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賢庄

文物保護單位

二賢庄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堠北庄鎮湛上、暴馬、蔣村三村之間的高崗上。是隋末唐初瓦崗農民起義軍重要領袖單雄信及單雄忠的故居。單氏雙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深得百姓擁戴,遂被敬謂二賢,住所改名二賢庄。相傳山東好漢秦瓊賣馬、養病,李密落荒避難的故事發生於此。這裡是孕育產生《說唐》、《隋唐演義》等歷史文學名著的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古今前來遊覽觀光者絡繹不絕。二賢庄,在文學作品中和當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賢庄”的叫法,此叫法據尚進才講,是因為二賢庄位於古潞州府治西門外八里(隋制,1里約等於今0.5華里)的地方。而這個距離,和今天的上黨門距二賢庄的距離(約4華里)也是一致的。

80年代,由國家集體個人籌資興建的第一期復原工程已基本完工。建成包括二賢中廳、東西配殿、兩邊廂房、古寨城樓、聚賢亭、懷遠亭以及左右門房和圍牆等十餘項仿古建築。連同原有舊正廳、拴馬唐槐、宋代古柏古碑石刻等勝景,配之新建后的庄前廣場、樂台;庄后小橋、流水、高崗的優美環境,使得形若卧虎盤龍,勢如丹鳳朝陽的二賢聖地,更加顯示出殿廳連雲、古樹參天、高牆壁立,勢琚險峻的古寨風貌。

歷史沿革


二賢庄位於長治市西郊鳳凰山上,二賢庄是隋末瓦崗農民起義軍首領單雄忠,單雄信,王伯當故居,秦瓊賣馬,李密避難之處。也是魏徵當道長的地方。二賢庄,在文學作品中和當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賢庄”的叫法,此叫法據尚進才講,是因為二賢庄位於古潞州府治西門外八里(隋制,1里約等於今0.5華里)的地方。而這個距離,和今天的上黨門距二賢庄的距離(約4華里)也是一致的。
二賢庄
二賢庄

主要景觀


封閉莊園

二賢庄宅院
二賢庄宅院
二賢庄並不是一個村子,它是一個獨立的,地勢明顯高出周圍村寨的封閉性莊園。儘管缺乏正史地方志的記載,這種地勢作為一種反體制的地方豪強勢力的據點,作為一種軍事或半軍事建築的依託在事實上是很適宜的。而據當地五六位老年人的回憶,在六七十年前,莊子右面是一條深溝,人稱柳荒溝,人們一般避免行走;庄后和庄左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河,從河灘仰望莊園更是崖壁百丈;莊子前面有一條黃土路可通莊園,從路上往莊上看,除了滿眼土崖和酸棗圪針樹,什麼也看不見。到了當代,站在進庄的路上就能看見那片新修的仿古莊園。老人們更回憶,在那時,二賢庄前還有一座腐朽不堪的老弔橋,弔橋下的溝里沒有水,人和牲口可以行走。根據這種記憶描述,二賢庄分明是一個帶軍事性質的建築,即便不是單雄信生活年代的形制,也可能有後世的類似人物經營過。然而請到的老人們記憶這個地方最多的卻是二賢庄庄前重修過一次的舞台和它作為“二仙廟”的香火繁盛之狀,所以說清末至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民間社團最活躍的時代。
那麼二賢庄或二賢寨是什麼時候、怎麼樣演變為“二仙廟”的?它經歷的是一條真實人物在漫長歷史中被神道化、庸俗化的道路?還是一條人們為躲避政治迫害以另一種方式隱晦地紀念前賢的道路?我們已經無從考證。

夯土牆制

二賢廳
二賢廳
在莊園內,尚進才提示,在新的磚牆外,還保留著一段古老的夯土牆在現有莊園右側牆外,我們撥開叢生的灌木,便發現了一段兩三米高的舊牆,夯土每層厚約13-14公分,然由於夯土建築在歷史上延續年代過長,我們無法據此斷定什麼。倒是老人們介紹的另一件往事更有些價值。據步馬村的老支書講,上世紀70年代大修大寨田,村民們在平整二賢庄右面二三百米遠的那塊地時,鋤頭斫不下去,人們細看發現那是一段綿延很長的夯土。由於莊稼覆蓋,我無法見到這段夯土遺跡,但如果此事確鑿,至少表明,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候,二賢庄不僅比今天高,而且規模還要大出很多。

