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是最早期的頸椎病。頸型頸椎病最常見。多與外傷、年齡因素、精神因素、慢性勞損、工作姿勢不當等有關。患者常出現頸肩部疼痛、酸脹、頸部發僵,活動或按摩后好轉。主要治療方法為保守治療。頸型頸椎病常併發視力障礙、胸部疼痛、下肢行走障礙、眩暈等。及時治療可改善癥狀,一般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多由風寒、潮濕、枕頭不適、卧姿不當、頸肌勞損、頭頸部長時間單一姿勢、姿勢不良或過度疲勞等造成頸椎間盤、棘突間關節、肌肉、韌帶等勞損所致。

癥狀


● 頸型頸椎病患者常可出現頭、肩、頸、背部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
● 頸部癥狀: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表現為頸部疼痛、酸脹、發僵,活動或者按摩后好轉,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劇。活動頸部有“嘎嘎”響聲。
● 肩部癥狀:雙肩發沉,肩部酸痛脹痛,勞累、久坐和姿勢不當加重。
● 背部癥狀:背部肌肉發緊、發僵,活動后或者按摩后好轉;背部有疼痛點;勞累和受寒時,背部不適癥狀加重。
● 頭部癥狀:常在勞累后感覺半邊頭部或者整個頭部發緊、疼痛,休息后好轉。

檢查


● 診斷頸型頸椎病,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及X線檢查等綜合判斷。
● 體格檢查
● ● 頭、肩、頸、背部疼痛不適、肌肉僵硬、活動受限等,可初步判斷病情。
● X線檢查
● ● 頸椎生理曲線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退行性變,可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頸型頸椎病,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和X線檢查。
● 有外傷、慢性勞損、工作姿勢不當等誘因。
● 頸部不適及活動受限,表現為頸部疼痛、酸脹、發僵,活動或者按摩后好轉。
● 頭部、肩部、背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
● 頸肩部、背部有壓痛點。
● X線平片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相鄰鉤椎關節間隙不等寬,少數病例可看到椎體邊緣增生和項韌帶鈣化等表現。

鑒別診斷


● 頸型頸椎病需與其他類型頸椎病、頸部扭傷、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以及脊柱畸形、炎症等疾病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病史、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頸型頸椎病的治療原則是以保守治療為主,無須手術治療。
● 注意適當休息,避免睡眠不足。
● 積極鍛煉,特別是頸肩背部肌肉的鍛煉,強化肌肉力量。
● 改變用枕習慣,保持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
● 使用熱敷,對於緩解局部神經肌肉緊張有一定作用。

危害


● 可引起頸、肩、頭部疼痛,頸肩活動受限,影響生活和工作。
● 頸型頸椎病可併發視力障礙、胸部疼痛、下肢行走障礙、眩暈等。
● 不及時規範治療,可進一步發展為其他類型頸椎病,影響脊髓和神經。

預后


● 早期、規範治療,注意保護頸部,避免各種誘發因素,絕大多數病例均可痊癒。

預防


● 糾正坐姿。經常活動四肢、頸椎,消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
● 避免頸部外傷,如突然轉頭等。開車時避免緊急剎車。
● 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以不疲勞為宜。
● 注意頸部保暖,避免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