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振

烈士

顧振(1913—1942.2.6),閔行區陳行鎮顧家宅人,原名增福,別號真火。少年即立志救國,1927年,為歡迎北伐軍,書寫張貼“打倒列強,除軍閥”標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撰寫“創巨痛深,永矢不忘”一聯及“山海關,戰事急,倭奴劫地屠城邑。百姓流亡群雨泣”詩句以寄悲憤之情。1942年2月6日,被“忠救軍”殺害於青浦北竿山附近農村。1952年,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簡介


1933(民國22年)年畢業於太倉江蘇省立第三師範。1936年任陳行小學教員,6月,被縣政府選送到鎮江登雲山江蘇省民眾訓練班接受軍事訓練,結業後任北橋區中心民校校長。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即從事抗日活動:1937年9月,到上海協助籌辦“難民收容所”。1938年春,結集10餘人,在家鄉建立“抗日游擊隊”,並受聘擔任淞滬游擊縱隊第五支隊第一大隊副大隊長。並介紹大家細讀毛澤東《論持久戰》等書。因土匪幹擾,未能開展武裝活動,遂在召樓西南宅辦平民工廠。同時,進行愛國抗日宣傳,與兩位同志出版油印刊物《三義抗戰聲》,希望如郭沫若《抗戰頌》,“振聵發聾,振揚民氣”,“作抗日軍人及救國青年精神上之呼應”。有詩如“結契成三義,人多氣倍雄。齊聲呼殺敵,一曲大江東”;“寒氣森森劍有光,菊花香共酒醇香。日中更作千杯飲,夜去平陵斬賊王。”豪氣干霄,鼓舞人心。

主要經歷


1939年,又為胞弟顧忠校對油印件《決勝集》15萬字。《決勝集》以大量篇幅介紹毛澤東《論持久戰》等著作和八路軍抗日戰績,使世人“對中共及八路軍獲得應有之認識”。1939年下半年,重建抗日武裝,在浦西馬橋、茜蒲涇、新橋一帶活動,多次襲擊日偽軍據點。行軍勞頓,患傷寒症,病勢嚴重,潛回浦東休養。為保存實力,部隊附編於偽軍王伯祥部。1940年,出任陳行中心小學校長,在陳行、杜行地區團結進步青年,秘密發展“淞滬抗日青年團”,後任南匯人民抗日自衛團大隊長。12月16日夜,借為偽軍周明發部進行軍訓的機會,與林鉤等人裡應外合,襲擊召樓周團部。得勝后,率領部隊,到唐墓橋一帶活動。日偽懸重賞緝拿,並加緊圍襲,終因眾寡不敵,解散部隊,隱藏武器。1941年春,在上海生活小學任教,繼續與抗日人士保持聯繫,介紹同志參加浦東中共領導的“保衛四中”部隊。是年5月,以中華職業教育社名義到蘇北新四軍一師參觀、慰問,歷時約2個月。返滬后,同年10月起,任“青東辦事處”民政科長。