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燈

滏陽河燈

滏陽河燈從唐代家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解放后,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傳承和發展。滏陽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

目錄

正文


滏陽河燈從唐代家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明、清兩代,因航運的發達,這一代商賈雲集,以河燈為寄託的各種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動隨之風行,河燈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解放后,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傳承和發展。
馬頭鎮和張庄橋村放河燈有固定水域段,沿水流方向放河燈。河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岸上有“火龍”、跑燈、煙花等種類;水中有龍船、河燈,跑燈人完成陸上表演活動后,棄陸登上八條魚鷹船,在水面上圍繞龍舟表演跑燈。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周邊方圓二十餘里的群眾前來觀看,放河燈人數達三萬餘人,已成為馬頭鎮、張庄橋村一帶的一大文化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河燈也叫“荷花燈”,傳統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河燈的製作融合了紙紮、竹扎、剪紙、彩繪、糊裱等多項工藝手法。傳統河燈使用木質底座,所用的紙張為了防水一般都經過蠟或油處理,河燈的製作工藝不斷創新,使用的材料已不局限於紙和木,其造型也更為豐富。張庄橋河燈最常見的造型有花鳥魚蟲、十二生肖,大型的有“夜觀春秋”、“八仙過海”、“雙龍戲珠”等。
滏陽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發掘、保護和發展滏陽河燈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