病變,有無腦積水,嚴重梗阻型腦積水需要外科手術。

診斷


● 醫生診斷肺炎鏈球菌腦膜炎,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血常規、腦脊液檢查等。
● 病史: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等疾病或顱腦外傷病史。
● 臨床表現: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表現為煩躁、譫妄或昏迷。嬰兒常表現為發熱、噴射性嘔吐、驚厥、嗜睡、煩躁、突然尖叫、前囟飽滿。
● 常反覆多次發作。
●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
● 腦脊液檢查:呈化膿性改變,細胞數大多在(500~2000)×10⁶/L,中性多 核細胞佔80%以上,蛋白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含量減少。腦脊液塗片多能 查見肺炎球菌,部分患者腦脊液或血培養陽性。

鑒別診斷


● 腦膜炎球菌、結核性腦膜炎等也可能會出現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容易與肺炎鏈球菌腦膜炎混淆。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表現、血常規、腦脊液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主要採取藥物治療,同時治療原發疾病。
● 應用足量足療程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選擇青霉素類,待葯敏結果再進一步調整用藥。
● 20%甘露醇可降低顱內壓。
● 地塞米松抑制炎症擴散,減輕腦水腫。

危害


●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可引起硬腦膜下積液,硬腦膜下積液、腦積水、腦膿腫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危害極大,損害腦神經,可導致失語、偏癱、耳聾、共濟失調、腦膜炎后癲癇等。
● 容易反覆發作,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帶來負擔。

預后


●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后較差。及早治療,可改善癥狀,降低患者的痛苦,延緩病情發展。

預防


● 積極預防呼吸道感染,少與患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
● 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室內常開窗通風。
● 進行必要的戶外活動,增強體質。
● 保持口腔清潔,避免感染。
● 接種疫苗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