木製建築

二仙廟大門
二仙廟大門
二賢庄庄內的原有建築,其中有“二仙廟”和“秦瓊養病樓”。據說,依此樓的建築材料和風格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建築時間,但它已在1951年被當時的地方政府拆毀,所有材料全部運走蓋了長治市大禮堂或長治烈士陵園。

古槐之樹

二賢庄門前右側原有一株四個成人才能合抱的古槐,一直流傳是秦瓊曾拴馬的樹,此樹也在1951年被砍倒,運去修大禮堂。樹後來用在禮堂的哪些部位,二賢莊周圍村莊的人據說還有人記著。莊園院內靠後部位有一個洞穴,解放前的守廟和尚老興有進去過,說能容二百來人。上世紀80年代新修莊園時洞口被填埋,而到了21世紀,只能看到微凹處和荒草。

無主之園

二賢庄的東南西三面是蔣村、湛上、步馬三個村子,莊子最後的主人何時離開已不得而知,二賢庄就由三村輪流代為經管。莊上原來住著和尚守廟,廟會由三村輪流主辦,直至1949年以後這種集民間集會、物資貿易、祈福敬神為一體的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禁止。

建設背景


二賢庄之所以得名,之所以牽動後人追尋憑弔,是因為曾居住過著名的綠林好漢、瓦崗義軍將領單雄忠和單雄信兩兄弟。特別是單雄信,武藝出眾,仗義疏財,深孚眾望,性格倔強,不屈不撓,慷慨赴難,是一個讓人“服氣”的歷史人物。那麼單雄信身世如何?他是怎麼到二賢庄的?關於他的那些小說、評書故事真實性如何?根據正史和尚進才搜集到的家譜資料、碑刻資料,現有的線索是這樣的:
新舊唐書對單雄信均有記述,稱他是山東曹州人。山東東明縣一位叫單本立的人提供的《單氏族譜總序》和《景字輩總序》也支持了這個說法,並勾勒出單氏家族東遷潞州的概況。

文化活動


相關人物

單雄信
單雄信(581-621)祖籍曹州(山東菏澤),祖父名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統一北方,戰功卓著,拜護國將軍,守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公元579年雄信之父禹襲父職仍守東昌。隋開皇元年(581年),隋將李淵率部攻周,圍東昌,單禹與之血戰七晝夜,城破后被俘不屈被李淵所殺。單李積怨當由此始。單氏一家由家將保護出逃,不敢在山東久留,輾轉來到潞州。很可能當時因單家官宦之家,出逃時攜有金銀,所以能在潞州蓋莊園、置田地,定居下來。而今日所見的二賢庄地形,孤居高崗,不與周圍村落接近,也正是隱居避禍之所在。
單氏兄弟二十歲左右,已個個武藝精通,更兼他們豪爽仗義,扶危濟困,當地人敬稱他們為“二賢”,所居之地後來也就成了“二賢庄”。
瓦崗軍
二十多歲的單雄信已名噪綠林,成為“七省十三路綠林英雄都頭領”。到了今日當地父老稱王伯當是單雄信的親密助手,這是因為好多事務都由他們倆共同決定,稱北面的好漢是王君可、史大耐,南面的好漢是黃河上的魯明星、魯明月兄弟,西面的好漢是少華山上的齊國遠,李如珪等。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37歲的單雄信同王伯當、徐世勣等一起加入瓦崗軍,成為這支反隋義軍的重要將領,單雄信被任命為左武侯大將軍。隋朝舊將李淵從太原起兵后,迅速發展壯大。他們既和義軍一同反隋,又與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河南的王世充等互相攻擊。在瓦崗散將,瓦崗舊部紛紛投唐之際,單雄信率部投靠了反抗唐朝的王世充。公元621年,唐鄭交兵,秦王兵進東都,雙方大戰,秦王一度被洛陽軍所圍,單雄信舉槍刺秦王,幸得唐將尉遲恭所救。后王世充向李世民稱臣,單雄信單騎突圍,血戰被擒,及王世充覆滅,雖然李績等瓦崗寨舊將為其求情,但單雄信仍被處斬。被李世民斬於洛陽渚上,時年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